郭文红
一天上午,我照例走进教室,组织学生订正作业。
有错的本子迅速发了下去,这次进行的是口算练习的订正,孩子们大多能够自主进行,一般不需要我再进行个别讲解。很快,孩子们开始陆陆续续地将订正好的本子送了过来,我便埋着头批改起来。
就在这时,有个小娃突然手持作业本,隔着讲台(不像其他孩子挤到我身边)很有距离感又很有礼貌地对我说:“老师,您把我的作业改错了……”
我循声低头向那本子一看,82-4=78,娃写的确实是正确的,便很自然地说了句:“哎呀,是真的呢,你这写的是对的,对不起哈!”然后抬起头朝他抱歉地笑了笑。
可我这一抬眼,看清是这个娃时,心里却立刻咯噔一下——怎么会是他?再看娃,一边有些紧张地点着头,嘴里有些机械地发出“嗯嗯”的声音,一边有些急匆匆地转过身,脸上是一副浓浓的如释重负的表情。
我的心情有些复杂。我为什么心里会咯噔一下呢?这就要从昨天的事情说起了。
一
根据国家“双减”政策的要求,我们二年级学生的作业都是在校完成的,回去后没有书面作业。有部分家长因为看不到孩子作业有些不放心,希望能及时了解娃在学校的作业情况,为此,我们有时候也会在群里做个简单的反馈。
在昨天的反馈之后,我接到了这孩子母亲的QQ留言:“郭老师,娃的口算和补充习题都有错误,能把错误的地方拍给我看一下吗?有几次放学后检查他书包,补充习题都不在书包里。”
看到这条信息,我放下手头的其他事情,赶紧去本子堆里翻找娃的本子,然后把错题拍给母亲。虽然有些麻烦,但我觉得母亲重视孩子学业,希望孩子的学习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应当积极支持。
QQ上简单地交谈了几句之后,我感觉母亲有些焦虑,看得出她对孩子最近的状态不是很满意。虽然我觉得娃作业错那么一两处也属正常,但也觉得如果家长能够提醒孩子再细致一点自然更好。
正因有了昨天的这个插曲,先前批改作业时,我格外关注娃的作业,希望他今天能够有一个满意的状态。结果却再次看到娃出现了失误:他把“82-4”的答案写成了“7”,估计是急着去写下一题,就把“78”后面的那个“8”给漏掉了。我一边惋惜着,一边心里在想:娃妈今天估计又该生气了吧,一会儿会不会又要我拍给她呢?为了免除事后再翻找的麻烦,我随手就把娃的错误拍了下来。
正是因为有这个清晰的记忆,所以此刻,我看到娃出示的“正确”答案,听到娃说我“批错”的时候,才会觉得特别别扭。但是,我猜想可能是孩子承受了一定的压力,才会做了这样的事情,所以,我并不打算直接亮出证据,戳穿娃的“谎言”。
那么,我该怎么做才能既问出实情,又不伤害到孩子呢?
二
大课间时,我悄悄牵着娃的手把他带出了教室。娃的手似乎有些僵硬,甚至有些抑制不住的颤抖。我知道孩子有些紧张。
在没有人的楼梯走道边,我蹲下了身子,将娃拉近我,他也很自然地就坐在了我蹲着的腿上。这一举动让我觉得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和谐融洽的,娃是愿意亲近我的。我一手揽着娃,一手拿作业本,轻柔但直截了当地问道:“宝宝,这题,咱们今天早上,一开始,写的,是什么呀?”我有意多次断句,一边慢腾腾地问,一边观察着孩子的表情。
透过手臂传过来的娃的心跳速度让人感觉到他很紧张。娃一脸慌张怯懦的表情,但嘴里却坚定地说着:“嗯,我一开始写的就是78呀。”似乎是为了进一步证实这话,娃接着又说了一句:“我拿到本子后根本就没有用橡皮,你看,这里一点擦过的痕迹都没有。”这句是实话,他的确没有用橡皮。
我真的不愿意当面戳穿他(怕他自尊心受到打击),但又不想他这么继续编造下去,于是我岔开话头,突然问道:“昨天妈妈是不是在家‘凶’你了?她是不是要求你今天作业必须全对呀?”
娃有些吃惊,一下子不知该怎么接这话。愣了一下后,他否认道:“没有,妈妈没有骂我,她什么也没有说。”我手臂内侧传来的心跳更快了,我突然感觉有些心痛。
我一边轻轻抚摸着娃的身体,一边又拉拉他胸前的红领巾,轻轻地在他耳边说:“没事,别怕,郭老师之所以會这么猜,是因为昨天妈妈问我了。我呢,感觉她有些生气,担心她会‘凶’你,让你今天必须全对。其实,你原来写的是什么,郭老师记得一清二楚,我猜你是害怕被妈妈说才这么做的,对吗?”
看着他紧张得有些变红的小脸,我接着说:“郭老师不会‘凶’你的,而且我也知道你其实是会做这题的,只是当时写得太急了。我还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是一名诚实的少先队员,你会告诉我真实的情况的,对吗?”
孩子的身体终于开始变得柔软起来,说话的语气也自然了许多。他仰起小脸,认真又有些委屈地看着我:“嗯……昨天妈妈是生气的,她说如果我再错一题,就要一直一直写下去……其实,其实这题我是会做的,我知道是78。我看到自己之前少写了一个8,拿到本子后就添上去了……”
孩子说到“就要一直一直写下去……”的时候,眼睛里流露出了伤心的神色,我一把又把孩子搂在了怀里。
三
此刻,事情终于水落石出,真相大白。我牵着娃的手来到办公室,奖励了他一根诚实的棒棒糖。娃开开心心、轻轻松松地离开了办公室。
望着娃的背影,我却陷入了沉思。
我们的家长是爱孩子的,也是关心孩子的,可是很多时候却总是用非常简单粗暴的方式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惊吓、受到伤害,这样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可能还会让孩子滋长出你最讨厌的欺瞒、虚伪、狡诈等品质来,与其到那时候急火攻心,还不如现在就扪心自问:我是怎么把孩子一步步逼到那个程度的呢?
母亲的一句“再错一题,就要一直一直写下去……”,对于成人来说似乎是没有什么威力的话语,但对孩子“杀伤力”有多大却是很多成人想象不到的。于是,为了安全,娃便有了今天的举动。好在娃岁数尚小,童真尚在,好好引导几句便水落石出了。可是,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谁又知道未来会怎样呢?
再者说,这样的言语恐吓甚至更加严厉的精神威胁、身体责罚有用吗?你看,昨天刚刚吓唬过,今天不照样还错吗?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家长压根就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认真地去帮助孩子分析研究问题,进而有的放矢地带着孩子解决问题。比如,口算如果每次都会错那么一个两个,可能是因为孩子不够细致,这就需要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在点点滴滴中培养孩子做事细致严谨、认真仔细的习惯;如果是每次错得都较多,那就要看看究竟哪几个知识点没有过关,找准难点重点加以突破;如果是总来不及写完,那就要看看孩子的作业熟练度是不是到位,如果不到位就需要加强练习,提高速度;……
总之,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身为老师、家长的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深入了解情况,而不是一味指责。一旦成年人总是站在问题那边,经常“伙同”问题一起来打败孩子时,那么孩子该有多么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