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的三大意识:整合·整体·整理

2020-12-21 03:23吴鹏荣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主题阅读有效运用古诗词教学

摘要:新课标强调“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古诗词的讲解,强化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结合初中教材中的古诗词,探讨主题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从而提升学生古诗词阅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主题阅读;古诗词教学;有效运用

“主题阅读”是基于“主题”进行一定的信息筛选,整合课内外资源,整合多个文本,从而在课堂上让学生围绕一定的核心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讨,进而实现主题意义的建构,获得情感体验。“主题阅读”以主题为纲领,整合各种学习资源,为学生搭建丰富的知识平台,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建构。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据的比例较大,但其涉及知识较为零散,学生接受起来不够系统。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语文教师越来越意识到主题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一,注重形式,缺少整合。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注重提出主题阅读的概念,其选择的诗词之间缺少一定的组合,文本缺少一定的联系。课堂设计零散,致使主题阅读沦落为传统的单篇阅读。其二,注重活动,缺少整体。一些教师在主题阅读过程中,缺少整体的教学设计,课堂各个活动环节之间不够紧凑,使得课堂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其三,注重讲解,缺少整理。主题阅读主要以“主题”为核心,不是单一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应注重知识的结构化,需从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模式中走出来,注重知识的整理,帮助学生开展有效阅读。笔者拟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主题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三大意识。

一、注重整合意识,让阅读目标更明确

主题阅读的主要特征是课程内容的主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主题阅读之前应注重整合资源,以“主题”为牵引,设计环环相扣的活动,从而让主题阅读目标更加明确。

首先,整合古诗词中涉及的意象,选择议题。选择合适的、恰当的议题是主题阅读有效进行的前提。“议题”是指一组文本中蕴含具有同一个或者多个话题。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议题,合理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进而层层推进阅读教学,完成教学目标。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扣古诗词中的“意象”确定议题。意象是作者寄托情感的主要方式,在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意象”对其进行分类,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该意象的内涵,体悟多重意象构成的意境,从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比如,在古诗词中,“月”这个意象出现的频率较高,教师可以围绕“月”这个意象,让学生对初中教材中的古诗词进行梳理,从而体会诗人通过“月”所寄托的不同情感。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对“月”意象进行梳理: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独上西楼,月如钩。”陆游的《游山西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由此,学生围绕“月”这个意象,整合相关情感如下:思乡怀人的幽思;国破家亡的伤感;无忧无虑的闲暇;人生的理趣和情趣。由此可以发现: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诗人,同样的“月”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色彩。学生对同一类型意象的不同内涵进行区分,深刻理解古诗词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加强对古诗词意象的感知。

其次,整合古诗词题材,设计层进式活动。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需要对教材中的选文进行分类整合,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从而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在部编版教材中共有81篇古诗词,教师可以按照古诗词的题材进行分类,从而进行古诗词层进式教学设计。通过归纳整理会发现81篇古诗词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羁旅思乡、思乡怀人、咏史怀古、写景抒情、羁旅行役、叙事抒怀等题材。教师可以以此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形成主题阅读。比如,教师围绕边塞行役这个主题,选择了《使至塞上》《雁门太守行》两篇文本,同时又补充了课外两篇文本《夜上受降城闻笛》《古从军行》,要求学生体会不同边塞诗的不同风光。围绕上述四篇文本,以“塞上之音”为主题,要求学生对四篇文本进行绘图。学生形成了以下学习片段:

《雁门太守行》:战场上马蹄声、号角声、战鼓声构成了一幅奋勇杀敌图。

《夜上受降城闻笛》:高高的烽火台、一望无际的沙漠、凄凉的高城、惨淡的月色,构成了征人望月思乡图。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构成了一幅雄奇壮美的塞外风光图。

《古从军行》: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怆,琵琶幽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构成了一幅从军图。

由此可见,在主题阅读中,教师需要运用整合的意识对古诗词中的意象、情感进行整合,同时有效地对教材中古诗词的题材进行分类,从而选准议题,整合资源,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二、注重整体设计,让阅读过程更层次化

主題阅读主要是将零散的知识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需要设置一定的议题,注重整体的教学设计,让阅读过程更富有层次性。在此基础上,学生阅读古诗词的时候可以探究知识之间的联系,掌握阅读的规律,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注重问题的整体设计,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主题教学是以“主题”为纲领,选择多重文本,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研讨,从而多元探究作品的内涵。教师在主题教学中需要注重问题的整体设计,从而把握住主题阅读的核心要素。比如,教师可运用主题阅读,将杜甫的《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整合在一起,设计以下问题:“阅读三首诗歌,说一说“我眼中的杜甫”的形象。结合文本,查阅相关资料描述‘我眼中的杜甫。写一写‘我眼中的杜甫。”三个问题紧紧扣住“我眼中的杜甫“,要求学生结合三首诗的内容分析不同境况下的杜甫,从而体会不同境况下杜甫内心情感的不同。学生由此得出了:坚强乐观、志向远大的杜甫;多愁善感、忧国念家的杜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的杜甫。再结合杜甫人生的四个阶段,学生会发现一个落第而归、北游齐鲁的杜甫想到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个经历安史之乱、身陷长安的杜甫感受到的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个漂泊流离的杜甫,既要承受自身的困境,又要心忧天下,却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言。学生似乎看到了一个生活困顿却敢于面对现实的勇士,体悟到了杜甫所传达出的民族精神的内涵。

三、注重整理知识,让阅读成果更有效

主题教学致力于为学生搭建丰富、广泛的知识学习平台,它注重整合各种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是一种密度高、容量大的阅读方式。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整理知识要点,形成有效的阅读成果。

教师应注重阅读成果整合,形成专题化阅读展示。比如,教师选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送友人》三首诗组成送别诗主题阅读。要求学生作为校园文学社的编辑,开设“送别诗”专栏,要求学生完成以下情境任务:(1)给专栏起一个名字,并且写200字小序介绍专栏。(2)为专栏设计相应的板块,并且为各个板块选取一个名字。(3)给各个板块设计花边、插图等。学生围绕上述活动展开思考,进行创意设计,纷纷形成了自己的作品。教师需要及时将这些设计进行整合,形成专题化阅读成果。比如,关于栏目的名字,学生形成了以下标题:送别亦是送情;临江折柳;离歌;“离”中祝福;月亮代表我的心;寄忆。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成果进行合理点评,从而帮助学生将阅读成果进一步优化。通过把学生所设置的栏目标题做为例子来分析,发现有的中规中矩;有的符合送别场景,具有代表性;有的含蓄但是指向鲜明;有的意味深长、有意境美。由此,学生相互比较,从而强化其对古诗词主题的理解。

总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效组织主题阅读可以避免传统单篇阅读的碎片化、单一化的缺点,让课程资源整合化、课程内容主题化、知识结构化,从而提升古诗词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窦桂梅.朝向“伟大事物”——“主题教学”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0(5).

[2]闫妍.初中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

作者简介:吴鹏荣(1971—),男,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主题阅读有效运用古诗词教学
多元互动,开展主题阅读
初中英语教师开展主题阅读的实践分析
语文“拓展性主题阅读”探究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教学中PBL的有效运用探析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探究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统整 比较 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