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晶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活即教育”理念有着积极的指导价值,尤其是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相融合,构建起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主体框架,体现出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创新发展。基于此,文章将结合陶行知教学理念,探讨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积极意识,提升中学生物教学内涵,促进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物 陶行知教育理念 生物教学 环境教育
生活是教育的根基,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而生物是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从生物学视角审视当前的环境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对现实生活中环境问题的观察和思考,能够强化学生保护环境、爱惜生命、绿色发展的意识,这一点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高度契合,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生活即教育,注重环境教育的无痕渗透
陶行知先生倡导“教育即生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教师要避免机械生硬的灌输,要以无痕渗透的形式开展生活化的环境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强化自身的学科融合渗透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强化自身的环境意识,能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找准环境教育的切入点,而不是生硬牵强地带入。教师对生物教材内容有整体把握,能够找到知识内容和环境教育相联系的切入点,才能设计更科学的融合内容和教学框架,不会让学生感到突兀或无趣。
例如,在讲解生物圈的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圈所构成的“家”的概念。在生物圈这个大家庭中,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都是“家庭成员”,这些成员有着复杂的生物关系,相互促进、制约、强化、抑制等,这些作用相互制衡,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而在这个系统中,生态多样性非常重要,生态系统并非相互孤立的。如果生物圈中的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周边广泛的区域,甚至对全球生物圈造成影响。在这样形象的讲解中,学生自然会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入“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这一核心概念,人类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这种行为对地球家园的伤害几乎是不可修复的。这样的认知有利于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也建立起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创新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同样要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将课堂还给学生,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弊端,给予学生更多主动探究的空间,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科知识、价值观、道德行为取向的融合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鼓励学生进行环保活动实践。
如教学酸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从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人手,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硫对环境有哪些危害,怎样检测出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二氧化硫的来源有哪些?在这些问题引导下,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二氧化硫的危害的认识,尤其是关注二氧化硫对生物环境的影响,懂得二氧化硫是导致酸雨的罪魁祸首。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则可以延伸到酸雨的危害和影响。比如,酸雨会破坏建筑物,影响植物的正常发育生长,对水生动植物的危害更大。酸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表现在呼吸道、神经系统、皮肤等多个方面,所以,治理酸雨已经势在必行。由此可以自然地引出对于控制二氧化硫、保护生态环境的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查阅资料、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讨论,最终得出“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尾气污染、绿化生态环境等措施”的结论。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自主探究、主动思考,实现环境教育的无痕渗透,这些都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运用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体现出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
三、结合课外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如果教师只把教学活动局限于教材中,就会造成目光短浅、视野狭隘。因此,在生物课堂的环境教育中,教师不但要围绕教材开展教学,同时还要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探索生物环境的奥秘。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科学设计,充分引导,在课外活动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认识到理解再到实践,培养学生“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生物環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使命。这样才能实现生物课堂环境教育的拓展,让学生在生活中思考,在实践中探究,真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例如,在家乡环境污染调查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实地调查,观察自己生活区周围都存在哪类环境污染、污染源在哪里、环境污染对周围人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可以制作当地环境污染表格,在表格中详细填写调查地点、污染物种类、污染等级、污染影响、治理思路等,结合实地考察提出自己在环保治理中的想法和建议。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从而提高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践成效。
四、社会即学校,充分整合环境教育资源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也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优势,从对生态环境的观察、社会行为的分析中探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同时还要深度发掘社会资源的推助作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强化环保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特殊节日开展环境教育专题活动,能够起到“因势动行”的作用。如在3.12植树节开展环境绿化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意义;在6.5世界环境日开展关于环境保护的科普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了解生态环境被破坏后动植物的生存繁衍变化;在6.25全国土地日开展水土资源保护教育,认识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组织学生宣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让学生成为环境保护科普的小使者……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能够体现“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提高环境教育的社会价值。
综上所述,初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开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稳定、循序渐进的过程。结合陶行知教育理念开展生物课堂的环境教育,能够建立起生活与实践的有机联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性,促进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的形成,建立起生物教学、环境教育、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培育的多元联系,让环境教育成为生物教学中的一大特色,构建起教育活动与生活实践的衔接纽带,促进初中生物教育的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