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辉
【摘 要】历史细节是构成历史事件的最小单位,将细节运用于历史课堂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课堂魅力,服务于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在历史细节基础上,以史料为依据,引导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的评判,可以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关键词】历史细节;历史解释;井冈山革命道路
历史细节指的是历史的细枝末节,他是构成历史事件的最小单位,是历史诸要素的微观分解,也是历史这座大厦的沙石和砖瓦。叶小兵教授曾说:“历史是具体、动态的,历史课堂要讲的真实鲜活,就离不开细节。”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有血有肉、有生命、富有浓厚的历史味道的课堂。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二者巧妙的结合有利于还原历史现场,培养学生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是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6课,位于“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这一单元。第五单元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经过无数次的挫折之后,独立自主地肩负起中国革命的重任。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要体现中国革命的艰辛性,突出中国革命道路选择的变化。《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也是艰难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暴动。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过程中,逐渐将革命的重心放在偏僻的农村,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也是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道路上摸索前行,逐渐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道路历程。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的叙事方式比较宏观,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但是却容易掩盖鲜活的历史;同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细节的描述。这就容易使历史课堂失去鲜活的细节,也无法通过细节史料提升历史解释素养,学生无法在这堂课中感受中国革命的艰辛性,无法理解老一辈革命家在艰难曲折的困境中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和面对困境的决择的勇气。因此,要注意以历史细节为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这段历史。
一、围绕课程目标选取细节,提升历史解释素養
历史细节的选取和运用必须围绕着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要为历史课堂的教学目的服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理解井冈山道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毛泽东是怎样把中国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农村的,井冈山道路的开辟为什么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通过细节的呈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分析。因此,在本课我采用以下细节:
细节一:南昌起义后部队南下,遭到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前敌委员会决定在三河坝分兵:由朱德率领4000余人留守三河坝,掩护主力部队安全撤离。叶挺、贺龙等人帅主力奔赴潮汕。退往潮汕地区的主力部队在敌人的疯狂进攻下损失惨重。1200余人突围转移到海陆丰继续战斗。南昌起义部分领导人在汕头地下党的掩护下,转赴香港。朱德带领南昌起义的余部隐蔽北上,穿山西进,去湘南打游击。
细节二:秋收起义部队从修水、铜鼓、安源兵分三路向长沙进攻。在进攻过程中遭遇敌人优势兵力的进攻,起义部队损失惨重,兵力从原来的5000多人锐减到1500人左右。起义军面临着全军覆灭的危险。
通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部队人数的变化和起义部队的命运这些细节,让学生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但是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由于革命经验不足,照搬苏联城市暴动的经验,因此革命损失巨大。在历史细节中贯穿了理性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这是幼年时期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斗争经验,在“寻路”道路上的挫折。通过中国共产党遭遇挫折的袭击,使学生感悟城市暴动不适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为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找到一条从城市转入农村,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埋下线索,服务于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选取恰当时机运用历史细节,涵养历史解释素养
一堂精彩的历史课中,历史细节一般运用在六个地方:导言处、转折处、疑难处、启发处、矛盾处、空白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他的最佳效果,才会使历史事件的高潮更加激动人心,才会使历史人物更加丰满和栩栩如生。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一课我尝试将细节运用于转折和矛盾处——文家市会议这一细节。通过文家市会议,党内围绕着“攻”与“退”问题的争执,引出毛泽东主张退往敌人力量比较薄弱农村地区的原因。体现毛泽东一切从实际出发,敢闯创新的精神。在历史细节的运用中,描绘了文家市会议争论气氛的渲染,展现毛泽东的弥天大勇,抉择的艰难。再进一步深入,通过毛泽东说服起义部队的演讲,层层设问,在设问中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的思维与态度,展现毛泽东的抉择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根据中国革命的现状和中国国情做出的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选择,涵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同时,运用毛泽东文家市演讲:“我们当前力量还小,还不能去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应该先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保存力量,发动农民革命。我们现在好比是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对这一细节通过设置三个问题: 1.文家市会议上毛泽东主张把部队带向农村的理由是什么?2.毛泽东主张转向农村的最终目的是什么?3.毛泽东却敢提出把部队带向农村,他是基于什么做出的判断?
通过对毛泽东演讲材料的阅读与思考,引导学生理性客观的分析:毛泽东将部队带向农村的理由是敌强我弱,农村敌人力量弱小,城市敌人力量强大。他将部队带向农村不是逃跑而是为了转向农村保存力量,发动农民革命,实现最终胜利。毛泽东在困境之下敢于提出把部队带向农村是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做出的判断与选择。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井冈山革命道路是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矛盾和转折处以历史细节,提升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客观评价的态度。
三、以精当的历史细节,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事件是由众多的历史细节联系在一起而构成的,初中历史课本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由众多的历史细节构成。要在短短的45分钟,运用历史细节要注意精当,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要注意从学情、生情出发,要符合学生学习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选取精当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细节,使用真实可靠的资料,避免出现科学性的错误,课程的论证过程才是成立的。在《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中,我以大量真实可信史料再现了“革命道路”抉择的艰难,有意识的对“道路的选择”提出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细节叙述。在史料证据的基础中引导学生客观、正确、辩证地认识中国共产党探索的艰辛,毛泽东的果断的抉择。
历史细节运用于历史课堂能够让历史课堂有生命、有活力,让教师的人文素养得以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在兴味盎然中实现教学的目标,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提升课堂效率。在细节的运用中让学生更好的感悟、体验、明了历史上发生的各类情况,在历史细节的叙述中形成对历史事物的理性分析与客观评价的态度,更好的涵养历史解释素养。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巧用历史细节,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参考文献】
[1]魏恤民.初中历史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叶小兵.细节的重要[J].历史教学,2005,(9):56-57
[3]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S].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余伯流,陈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福建省福州第十八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