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2017-09-22 18:19高洪山王安菊
新课程·中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时空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高洪山+王安菊

摘 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方面。

关键词:时空观;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国际意识

中学历史教学以其特有的社会认识功能、道德借鉴功能,在人文素养培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①,是2011年版标准“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而言,唯物史观、时空观、史料意识、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是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学生具备这些基本素养,才能正确地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体会。

一、重视唯物史观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学科在唯物史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教师要树立意识,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相关内容,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及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等,并运用唯物史观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这一社会大变革时期,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剥削方式产生→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封建制度确立→战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明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奴隶制的解体,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经过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确立了封建制度,而新制度的确立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通过上述分析,学生初步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再比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全面客观,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从是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评价等。比如在学习“法国大革命”这一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关于拿破仑有人认为他是一位暴君,也有人认为他是旧社会的摧毁人,你同意吗?请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在合作讨论之后,引导学生概括: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称皇帝,这是历史的倒退;后期战争带有争霸性质,给被侵略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带来灾难,所以说是暴君;拿破仑颁布《法典》,以法律的形式将大革命的成果巩固下来,传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的进步思想,成为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法典的范本;早期对外战争打击了反法同盟,打击了封建势力,传播了革命的果实,推动欧洲其他地区的社会的进步,因此说他是旧社会的摧毁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学生明白了应辩证地、全面地评价,从而树立唯物史观。

对历史事件也应全面客观地评价,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评价,从是否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方面评价,从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比如学习“辛亥革命”这一课时,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加以认识:政治方面,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经济上鼓励发展工商业,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习俗的改变。总之,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同时,还要看到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通过分析学生明白对历史事件应多角度且全面地评价。

二、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得出结论,即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料的分类包括: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

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比如,对于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初一学生来说,学习“史前时代”,就要接触大量的考古材料和神话传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材料的多样性。史前时代的了解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如遗迹、遗址、文物等,而神话、传说等口述史料则是其重要补充。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乃原始史料,属于第一手资料,最接近历史原貌,教材中多以图片形式呈现。教师需要说明其来源,并与学生一起根据这些实物进行合理的历史推断,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至于神话传说等口述史料,则可以极大地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但由于其口口相传,真实性有待甄别,而考古发现恰恰能印证口述史料包含的历史真相。

再比如,九年级上册第12课《美国独立战争》课后的“活动与探究”部分,选用的材料是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华盛顿纪念塔内中国人赠送的石碑,上面文字如下: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平三代之遗意。”

对于上述材料,教师进行介绍,碑文出自山西五台人徐继畲著的《瀛环志略》,碑文盛赞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热情讴歌了华盛顿的丰功伟绩及其创立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创举。

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接受与处理,不仅丰富了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以及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解释

历史解釋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而教科书的历史解释,角度较为单一。如在初中阶段,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大多归因于清廷武器装备的落后及政府的腐败无能,但教师可从文明形态、政治体制和思想认识等多角度来补充史料,使学生从全新的多维视角来认识封建腐朽的农业国不可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国。endprint

再比如近代史第1课《鸦片战争》教材关于其影响只提到社会性质的变化,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为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出示一则材料:

史料记载:“随便走进中国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以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

——2016山西中考历史试题第5小题

这是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现象,透过这一历史现象,不难看出中国古老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从而理解了“半封建”的概念。

四、培养时空意识

历史时空观是指把事件放在特定的时间及空间的联系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呈现出来。

比如讲鸦片战争的背景时,要强调为什么英国在1840年对中国发动了这场战争,要把它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当时的英国刚完成工业革命,是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为销售商品,打开中国市场,于是发动了这场战争。这是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和落后的封建国家的较量,中国必然以失败告终。

歷史的时序性是人类社会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不可逆转的经历和过程,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和因果关系。历史失去了其时序,就是一本糊涂账,我们不可能真正理解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本质,更无法掌握其演变规律。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单元是《文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材是按主题而不是时间先后进行编排的,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觉,误以为两个单元的事件是先后发生的。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是所有的仗都打完了,我们才开始探索的吗?显然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理清线索:鸦片战争→师夷长技;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近代化的探索是在列强的侵略下被迫进行的,每一次探索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所谓探索就是被迫向西方学习,由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学习,是一个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过程。

五、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民族意识和国际意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两千多年前,这段《大学》里的文字,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连成整体。这种被称为家国情怀的情感,奠定了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而它的最高境界就是爱国主义精神。

历史教学在培养家国情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不失时机进行教育。比如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要特别强调儒家的仁爱、礼让、以德治国、民本思想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必须继承和弘扬。

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也是我们教学中的很好素材。如孟子“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气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爱国情怀;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张骞“凿空”的开拓精神;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拳拳赤子之心;抗倭英雄戚继光“封侯非吾愿,但愿海波平”的远大志向;“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李大钊等。

教师要教育学生,须有肩担道义、笔写春秋的历史担当;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毅力;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要担负起国家、时代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

国际意识是一种情感和价值取向,是一种自觉地了解世界、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国际意识也是我们历史教育教学必须直面的问题,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心态,主动自觉地对待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要有胸怀世界、面向世界的意识,还要有合作竞争意识。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是中学历史教师的神圣职责,更是时代的呼唤。

参考文献:

[1]李翠.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5(30):21.

[2]汪瀛,肖川.《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高洪山(1963—),男,山西临汾人,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多年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王安菊(1965—),女,山西临汾尧都区人,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多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

编辑 曾彦慧endprint

猜你喜欢
时空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康德时空观的理论背景与发展形成
幻境与宿命——喜玛拉雅时空观的当代再诠释
时空观指导下的模块整合教学——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力图称霸的美国》为例
浅谈高考历史学科的整合与长效复习模型——新时空观的构建与运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