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平
摘 要:初中历史是初中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渠道。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新教改为指导思想,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运用史料结合的教学方法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历史综合能力。本文以实际教学为背景,阐述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经典阅读与历史教学相结合的策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键词:传统经典阅读 初中历史 学习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7.064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仍停留在理论学习上,教授学生历史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综合能力有所忽视,对史料的运用也不到位,即使结合了一些史料,也是浅尝辄止。究其原因,从客观角度来讲,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味地教授学生历史知识,只是为了学生能够在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进而导致历史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因此,教师要积极学习新教改思想,应当多融入传统文化知识,巧妙地将史料和经典融入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阅读历史经典的必要性
1.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阅读历史经典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全球竞争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只不过从原来的军事竞争转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积极开展经典阅读活动,让学生通过经典阅读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建立崇高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阅读经典,要为学生树立一种意识,既“以人为镜可以知美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学习历史能够让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掌握历史发展规律,进而明白,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强盛,以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我国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积极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提高我国公民的素养和品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高度,所以,必须要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从历史中汲取养分。
2.历史素养的提升也需要阅读历史经典
历史经典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不仅能够让我们看到历史发展的真相,總结事理发展的规律,还能学习到前人的智慧,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人文精神,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古人经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充分体现出了古人的道德高度,也就是说,在没有成功之前,一定要好好学习,修身养性,塑造自己的品德;而一旦成功之后,一定要为百姓谋福利。对于初中生而言,向他们传授这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并不妨碍初中生学习历史人物身上的人文精神,从这些历史人物中借鉴智慧,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方式。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要被外界的观点影响自己的看法。
比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作者对项羽的描写有失公平性。在书中描写的项羽是嗜杀成性、刚愎自用、有勇无谋、处事不公的形象。而在后世的经典中,项羽的想象与作者观点是不同的,在项羽眼中,他并不赞同战争,也不忍心看到人民在战火中民不聊生,甚至提出了要和刘邦以决斗形式来决定天下的归属,不得不说,项羽有自己可爱的一面。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要以批判性的眼光去阅读,要有“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识,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历史知识框架。
3.阅读经典有利于提高文言文修养
在中国历史中,经典书籍千千万,大多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的,如果学生不懂文言文的话,是无法进行有效的经典阅读的。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阅读文言文恰恰是学生的一个弱项,因为文言文的叙述方式与白话文不同,字词的意思也比较多,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文言文占据的比重非常大,在阅读材料中也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如果学生不懂文言文的话,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就会非常的吃力。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经典阅读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为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坚持的基础。
二、经典阅读的策略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经典也数不胜数,如果全数阅读的话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在经典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秉承“多不如精”的理念,如果过多的阅读,不仅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还会影响学生的思考方式。因此,在经典阅读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历史教材,总结历史教材中史料的出处,然后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展开对经典的阅读工作。从目前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史料多出自《史记》《资治通鉴》或者是《二十四史》。
1.德超修身类
在古人的思想意识中,修身养德是基础,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也会从史料中选择一些修身养德的案例。在《二十四史》中,有大量的修身养德的案例,比如,舜帝以自己的品德去感化那些对他有抱怨的人,并为人所传授;还有张良取履,说张良在对待别人扔鞋的羞辱,一次又一次地帮助别人将鞋取回来。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在学习史料经典时,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知道的历史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和杨虎城也可以视为以德报怨,要让学生学会利用史料,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史料的掌握程度。
2.用间惑敌类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斗争是最为常见的想象,这类的史料也十分丰富。比如,在《三国志》中,就有王允献女,挑拨董卓和吕布之间的关系,这个故事对于学生而言都十分地熟悉,最终计策成功,董卓被杀。还有诸葛亮的空城计,也是一种用于迷惑敌人的方法,诸葛亮主要是利用了司马懿的心理,这也是心理战的典型代表,学生对这些案例也非常的熟悉,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下近代历史中,是否有相关勇于间惑敌人的案例,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史料的掌握程度。
3.为政方略类
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比比皆是,有秦始皇利用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的方法一统六国;还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提出了“犯我强汉着,虽远必诛”;更有诸葛亮的隆中三分天下的伟大预见,宋太祖赵光胤的杯酒释兵权,等等,数不胜数,比比皆是,教师也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结合史料,寻找一些关于政治谋略方面的资料,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分享,以此来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4.外交伐谋类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外战争一直都是存在的,在对外关系上,也充分体现出了古人的智慧。比如,《史记》中就有苏武牧羊的故事,主要讲述了苏武初始匈奴,为匈奴所扣留,始终不肯投降匈奴,被放逐牧羊,最终回到汉朝,受到了汉朝人们的传颂。还有唐朝时候,对匈奴以及朝鲜的战争,还有秦朝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以及三国时期,蜀国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这些战争都加速了中国少数民族的融合,对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有积极的贡献。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历史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经典史料阅读,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阅读能力,为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教师还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岑艺《与传统经典阅读相结合的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探讨》,《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年第1期。
[2] 刘祖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优化与改进探析》,《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