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儿童视角,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2020-06-05 12:59吴友根
小学时代·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文本解读教学策略

吴友根

【摘  要】  文本解读作为提高儿童语文素养的重要教学手段,却始终基于成人的视角,而非儿童的视角,这意味着本该属于孩子的个性化阅读被成人的解读所取代,自然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立足儿童视角,提高文本解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文本解读;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儿童视角

文本解读,并不意味着拆分一字一词,也不是过分强调语法、词汇,而是一个动态欣赏的过程。如果教师教学定位不清,总是基于成人的视角展开文本解读,自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只有让文本解读面向儿童,才能切实提高文本解读的成效。

一、激发质疑,由浅入深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多数学生不敢向教师提问,原因在于教师过分注重自身的教育权威,不允许学生提出一些看似“天马行空”的问题。事实上,学生的质疑恰恰是其自主性的表现,教师应该提倡而不是批判。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多数不会质疑、不敢质疑,教学很难走向深刻。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的观点,这种自我性恰恰是文本解读的关键。

例如,在教学《掌声》这篇课文时,教师从学生的视角提出问题:(1)阅读以后,你对英子有怎样的感觉?(2)为什么英子起先犹豫,最后是“眼圈红红的,慢慢地站起来”呢?这两个问题相对简单,学生很容易想出答案,因此只作为“热身”。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文章,让学生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在英子起立前,大家鼓了一次掌。英子讲完故事后,大家又鼓了一次掌。请问前后这两次鼓掌有什么区别?(2)你对标题“掌声”是如何理解的?这样两个问题具有讨论价值,学生需要进行一番思考才能得出答案。如,有的学生认为,第一次鼓掌是习惯性的动作,表示的只是单纯的鼓励。但是第二次鼓掌却是发自内心的钦佩,表现出同学们的善良、对英子的赞扬。通过四个问题,教师成功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在由浅入深的思考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提问是培养质疑精神的有效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讲解课文,而是需要设计一些和文章主旨、内涵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沉浸于文本,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二、转换视角,解读文本

薛法根老师说:“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将自己当成一个儿童,就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许多问题,沿着这些问题,你往往有许多独到的发现。”由此可见,从儿童视角解读文本,是高效教学的关键。作为教师,不能只是从自身的视角出发,而是需要转换视角,从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或许会得到很多有趣的发现。因此,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如果教师可以摆脱“我”的干预,走下教学神坛,语文教学会变得更加精彩。

例如,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时,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思路,教师只会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先梳理生字词,接着梳理段落大意,最后归纳总结文章主旨。这样的教学毫无趣味,更不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应优化教学模式,可以要求学生阅读一遍课文,然后谈谈自己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内容。比如,有的学生说很喜欢第一自然段中提到的少数民族,如阿昌族、德昂族;还有的学生喜欢文章中提到的“山林里的朋友”;还有的学生喜欢文章描绘的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这部分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可知,他们真正好奇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因此教师第一部分的教学就可以围绕着民族文化展开,如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校本课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在后续进行文本解读时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唱“独角戏”,而是需要吸引学生的参与。为此,教师必须转移教学视角,从学生的立场出发,看看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形式以及内容,如此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三、师生对话,敞开心扉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首先需要做的一件事是找准自身的定位、明確自己的教学身份。首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这意味着即使教师再重要,都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地位。既然明确了教学主体,那么教学视角也需要发生改变。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从自身视角出发,只注重传播自身的思想价值,忽略了学生的心灵需求。因此,教师需要积极促进师生对话,让学生敞开心扉,直接参与到教学中,这样才能提高文本解读效果。

例如,在教学《白鹭》这篇课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朗诵文章,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白鹭有怎样的感觉呢?”有的学生表示,“我从未见过白鹭,但是我很喜欢作者笔下的白鹭,有一种很诗意的美。即使不会唱歌,也不能减少它的美丽。”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白鹭是一种很悠闲自得的鸟,常常漫步在河边,就像一个诗人。”还有的学生说,“我见过白鹭,虽然体型比天鹅小,但是体型优美不输天鹅,很有一种高贵的气质。”听了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那么,你认为作者为何要将白鹭视作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精巧的诗呢?”再次阅读原文后,学生形成了共识:因为作者很欣赏白鹭,他认为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而且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美的享受。在这个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既感受到了文本之美,也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

对话,是一种达成沟通、理解的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只听到教师一个人的声音,而是需要听到更多学生的声音。只有声音的交织,才能奏出和谐的教学旋律。

四、鼓励学生,表现自我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性“一言堂”,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更不是良性的教学趋势。事实上,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允许学生表现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时刻充满求知欲。因此,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教师可以试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完成阅读行为,让学生得出属于自己的阅读观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文时,为了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创造多个机会让学生表现自我。首先,课文第二段具体描写了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其中有些词运用得很形象、生动,如原文中的这句描写:“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为了促进学生对“劈”字的理解,教师可以邀请一些学生上台,专门表演这段,看看哪个学生能够将这个动作准确无误地做出来。再比如:“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这一句中的“撑”字和“精疲力竭”一词运用得很贴切,同样可以邀请学生进行肢体展示,看看学生是否真的理解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讲一讲“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看看谁讲得最精彩、最生动。如此一来,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表现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中,主动进行阅读,如此才能提高文本解读的效率。

总之,为了提高文本解读效率,教师不能总是从成人的视角出发展开教学,而是需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倾听学生的内心需要,增加师生的沟通交流,允许学生质疑和表达,这样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

【参考文献】

[1]董菊芳.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9(24):131.

[2]祝捷.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48.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文本解读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