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丽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认知学习工具,运用图像展现思维,通过直观的形式呈现知识的逻辑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厘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使零散的数学知识结构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现身说法,教给学生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绘制思维导图。
一、基于不同课型,建构数学知识
1.教学新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教学数学知识,要注重数学的整体性,凸显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强化数学局部知识和整体知识的联系,把数学新知的教学纳入到数学知识整体系统中。因此,在数学新授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进程中相机板书,逐步绘制成一幅完整的思维导图。还可以在总结归纳阶段,引导学生关注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通过思维导图体现新旧知识的关系,整体建构数学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分数除法(除数是整数)》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复习旧知“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知“分数除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逐步在黑板上绘制成一幅完整的思维导图。这样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深刻领会分数除法、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通过思维导图的串联,可以把零散的数学知识结构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单元整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身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意义理解的过程。学习时要把新知识和自己掌握的旧知、经验联系起来,深入思考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在单元整理中运用思维导图整理数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整体建构数学知识体系,把零散的数学知识穿点成线,形成网络,让数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提升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绘制数学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概括整理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布置高年级学生课前做好复习和预学,梳理知识,形成思维导图初稿。课上主要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讨论,在多维评价的过程中,扬长补短,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在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自学——绘图——讨论——修改”的学习历程,有力提升了知识梳理和总结反思的能力,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系统。
3.阶段复习
皮亚杰强调,认识就是不断地建构,把人的认知融入到不断建构的过程中,和认识结构产生互动,才能完成认知。在小学数学阶段复习中,由于知识内容繁杂,学生自主复习的压力很大。因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搭建思维导图的框架,剩余的部分让学生完善;还可以把新知学习和单元整理的思维导图呈现出来,进行归类整理。有的数学知识会散落在不同的学习单元,复习时要打破单元壁垒,以知识结构为重点,重新整理完善思维导图,在复习和整理中加深体验,让数学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两个单元的相关知识,为了厘清长方体的特点及其要素联系,教师可以开展“长方体和正方体”阶段复习,通过思维导图学习任务的驱动,建构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形,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又如,在六年级数学总复习阶段,教师还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和学生共同绘制“平面图形的面积”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理和复习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和转化关系。
二、完善思维导图,深化数学知识
1.教师评
好的思维导图可以让数学知识结构化、数学思维条理化、数学方法模块化。在理解要素、厘清关系、建立结构的学习历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渐走向深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数学知识,厘清数学本质,建立知识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框架。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大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温习旧知,回顾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帮助学生厘清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学生交流比较分数大小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是旧知?哪些是新知?为什么要通分?还有哪些方法?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建构“比较分数大小”的知识框架,强化学生用联系的思维来理解数学知识。
2.学生评
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评思维导图作品。我设计了一份思维导图评价表,引导学生从细处入手,量化评价。小组长负责记录这份评价表,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小组成员的思维导图。评价量表有众多维度,有内容、形式和学科特点方面的具体要求。通过学生评价思维导图,可以借助评价表进一步修改完善,有的放矢地修正存在的问题,在不断完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