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倾听和回应

2019-10-31 03:50王梦雪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师幼互动他者倾听

王梦雪

摘  要: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倾听和回应是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重要保证。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思想强调自我应从他者的视角来关注他者、回应他者、对他者负责。在师幼互动中幼儿作为他者,教师应以幼儿为中心,無条件去倾听和回应,最终实现对幼儿的伦理责任。这种思想为解决师幼互动中倾听和回应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师幼互动;倾听;回应;他者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9)03-0097-03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倾听和回应是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重要保证。所谓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幼儿园中的教师与3~6岁幼儿之间的互动[1]。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倾听幼儿的需求,给予幼儿适时适度的回应,能够启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同时又能促进互动,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然而,目前在幼儿园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倾听和回应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师生互动效果,进而也影响了教学质量。本文从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思想出发,尝试从一种新的视角为教师解决倾听和回应幼儿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一、列维纳斯他者伦理思想的教育内涵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他在批判传统的认识论和存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他者”理论。列维纳斯重新阐释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自我应从他者的视角来关注他者,回应他者,构建一种以对他者负责为核心的伦理关系。这种他者伦理思想孕育了全新的教育内涵,不仅解决了教育中主体性的问题,还为师生关系重新下了定义。

(一)教育的前提——主体性

教育关系中主体性问题一直是教育所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亦或是师生同为主体,在根本上都是以主体自身确定主体性,都是以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为基础的观点。基于对这种认识论的批判,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提出了新的主体观,从根本上改变了主体性的为我性。列维纳斯认为主体性不是为己的,首先是为他的,是以他者对我的承认为前提而存在的。其次,我与他者并不是主客二分的对象性关系,相反,他者是我成为可能的基本条件[2]。我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为他人负责。在对他人的负责中,我才真正地成为一个独立且不可替代的主体[3]。主体性与责任性是一致的。由于他者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证明了他者和我的关系不具备同一性,我与他者的主体间相互关系是一个非对称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对他者负责,而不期待任何互惠[4]。师生关系就是“我”与“他者”的关系,教师作为主体在为学生这个他者负责的过程中成为了独特的主体,并实现了自我价值。同时,学生从自我的角度也需要为作为他者的教师负责,尊重和理解教师,于是双方构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

(二)教育的关键——爱与责任

爱与责任是教育的关键,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列维纳斯用父子关系来比喻我与他者的关系,我对他者就像父母对子女的爱和付出不求回报一样,是心甘情愿为子女承担责任的。师生关系同样如此,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是因为利益、回报或是强制性的规定,而是出于一种无私的爱和无限的责任。首先,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师生关系中属于相对弱者,更需要教师用爱与关怀去对待学生,以承认学生作为他者的差异为前提,去真诚的倾听学生的需要,无条件的回应学生,帮助学生成长。其次,在非对称的师生关系下,要求教师对学生必须承担无限责任。所谓无限责任是指教师的行为是超越利益、回报和法律义务的发自内心的自愿行为,自觉为学生的发展负责,主动为学生承担责任[4]。教师的价值正是为学生的发展承担了无限责任才得以实现。在爱与责任下,这种始终以作为他者的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才是当代教育所需要的。教师既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也证明了自我的价值,这就是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他者伦理思想视角下倾听和回应在师幼互动中的现存问题

基于他者伦理思想进行分析,当前幼儿园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倾听和回应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听不到”的倾听和“说不出的回应”。其中“听不到”的倾听主要是指教师虚假倾听、错听和有选择的听,“说不出”回应指的是直接答案、重复表扬以及区别对待。

(一)“听不到”的倾听

1.“左耳进,右耳出”

在进行师幼互动时,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虽然摆出了倾听的样子,却什么也没听进去,真的做到了让声音从左耳进去,又立刻从右耳出来。因为没有真诚的倾听,所以每次都会敷衍幼儿说“好的,老师知道了。”这种虚假倾听的次数多了,幼儿的心灵会受到伤害,从而逐渐丧失对教师的倾诉欲望,阻碍师幼互动的发展。

2.会错意的“耳背”

在对幼儿的倾听中,教师有时会出现会错意的“耳背”,比如把“能”听成“不能”,在未能理解幼儿表达的真正含义的情况下就急忙打断他们的话语,凭自己的经验加以指导。这种错听是指教师对于幼儿声音的内涵和潜在意义未能准确把握,没有真正理解的倾听[5]。错听会歪曲幼儿的本意,使幼儿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封闭自己的想法。

3.选择性的“失聪”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虽然教师在认真地倾听全体幼儿,但实际上,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计划,总是在有意识地选择与预设的标准答案相近的声音进行倾听与回应,而对于那些回答错误答案的声音,教师就会选择性的“失聪”即假装听不见。那些被无视的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同时师幼互动的频率也会降低。

在上述倾听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作为“他者”的主体地位遭到漠视,教师作为“自我”未能无条件的关注作为“他者”的幼儿,关爱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未能将幼儿纳入自己的视野中做到真正的倾听幼儿,考虑幼儿的真实需要,从而承担起对幼儿的责任,因此造成了“听不到”的倾听。

(二)“说不出”的回应

1.“迫不及待”的答案

在进行集体教学时,教师经常会向幼儿提出问题,而幼儿的回答往往是不可控的,有时候幼儿的回答并不是教师想听到的答案,因此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没有对幼儿进行进一步的引导,等待幼儿的再次思考,就急于把答案直接告知幼儿。这样长期以往既不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也打击了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条件反射式”的表扬

在幼儿园经常可以听到教师对幼儿说“你真棒”“你真乖”这类的表扬,然而这种“条件反射式”的回应过于机械化,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也感受不到真诚的情感。缺乏引导的回应会使幼儿为了得到表扬而做出一些无意义的行为。这种简单的重复性回应也会消耗幼儿的热情和动力。

3.“因人而异”的对待

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回应幼儿的态度可谓是“因人而异”了。对待听话的幼儿和调皮的幼儿的回应是截然不同的,听话的孩子得到的回应往往是积极的鼓励和表扬,而回应调皮孩子时却常常是消极的无视和批评。在这种回应下会使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同时也伤害了调皮幼儿的自尊,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上述现象反映出现实中教师对幼儿的回应存在着很大问题。在列维纳斯看来,自我必须无条件地回应他者,这是出于师幼关系的不对称性所决定的。而实际师幼互动中由于教师未能认识到幼儿的“他者”地位,因此也无法做到对幼儿无条件回应,更无法实现回应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三、在师幼互动中实现“自我”对“他者”的倾听与回应

从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视角我们可以看出,要解决当下师幼互动中教师倾听和回应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实现“自我”对“他者”的倾听与回应。教师作为自我首先应该承认幼儿他者的地位,在这个基础上理解师幼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伦理关系。师幼关系的不对称性要求教师必须无条件的关注幼儿,倾听和回应幼儿,承担起对幼儿的无限责任。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是前提

儿童观作为教师看待儿童的基本态度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前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正确的儿童观就是承认幼儿是幼儿,是作为“他者”的幼儿,和教师这个“自我”有着本质的差别。既要把幼儿看作幼儿,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幼儿特有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行為,又要把幼儿放到他者的地位,理解教师和幼儿之间是不对称的师幼关系。教师在树立儿童观时应当关注作为他者的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无论幼儿的回答是否是期待的答案,教师都应该真诚的去倾听。倾听不仅是对幼儿表现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幼儿最直接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做出有效的回应,促进师幼互动的良性循环。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该首先树立服务于幼儿的儿童观,承认作为“他者”的幼儿的绝对权利,以幼儿为中心,倾听和回应幼儿。

(二)关注幼儿当下需求是途径

教师在师幼互动中应该如何去倾听和回应幼儿呢?列维纳斯给出了答案。“他者”绝对的独立性、客观性和不可还原性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幼儿当下需求。在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的前提下,尊重和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独特的学习方式,关注幼儿当下的发展和需求,为幼儿提供支架创造最近发展区[6]。在师幼互动中,幼儿在表述自己的想法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教师不仅要耐心地倾听幼儿的表述,还要从眼神和表情上给予鼓励,帮助幼儿更自信、更完善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还要分析幼儿言行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及需要,这样才能做出适宜有效的回应满足幼儿的需求。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可能导致幼儿表述不清楚或不完整,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从幼儿作为“他者”的角度去分析,在关注幼儿当下需求的基础上,做出针对性的回应,促进幼儿当下的发展。

(三)承担起无限责任是保障

幼儿园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导致教师容易消极对待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倾听和回应会出现倦怠的现象。因此,教师对幼儿承担起无限责任才是师幼互动的根本保障。列维纳斯认为由于“他者”的绝对权利,面对“他者”的请求,“自我”必须作出回应。回应(response)和责任(responsibility)的词根是相同的,“责任”一词从词源上是由“回应”一词演变而来的。所以,回应的过程就是对“他者”负责的表现。在教师面对幼儿时,师幼之间不对称的伦理关系就会要求教师必须回应幼儿,为幼儿的发展负责。因此只要教师承担起对幼儿的无限责任,倾听和回应幼儿时就绝不可能出现倦怠的现象。在师幼互动中,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教师不仅要倾听和回应每一位幼儿,还应该做到因材施教,要让幼儿在互动中能时刻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和认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实现了作为“自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冯建军.他者性:超越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6(08):37.

[3]顾红亮.责任与他者—列维纳斯的责任观[J].社会科学 研教育研究,2006(01):37-40.

[4]Emmanuel Levinas. Ethics and Infinity[M].Conversations with Philippe Nemo.Trans. Richard Cohen.Pittsburgh: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1985.

[5]周燕.研究者对幼儿教师的新要求[J].教育导刊,2002(5).

[6]孙亚娟,段雪玲.基于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学的师幼关系构建[J].教育评论,2017(6).

猜你喜欢
师幼互动他者倾听
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促进师幼互动
从中班球类游戏中探究师幼互动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谈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师幼互动操作材料的体验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学会倾听,追求课堂实效
小学数学教学中倾听能力的培养
优化师幼互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