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超越规律下高校共建共享思政课堂模式的守正创新

2019-10-31 03:50刘媛媛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思政师生政治

刘媛媛

摘  要:思政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须立足现实,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超越规律,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本位,重视师生课堂双主体的共建共享,掌握主导课堂大局的“四维”法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与创新。

关键词:适应超越规律;高校;共建共享;思政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9)03-0012-0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1]思政课堂可谓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它关系到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效。新时代,高校必须立足现实,把握规律,守正创新,改进思政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超越规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學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中、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最具基础性和稳定性的教育渠道。”[2]适应超越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3]该规律的最初提出者只强调“适应”,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发展性和价值引领的秩序性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适应超越规律包括“适应”和“超越”两个方面。“适应”即坚持“以进行实际活动的人为一切的出发点”[4] ,“既要从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出发, 又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受教育者所处的周围环境出发……‘超越则是为‘实现个人全面的发展,引导受教育者战胜自我, 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 它要求教育者实施超前性的教育” [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依据受教育者和社会现实的双重需要,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了解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水平, 掌握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状况, 又要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不断地向受教育者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对象思想变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5] 思想政治工作以育“人”为中心,“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1]把握和运用好适应超越的基本规律,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高效思政课堂的根本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守正创新的应有之义。思政课教师是立足讲台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力量和固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力量。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把握教育和引导的主动权,根据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切实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新要求,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模式,体现思政课程教学的适应与超越,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和实效。

二、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本位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主要社会活动,人才培养最终在高等教育阶段塑造成型。“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方向和灵魂。无论是高等教育的“三个培养”还是任何教育阶段的“立德树人”都必须遵循党性原则,才能实现好“四个自信”,才能建立适应新时代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政治秩序思维,确保未来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立德树人,即树立德业,培养人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6]。人被社会所生产和规定,也在实践中生产和规定者社会。思政课“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而且是最高层面的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 [2],当然也是系统化强有力的政治社会化途径,是受教育者形成政治信念、政治共识和政治信仰的过程,关系到国家政治发展和民族的未来。解决好人的“三个培养”问题是顺应新时代发展,创造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伟大任务。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1],思政课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主阵地,必然要坚持党性原则和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思想,要牢牢树立为党、为国、为人民培养人的使命意识,牢牢坚持主导性原则,充分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历史逻辑。“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思政课堂的育人过程要贯穿马克思主义、党史、国史发展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本位,针对现实做好理论上的说理与解释,在原理、理论层面既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也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及其理论成果,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起点,利用课堂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工作。

  • 重视师生课堂双主体的共建共享

思政课堂是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播共享实现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其共建共享范式不只是信息化和虚拟化教学模式或资源共享的联盟模式,还应关注师生主体参与的尽责性、心理阻碍及教学内容表达性等因素。

(一)师生的双主体范式

思政课教学应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情感卷入、学理认识和价值认同。但从调查看,一部分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主要是因为:一是学生学力不足。经过高考的分层与分类,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理解力较弱,学习兴趣不浓。二是学生思想力不足。受家庭和大众传媒等政治社会化学习和传播途径的影响,特别是新媒体对于社会现实纷繁复杂的呈现以及多元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使高职学生娱乐精神和享乐主义变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变弱。三是全面发展力不足。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能以外的知识、能力的学习主动性、认同度、获得感都较差。因此,在现有学情之下改进高校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思政课教学,重点还是要积极适应超越,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和学生双重主体作用,构建共享共建的双主体思政教学模式。

一方面,教师是主导性教学主体。思政课教师是意识形态的直接宣讲、传播者,必须过好政治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四个自信”基础上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要通过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和阐释,指导和引领好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另一方面,学生是充分参与性的教学主体。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师生和生生的行为互动和思想心理沟通,做到既坚持党性、原则性,又尊重学生感受,切实增强学生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

(二)师生适应超越中的交互性

调查显示,大学生思想开放独立、强调自我表达与个人自由,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特别是对思政课教学的生动趣味、氛围活跃、话语艺术、虚拟现实、多元呈现等素材、过程、语言、形式、手段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思政课教师要适应学生主体需求新变化,积极调整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现实、与实践、与生活、与时代、与现代化的结合,在改进中实现师生双主体互动、合作。但运用适应超越规律不是一味迎合学生的主体需要,教师一定“要掌握引领的主导权,超越大学生的现实发展诉求,提升大学生思想境界。”[7]作为大学生也应在共建共享教学中克服思想上对思政课认识的局限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诚然,当下的大学生已普遍使用移动互联网,习惯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资讯,热衷于自媒体的微话语自我表达和碎片化、娱乐化信息的分享,思政课教师必须给予科学引领和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全面自由发展中实现突破与超越。作为大学生,其在课堂教学共享参与中的分享成果及其获得感的及时反馈也鞭策着教师,不断促进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和课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四、掌握主导课堂大局的“四维”法器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8]作为教师要有掌控课堂大局的本领和锐器。

(一)执有“正”器

在思政课的主要特征中,政治性是其首要特征。思政课堂教学是教师利用课堂创造价值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精神建构的过程。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价值观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置于首位,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先进性教育,坚定并传播“四个自信”,弘扬正气,发挥正能量,要把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切实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防止形式化、表面化。

(二)握有“真”器

高校思政课有着突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特点。首先,教学中应体现理论内涵的真知和真理,需要把道理讲明讲透。共建共享思政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学对象对理论的认同,以理服人,必须先要使理论易于被学生理解。特别是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更不能是纯理论的深度教学,宜采用嵌入式的理论教学方法,既适度解读马克思主义原理,又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将抽象理论具体化,最终使学生广泛地知其所以然,实现事实、依据、结论的共享。

其次,宜运用叙事教学法。即通过叙事贯穿历史事实、现实真相和真实数据,真正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的真实故事。师生参与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景设定,以真实的历史事实和鲜活时代场景的呈现、解说与阐释,使历史现实可知可感,理论解读不再艰涩。

再次,宜采取共情教学法。情感教育是理性说教的基础。思政课教学需要教学艺术,需要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在思政课堂上,要有师生情感的交流和互动。一方面,教学中要保证案例和数据真实、贴切、走心,教师在表述这些内容时可以有充分的情感表達,以引起学生的共情。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共情表达,通过角色扮演、原声呈现和历史叙事,实现师生特别是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增加学生发声和表达的机会,改善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因被动听课而造成的理解和接收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状况。

(三)持有“善”器

?

“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家者爱之,害于国家者恶之” [8]。高校思政课要走心、入脑,需要触及学生心灵,实现其情感的融入。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元表现形式,发掘和展现中华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之美,重视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情感认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四)抓有趣器

笔者在对高职学生调研时发现,学生对于思政课堂的氛围和学习趣味关注和期望程度较高。课堂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和活动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但思政课堂毕竟是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教育的课堂,其教学质量的提升不能仅仅靠趣味和氛围的加强,更不能把思政课堂娱乐化或盲目制造趣味性。“趣”宜是理论“真趣”、语言“风趣”、活动“乐趣”。教师可转换话语活动方式,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和活动方式,在师生共建共享中不断推出“趣式”,让学生在体会活动之趣中接受活动背后的价值观,实现思政课对学生的思想引领、理论熏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佘双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规律探讨[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2):27.

[3]陈成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适应超越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4):24.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5]刘伟.对思政政治教育适应超越规律的释疑[J].桂海论丛,2007(5):55-56.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52.

[7]蒲清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辅导员,2018(2).

[8]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猜你喜欢
思政师生政治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