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视阈下贫困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审视与路径优化

2019-10-31 03:50李鑫黄伟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儒家孔子

李鑫 黄伟

摘  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情感教育思想的精华主要表现为“人本”“中庸”“和谐”与“仁爱”。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弱势群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情感发展开始暴露出一些现实问题,情感教育缺位的现象愈来愈明显。从儒家文化的视角,审视贫困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现狀,优化他们的情感发展路径,这既是促进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更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儒家文化;贫困大学生;情感教育;现状审视;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437(2019)03-0008-04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是人类智慧的重要结晶,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中贫困大学生占有很大比例,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旨在汲取儒家文化的精华,审视贫困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现实状况,对贫困大学生的情感教育进行再思考,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看待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工作。

  • 儒家文化中情感教育的内容解析

情感教育以重视学生的情感培育为教育的切入口,关注情感在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通过理论化、系统化的情感知识的传授以及情感变化规律的揭示,消解或弱化个体的自卑、自私、冷漠、焦虑等负向情绪体验,触发及强化个体的自爱、利他、同情、悦纳等正向情绪体验,促进和巩固学生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能力,并使之自觉向情操(道德)的境界提升的一种教育活动[1]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的思想具有诸多积极和科学的成分,蕴含着古人处理问题的智慧和艺术,其中不乏众多关于情感教育理念和方法的阐释。“中国古代的情感教育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既出现了无数孝子慈父,也培养了许多为民请命、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2],为后世的情感教育提供了珍贵的精华思想。

(一)儒家注重“人本”的情感观

“以人为本”是儒家思想的灵魂。《尚书·泰誓上》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为万物之灵。”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由此可以看出,儒家“人本”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生命哲学,它对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强化生命意识、珍视生命价值和发展生命潜能,从而确立了“安身立命、乐知天命”的人生价值体系,引导人们善待生命、重视生命、提升生命境界。“人本”情感教育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珍爱生命。当季路向孔子请教“死”的问题时,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回答,反映了他重视人生现实、关注人的现实生命的思想。《论语·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棚失火,孔子所关心的首先是有没有危机人的生命,有没有人受伤,而不问及马的情况。这反映和表现了孔子对人生命的珍视和关心。第二,提升生命意义。《荀子·礼论》:“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始终如一。”生有涯,死有期,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是儒家思想人生观的核心所在。

(二)儒家强调“中庸”的情感观

儒家“中庸”思想对国人影响深刻。孔子最早把“中庸”作为最高道德范畴和重要思想方法。《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毛泽东曾指出:“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3]所谓“中”,是中正、中和、正确、不偏不倚。所谓“庸”,即用也、常也不易也[4]。“中庸”就是做事要不偏不倚,适度合理。“中庸”情感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好事和坏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会变成福。《孟子》:“天将降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面对生活,应该始终保持自信乐观、积极稳定的心态。第二,自省自律的道德准则。儒家鼓励“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思内省也”,要求“君子慎其独也”,都是强调要时刻保持反躬自省的谦虚态度和严于律己的道德规范,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最终达到修身正己。

(三)儒家重视“和谐”的情感观

儒家思想主张“和为贵”。孔子认为“和”是君子人格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只有“以和为贵”,君子才能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拒”,最终形成“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内圣”是指人的内心通过自我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外王”是指人的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即把人自身的心性修为所得推广到自身以外的社会领域[5]。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出发,儒家“和谐”的理想人格着重探讨人与自身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一,教化成人。《孔子家书·颜回》中颜回向孔子请教“成人之行若何”,孔子说:“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矣。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只有成人,才能做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始终保持一种平和心态,实现身心内外和谐。第二,培养责任感。《大学》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泰伯第八》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都体现出儒家思想不仅关注个体,更关心家国政治,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儒家崇尚“仁爱”的情感观

整部《论语》中,论及“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105次,因此儒家又被称为“仁学”。孔子说:“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儒家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包含三个层次的涵义:感恩、诚信和自强。第一,懂感恩。儒学历来重视感恩意识,其所提倡的忠、孝、节、义,从本质上看内在的核心都是感恩。《诗经·大雅》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弟子规》的“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三国志》的“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等都集中反映了儒家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第二,知诚信。儒家认为人无信不立。《论语·为政》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辊,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在世上就会寸步难行。在孔子看来,讲究诚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道理。第三,要自强。儒家认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济世理想,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发挥自强不息的精神,诚如《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倡人应该效法日月星辰刚健运行那样奋斗不息[6],坚持独立意志和人格尊严,必须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的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气概。

  • 当前贫困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现状审视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事物,促进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正如朱小蔓教授说的那般:“情感作为非认知因素,它以兴趣、愿望、热情等形式构成学习的动机,在学习过程起着驱动、诱导、调节的作用。” [7]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弱势群体,由于经济上的贫困,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定程度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抵抗挫折的能力,最终导致贫困大学生的“感受性”衰弱,个体的情感逐渐迷失,情感教育的缺位现象也愈来愈明显。

(一)压力过大导致心理异常化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贫困大学生和其他普通同学一样,除了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外,还有强烈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他们渴望理解、尊重和成功。然而由于家庭的贫困,致使他们比其他普通同学遭受更多的学业、就业、生活和情感压力,加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近几年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例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环境适应性差、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有障碍、抗挫折能力弱等方面,嚴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据有关资料报道,40%的受调查贫困生具有一定的抑郁感,其比例远高于非贫困生。

(二)情绪压抑导致情感荒漠化

情感荒漠化指一个人漠视他人、漠视情感乃至漠视生命,只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和技术等狭窄的领域,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很少考虑可能带来的恶劣后果[8]。贫困大学生主要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村、城市低收入家庭、残疾人或长期患重病家庭以及突发意外事件造成贫困的家庭等。经济的贫困、生活环境的制约,使得贫困大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样样不如别人、事实不顺心”压抑的状态,人生容易呈现出消极被动的情绪体验和生活态度,主要表现为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珍惜、对事不负责的情感荒漠化,更为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轻视自己生命或漠视他人与自然界生命的悲剧发生。

(三)内心空虚导致人格失衡化

人格是指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健全的人格能带给人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幸福的心灵,引导人们走上正确的人生方向。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繁华都市不仅刺激着贫困大学生眼球,同时也在刺激着他们脆弱的内心,巨大的反差使得他们自惭形秽,不敢积极参加学校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无法融入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心的无助和空虚,时刻困扰着贫困大学生敏感的心灵,一部分同学可能会出现自卑、怯懦、懒惰、狭隘、拖拉、虚荣等人格发展失衡的现象。

(四)价值迷失导致理想功利化

正处于社会化敏感阶段的大学生,其价值选择与取向极易受到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波动与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社会带来经济繁荣进步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价值观念中的“功利主义”。这样经济性、物质性的价值迷失,极易导致社会理想、人生奉献被蒙上物欲化、功利化的色彩,对于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负面影响更加突出。贫困的生活体验,常使他们陷入对物质利益的过分渴望和狭隘的理解之中,改变贫穷成为他们追求的首要目标,使得他们的信念和理想可能停留在较低、具体的利益层面,甚至出现不少学生对理想的误解:“理想,理想,有利便想。”

  • 儒家文化融入贫困大学生情感教育的路径优化

从儒家文化的视角,审视贫困大学生的情感教育现状,优化他们的情感发展路径,既是促进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更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以生命教育为基础,培养幸福的人生态度

生命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起点。主要强调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珍视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发展生命的潜能,从而获得身心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最终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在被受关爱和关注的贫困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儒家文化的生命教育,提高他们的幸福感,更具有现实意义。具体而言,通过开设“中华传统生命观” “儒家文化崇尚的生活”等课程或研讨会,发扬儒家“仁爱”、道家“贵己重生”和无神论的思想,帮助贫困大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学会热爱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同时弘扬儒家文化中积极向善、淡化物欲的文化,帮助大学生加强志趣培养,重视生命的品质。

(二)以道德教育为内容,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德”是立人之本,儒家追求的以“仁”为本的道德规范,是情感教育的基础。儒家思想包含人生道德和伦理纲要,其显著特点是启发人内心道德的自觉和自信,教育人如何“成人”。一方面,高校要将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有机融入贫困大学生的励志教育过程中,培育贫困大学生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感恩他人的能力,做到“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另一方面,丰富文化实践活动,利用民间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等节点,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习俗,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礼节,积极践行儒家文化中“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用“凡人善举”传递道德力量。

(三)以人格教育为核心,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9]儒家改造社会、治国安民的理想人格,主要体现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是情感教育的核心。贫困大学生同样是国家和民族的未來,他们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人理想的实现,更是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覆盖力和影响力,积极宣传正能量,为学生责任感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或社会实践,增强贫困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使之成为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载体、新平台。

(四)以价值观教育为重点,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点。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谐相处,强调刻苦努力、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异曲同工。因此,高校应积极挖掘儒家文化的思想价值,梳理和萃取儒家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在贫困大学生情感教育中将儒家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相融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具体地融入到贫困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价值取向,营造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玲丽.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法制与社会,2010(6):228.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L:213.

[3]杨朝明,修建军.孔子与孔门弟子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4:56-57.

[4]范茹.儒家心理教育思想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13:8.

[5]吴姣姣.儒家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廉洁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168-169.

[6]梁光霞.论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心理教育[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6-117.

[7]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5.

[8]武少侠.在人的全面发展背景下的大学生情感教育[D].广州:广东商学院,2011:14.

[9]冯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J].学术论坛,2009(2):185-189.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儒家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知命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茶道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