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华
摘 要: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作品《无声告白》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巨大反响。小说围绕莉迪亚的死亡展开,刻画了一个跨种族婚姻家庭中成员们的“他者”形象。本文就这些“他者”们导致的悲剧做了些许探析。
关键词:他者;种族;华裔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2-0061-01
当代华裔作家伍绮诗凭借处女作《无声告白》征服欧美文坛。此部作品也获得了2014年亚马逊最佳图书冠军。小说以“莉迪亚死了”点题,引起读者们对莉迪亚死亡原因的好奇。而后作者道出莉迪亚的死亡原因。但追究深层的原因却是由于莉迪亚父母的他者遭遇。父母把改变自身“他者”地位的期望寄托在了莉迪亚的身上。
一、母亲的压力—女性他者
1955年,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在拉德克利夫学院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她从头开始学习化学,主修物理,做好了向医学院进军的准备”。然而她在实验室里遭到了同学和老师的嘲弄。因为当时的社会期待的女性的专业是历史或英语等文科类而不是自然科学。男权社会认为“自然科学太难”,不适合女性。为了打破这种成见,她努力学习,取得了班级最好的成绩。老师和同学也早已被她的能力征服。就像她在高中时“向校长提议:把她的家政课换成手工课”。她想让别人刮目相看,想与众不同。她讨厌家政课,看不起做为家政课老师的母亲。她发誓一定要进入由男性主导的医生行业。然而与詹姆斯的婚姻让她沦为了家庭妇女。婚后想要考入医学院的玛丽琳也以失败告终,再次回归到家庭中成为一名主妇。她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强加在了大女儿莉迪亚身上。她让莉迪亚从小学习自然科学,给她购买各种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她希望莉迪亚成为一名医生,而不是像自己一样被禁锢在家庭中。为了不让玛丽琳失望,莉迪亚努力学习,拒绝同学的聚会邀请。玛丽琳的期待让莉迪亚失去了朋友,她变得越来越孤独。随着母亲对她要求的提高,她渐渐对学业感到吃力。母亲对她的成绩非常不满,逼迫她更加努力的学习。无处诉说的莉迪亚即将被压垮。在当时,美国女性在社会上地位仍然不高。他们被父权制文化禁锢。不像男性被认为的聪明果敢,女性被定义为温顺柔弱的家庭主妇。玛丽琳显然想改变这种他者的模式化印象。尝试失败的玛丽琳把这种梦想寄托在了女儿身上。这种试图改变女性他者地位的梦想最终成为了莉迪亚死亡的原因之一。
二、父亲的压力—种族他者
莉迪亚死亡的第二个原因来自于父亲詹姆斯,华裔美国移民的第二代。詹姆斯虽然出生在美国,但他从不认为自己属于这里。“唯唯诺诺,奴姓十足”是当时社会对非白种人的描述。“他拼命融入人群,极力避免与众不同”。为了不让自己的英文带有口音,他不与父母说中文并刻苦学习美国文化。与玛丽琳的婚姻也是因为她能够完美的融入人群。然而,他的努力却总是失败。同学在经过他说时会盯着她看,还会在他转弯时窃笑。甚至在一次游泳课时,被偷走了裤子。他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自己“与环境的格格不入”。“他只认识几个熟人,没有朋友”。詹姆斯“最担心的是女儿遭人排斥,无法适应环境”。所以詹姆斯为了避免事情的发生,时刻督促女儿交朋友,融入人群。詹姆斯送给女儿的礼物也通常是如何与朋友交往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书籍。他也喜欢给女儿买模特身上衣服,因为这意味着大家都爱穿它。他时常与莉迪亚探讨她同学的近况,鼓励莉迪亚参加同学聚会。莉迪亚作为学校两名非白人学生之一,还是感受到了自己与周围人的不同。莉迪亚为了让父亲高兴,经常拿起电话假装与同学交谈。詹姆斯却不知道她根本没有拨通电话。她的同学凯利评价她时说:“她学习努力,但是,她显然不合群”。詹姆斯把没有实现融入人群的梦想寄托到了莉迪亚身上。然而莉迪亚却无力托起父亲的梦想。她渐渐觉得“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如此被爱是多么令人窒息”。不堪重负的莉迪亚决定勇敢做自己,不再承载父母的理想,开始新的人生。为了证明自己决心的她最终溺水而亡。如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清晰地感受到了来自这个社会对他们的歧视。这种歧视表明了他们的“他者”形象。他们一直为打破这种观念而努力。甚至在自己失败后把希望寄托在了女儿莉迪亚身上。莉迪亚的死亡根本原因是他者歧视。
三、结论
莉迪亚一家的悲剧也给了一些现代启示: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到到孩子身上。就像伍绮诗说的:“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参考文献:
[1] Celeste Ng.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M]. The Penguin Press, 2014.
[2]伍绮诗.孙璐(译).无声告白[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