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摘 要] 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小学教育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农村小学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其中的国学经典诵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文针对国学经典诵读与农村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相融合进行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 国学经典;农村小学生;习惯养成
小学时期是学生敏感的语言感知期,也是一個记忆训练期。通过课后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吸收。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彰显了民族的精神,重视国学经典诵读,其实质是培养人才,把人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在国学经典中,有些很容易理解,简明扼要,如《三字经》开宗明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读来很通俗。有些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深邃的意义,如生命中的三省,讲学习,就有“学而不思则罔”的至理名言。人们诵读着经典,从中汲取着丰富的营养,为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引来了强大的动力。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应融合国学经典,让学生自小就接受启迪性的教学,使他们能够深刻地体验国学经典学习的意义,且重视实践性,学了就要用,使学生从中学习好的习惯。在学校,国学经典的展示可利用报栏、告示牌和悬挂横幅等实现。教师要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展示容易理解的国学经典的。“知之为知之”“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通过这些文言文的学习内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受到感染,所以他们自然会被感染,形成好习惯。
农村学校开设国学经典课程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在课程开设中需要从校本课程中择选开课。课程开设中需要和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和个性特征相吻合,由学校进行教育主题和教育内容的确立,确保教育效果的良好。如国学教育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诵读流行而简单的古诗如《回乡偶书》《登鹳雀楼》《咏柳》等,以其节奏的抑扬顿挫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注意力被吸引,进而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农村小学中年级的国学传统教育,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三字经》中的经典和其他精选的对象上,通过学习礼仪、孔融让梨等内容,使学生的文明礼仪及其习惯得到明显的改观。对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弟子规》的诵读上,通过理解其中蕴含的规则、戒律、孝道、真诚、大爱、善良来培养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行为和习惯。二是要充分利用基础课程中的国学经典的学习,在编写国学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国学资源。教材中有许多典故,如《刻舟求剑》《郑人买履》《自相矛盾》等,其教育意义十分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从小学起就开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文化崇尚仁义礼智信,注重人的品德修养,强调个人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小学是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为今后的生活提供智慧启迪,对个人而言,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培养农村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们对活动很感兴趣。作为一项内涵丰富的文化工程,国学经典诵读不应是孤立的活动,只有融入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它才会有更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如果我们能够开展班级间的古诗习练比赛和校园文化节,我们就可以把阅读活动与校园文化艺术教育结合起来,把阅读活动作为学校文化艺术教育的载体。我们可以开展诗歌散文朗诵、诗歌散文合唱、朗诵或配音朗诵、古诗舞蹈、情景剧等。不仅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我们可以选择诵读国学熟练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总结开展阅读冠军班竞赛、校园小导游班等评比活动,让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入学生的内心,内化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加深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使言行得以约束,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小学阶段是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注意养成习惯的教育。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华.国学经典给力文明礼仪养成教育[J].少年儿童研究,2012(11).
[2]叶青松.浅析国学经典诵读与小学生养成教育相融合[J].课外语文,2017(19).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