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柳
【摘 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高质量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增加理解力和表达力,有利于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则写作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其相关的语文素养就无的放矢。由此可见,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越早越好。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处于基础发展阶段,这一时段培养阅读能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对于农村的小学生来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是阅读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对策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经过修订之后,更加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扩充学生阅读范围、增加学生阅读量等方面均有了明确的规定,提倡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实践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了,大量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的感受性,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与表达力,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生活质量奠定优良的基础。而在农村地区,小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质量都呈现出诸多“营养不良”的情况,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达成,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以激发阅读兴趣作为阅读教学的开始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在阅读中也同样适用。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自然的生出阅读的热情,阅读的过程对于他们来说才能是快乐的。要想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应该从日常做好工作。首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助学生完成阅读物的选择,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质量上乘的阅读作品。教师在选择的过程中要将范围定的广一些,可以是社科的、人文的、历史的、文学的,体裁也尽可能多样化,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对儿童的价值观能够产生良好的影响,就要不拘一格,大胆启用。其次,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后的交流,讲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让学生的阅读能够一点一点的上升到理性的认识。针对农村地区学生的阅读限制,教师要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采集和指导工作,目前来看,最为有效的手段是结合课文进行课外阅读的延伸,鼓励学生去阅读相关或类似的文章与知识,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使阅读量增多。再次,教师还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各类阅读活动,比如“讲故事大赛”、“诗歌朗诵会”、“读书笔记展示周”等等,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以教会阅读方法作为阅读教学的轴心
兴趣能够开一个好头,但是兴趣不是全部。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有质量,教师还要做好学生读书的指导工作,让学生不仅爱读,还要会读,还能读出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效的读书方法。首先是略读法。让学生根据读物所包含的信息来选择关键部分进行阅读,不需要整篇整章的进行阅读。其次是精读法。对于一些经典的文章和重点的报道,要采用逐字逐句的精读,使其由表及里的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作品的赏析中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甚至是做出重要批注,从而养成“心到眼到口到”的良好的阅读状态。再有就是速读。速读一般都是默读,用最快的速度浏览最多的信息,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学生在速度的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才能完成对信息的理解与处理。这三种方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越是在篇幅比较大的作品中,三种方法交替使用的频率就越高。
三、以坚持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阅读能力的提高既要靠大量的读,也要靠足够的练,练习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语言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积累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有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首要拥有的基本能力就是阅读的语感。恰恰这又是极其需要大量阅读才能达成的。而且语感的训练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学生必须在日积月累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认知,获得知识的积累,达到喷薄而出的状态。因此,坚持阅读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也可以每周设置一节阅读课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让孩子们准备一个“小本本”,把读到的好词佳句积累下来,还可以做成书摘、剪报,供全班阅读交流。总而言之,要让学生养成长期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就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利用课内、课外的大量阅读,不断丰富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不断地和学生达成阅读上的共鸣,发现阅读中的乐趣,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把阅读变成一种终身的习惯。
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现代语文非常强调学生的阅读质量,农村学生因为受到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在有效阅读方面有欠缺,但是只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帮助与指导,农村的小学生也能迎来阅读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陈志其,杨三然.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环境调查研究——以某区农村为例[J].基础教育,2012(04).
[2]杨明霞,郭勇.小学课外阅读环境建设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