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梅,蒋娟,周燕
【摘要】微主题活动是指从某个幼儿日常活动的偶发事件中感兴趣的话题生成的值得进行深入探究的主题活动。生成微主题活动,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幼儿的兴趣点、跟进幼儿的话题,架构思维导图、连结幼儿的经验,追随幼儿的思路,形成微主题的发展线索,在审议中建构主题网络。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观察者需要深入幼儿的探究活动、记录和分析他们的行为表现,挖掘身边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并在多主体有机融入、加盟互动中,共同推进微主题的实施。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微主题活动;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9)12-0045-04
【作者简介】吴雪梅(1970- ),女,江苏扬州人,江苏省特级教师、扬州市学前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高级教师;蒋娟(1970-),女,扬州市学前名师工作室指导老师、高级教师;周燕(1978- ),女,扬州市江都区机关幼儿园教研组长,一级教师。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要求》提出:“关注游戏和生活的价值,从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中,感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发现有价值的资源和线索,设计、生成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通过关注幼儿、观察幼儿、记录幼儿的言行,就能捕捉到他们日常活动中的偶发事件、听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并以此为切入点,生成值得学习的微主题,继而进行深入探究。本文以园本微主题活动“‘桥发其中”为例,来阐述微主题活动如何通过敏锐发现幼儿热衷的话题、追随幼儿的思路、开展探究性的活动,来实现幼儿、教师、家长及资源之间的主题共同构建和实施。
一、微主题活动的起源——跟进幼儿的话题
在晨间活动的自主搭建中,三个小伙伴把木板搁在两组摞高的轮胎上,一名幼儿走上木板轻轻跳了跳,接着又用力地跳了跳,边跳边开心地说:“这是弹弹桥!”小伙伴们相继走上木板,边跳边说,“这是螃蟹桥。”“这是晃晃桥。”“我还知道万福大桥、五亭桥、润扬大桥呢!” 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有关桥的话题。教师用手机摄下了幼儿在活动中情景,发现他们探究的内容随着话题的展开还在不断扩展,不断丰富,其不同于成人的视角想象,让活动充满了快乐和探究的喜悦。于是,教师决定顺势而为,追随幼儿的所思所想,点燃他们探究“桥”的星星之火,记录下他们持续活动的轨迹。结合绘制思维导图,“‘桥发其中”园本微主题活动就这样应运而生。
二、思维导图的绘制——连结幼儿的经验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无数个节点,每一个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无数的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由此,我们根据幼儿讨论中的兴趣和感到好奇的问题绘制了初步的思维导图(见下图),以“桥”为中心主题向课程游戏、区域游戏、社会实践、家园共育、观察记录五个节点进行连结,并由此放射、架构出科学、社会、语言、阅读、艺术等领域的集体游戏和各类区域游戏;家长参与的收集、游戏、制作等家园共育项目;参观及造桥实践活动。循着导图使得最初的话题不断拓展,而教师适宜的支持又进一步帮助幼儿拓展出更多的活动,使幼儿获得多种经验。
三、实施轨迹的留痕——追随幼儿的思路
预设的思维导图,需要教师在观察、聚焦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建构主题活动网络。为此,我们依据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的要求,在实践中适时对活动的安排及其内容、环境、资源等进行审议,逐渐形成主题活动网络(见右上图),使得主题活动显现幼儿在经验螺旋上升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次探究的思路。于是,在确定“桥”我所闻、能工“桥”匠、家园桥梁、桥上风景四个主要主题活动分支后,密切关注孩子们的话题,跟进他们的兴趣和思路不断生成新的活动,在收集、讨论、操作、采访中引导他们关注桥,分享他们在观察中的发现、探究中的惊喜,在主题活动中发展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专家的融入使得构建主题活動的队伍逐渐壮大,团队之间的互动在增多。微主题随着幼儿的思绪和活动的开展,在实施中留下了痕迹。
网络分支一:“桥”我所闻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要求》指出:“幼儿教师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幼儿实际发生的行为及其情景,感受其变化和发展。”而关于“桥”的故事从2019年3月8日晨间活动开始,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围绕“桥”的话题,幼儿形成了各种各样有关“桥”的发现、表达,比如,“为什么桥的造型不一样?”“各种桥建造的材料一样吗?”“是不是悬索桥都是晃晃悠悠的?”“建筑师怎样造桥?”“为什么桥上可以有那么多的车辆、行人可以同时通过?”“桥的种类都有哪些?”“世界上最长的桥叫什么?”……这些都成了“‘桥我所闻”主支中活动开展的线索。
活动一:我喜欢的桥。幼儿越来越关注身边的“桥”,在回家的路上、散步的途中用爸爸妈妈的手机拍下自己熟悉的“桥”,还和爸爸妈妈一起用手机百度搜索有关“桥”的知识和图片。于是,班级中有关“扬州的桥”的图片在激增。孩子们围绕“我喜欢的桥”互相展示自己带来的照片,展开了一场“桥”的推介会:有关万福大桥、五亭桥、龙川桥、龙川二桥、润扬大桥的造型、作用、名称、起源争相道来。教师则在聆听幼儿介绍的心目中家乡的桥的同时,从幼儿的视角去感知他们“喜欢的桥”。
活动二:各种各样的桥。随着活动的展开,幼儿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自己走过的桥和家乡的桥,而是在探寻我国还有哪些桥?桥有哪些种类?在教师的建议下,关于桥的调查表在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商议下从“桥的造型、桥的作用、建造材料、桥的百科”四个层面进行了设计。在调查中,幼儿用图片、绘画、图夹文的方式记录,或请家长用拍照、摄像、文字描述的方法记录。于是木桥、竹桥、悬索桥、斜拉桥、立交桥、石拱桥等跃然表上。家长参与课程,不仅为主题墙的建构采集了丰富的素材,也在活动中丰富了幼儿的经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桥”的探究的兴趣。
活动三:摇摇晃晃的桥。随着一名幼儿把家中《朋友桥》的绘本带到图书区后,孩子们自发要求去书店或请家长陪着上网购买与桥有关的图书。《独木桥》《一座桥》《奇怪的桥》《漂亮的七色桥》《弯弯的小桥》……带有“桥”字的绘本越来越多地入驻图书区。其中,绘本《摇摇晃晃的桥》吸引了幼儿,他们很想知道其中的情节,于是阅读活动不约而至。随着阅读活动的展开,有关桥的平衡、承重等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有关科学教育的契机随之而诞生。
活动四:伦敦桥。偶发的问题也是推动幼儿话题向外延展的契机。有一天,在孩子们集体讨论中一名幼儿带着疑问的语气说:“昨天小姨给我唱了一首名字叫《伦敦桥》的英语歌曲!而且告诉我伦敦桥倒了。可是伦敦桥为什么会倒掉呢?”孩子们对伦敦桥的疑问和好奇,成了调整、生成活动的契机。于是,在开展有关“伦敦桥”的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让孩子们了解伦敦桥的发展历史以及《伦敦桥》为什么是一首悲剧色彩的童谣。当伦敦桥的童谣动画播放的时候,幼儿对伦敦桥的由来、材质、特点等问题产生了探究的愿望,这时他们关注的重心已经迁移到科学领域,这为教师把主题引向深入打下了基础。
活动五:我和专家面对面。我们的周围有着各行各业的技术精英,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和专业背景,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在“我和专家面对面”的主题活动中,我们邀约我区桥梁设计专家乔工来园进班,为孩子们解答、释疑。有的立交桥为什么要设计成螺旋型?为什么好多桥上都要安装一根柱子?沼泽地里可以造桥吗?乔爷爷微笑着回答他们的各种问题,还为幼儿介绍了当今先进的造桥技术和世界著名的桥,不仅增进了幼儿对桥梁知识的了解,也进一步引发了孩子们对桥的探究的兴趣。
主题网络分支二:“桥”上风景
七闸桥是靠近幼儿园的一座斜拉桥,教师带着幼儿一起去七闸桥上走一走,近距离地接触桥,看看桥上的风景,找找桥上有哪些好奇的事,有什么样的标志和物件。红白条纹的柱子是做什么的?桥上的安全标志都表示什么意思?特别是看到桥上坡处的地面上还有许多白色的短线条等,孩子们将期盼的眼神转向了教师。可是,对孩子的有些提问,教师也只能用“我猜”的句式来回复:“我猜是防滑作用吧!我们回去找答案?”让孩子真真切切地走近桥,孩子们才能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知识,也产生更多的需要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在推动着主题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参观回来后,有幼儿提出“春游是不是去一个桥多的公园走走”,这一倡议得到大家的赞成,也让我们的课程进入了下一阶段。
网络分支三:能工“桥”匠
随着孩子们对承重问题进行的实验、探究,能工“桥”匠们探出了脑袋!薄薄的6张纸片卷成圆柱后竟然可以承载12本书的重量;4个纸筒不仅能承重绘本,还能承受小朋友的重量。于是,幼儿的兴趣投入到了建构桥的游戏区,他们不仅关注桥的外形,还关注起了造桥的工程技术问题。教师和他们一起探讨:怎样才能让桥的承重最大而且美观?对桥的造型你有怎样的构想?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经验,班级的图书区不仅有关于桥的绘本,也有关于桥的书籍,可供教师和孩子们随时查阅;美工区成立了桥艺工作坊;建构区投放了纸砖、积塑、纸盒、纸板等造桥材料……各类区域活动精彩纷呈。
追随建构区:近期,建构区的重点便是搭桥。开始,幼儿只是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根据印象进行建构,建构的内容还停留在小桥的阶段,但是兴趣始终不减;一个多月后,有了更多有关桥的经验,他们不再是几个人一起造桥,而是小伙伴一起加入,合作造桥,不仅把桥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而且还增加了上下引桥,并开始装饰桥面。随着活动的展开,孩子们建桥的信心更足了。
聚焦科学区:绘本《摇摇晃晃的桥》引发了孩子们对平衡的探究。他们在科学区跃跃欲试,看看怎样才能保持桥的平衡。一名幼儿拿起一个长方体小柱,将它竖立做桥墩。用什么做桥面呢?她在老师提供的材料中搜寻,灵机一动,拿起直尺放到了木柱上。平衡实验开始了!怎样才能找到平衡点呢?旁边的几名幼儿纷纷加入了探究的队伍,他们一起动手用微调的方法找到了答案。
走进美工区:美工区投放的旧纸盒、零碎KT板、瓦楞纸等多样的材料,激发了幼儿操作的兴趣,他们将桥的相关经验进行整合,开始了桥的设计和微型桥的建构。
协力来造桥:当幼儿的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后,他们产生了设计桥的图纸并一起来尝试造桥的想法。因为有前期参观的经验,大家一致赞同建造七闸桥!共同设计图纸,按照任务组建小组和推选队长,选择和准备造桥材料……一切准备就绪,造桥活动开始啦。
1. 立桥柱: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做桥柱?这是大家讨论的焦点。是桥柱必须要牢固!经验和知识点的链接在讨论中接通:白纸卷成的圆柱就能承受绘本的重量,应该选用美工区的纸筒做桥柱。于是,孩子们搬来了8个纸筒。随之而来,难题又挡在了孩子们的面前:纸筒的摆放该选择怎样的距离?用怎样的工具来测量?小组成员分头找来直尺、卷尺、绳子等材料,这些常见的材料满足了幼儿操作体验和探知的愿望。
2. 装桥面:桥面材料的选择依然需要幼儿仔细甄别,幼儿得出的结论是要选择“宽、平、硬”的材料,于是他们找来了生日蛋糕盒、水果盒、食品箱……用什么来连接这些材料呢?结合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找来了双面胶、胶水、泡沫胶。可是通过尝试,他们发现双面胶、泡沫胶、胶水粘上去并不牢固,最后他们发现对于厚重的材质更适宜用热熔胶枪。问题在探究中一步步地解决了。
3. 造引桥:引桥造多长?幼儿直观的经验是能连接桥面到地面就可以。于是,他们开始造引桥。引桥完成后,他们用玩具小汽车来测试,结果发现这样的引桥太短、太高,汽车上下桥不安全,容易翻车。出现问题怎么办?小组成员决定返工。返工迎来的第一个问题是:通过测量寻找更长的建造引桥的材料?可是,两名幼儿先后测量同一块纸板得出了不一样的结果。寻找原因时他们发现,一幼儿测量时没有对准刻度0,所以才出现了不同的测量结果。
4. 饰桥面:如何再现桥面上的安全标志?幼儿用竹签、纸片、橡皮筋模仿制作了“限高柱,禁止自行车通行、禁止鸣喇叭、限高2.5、限速30”等标志。
5. 连桥索:在开展连桥索活动时,几个小组相继停工,因为幼儿觉得斜拉桥索太难了,而且对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桥索也有些茫然。第二天,他们找来了各种线绳材料,并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彩带、毛根太短;皮筋有弹性,不适合;毛线容易断;棉线太细,不牢固……最终决定用彩绳做斜拉绳索。在老师的协助下,孩子们终于成功了。
网络分支四:家园桥梁
家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因此,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充分发挥家长的职业优势,让他们参与微主题活动,如请图书馆工作的家長收集有关桥的图书,请报社和电视台的家长利用工作的便利条件收集有关桥的清晰图片和影像资料,等等。另一方面,充分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参观身边的桥、拿起手机拍下身边的桥、开展有关桥的绘本的亲子阅读、介绍有关桥的历史和相关知识,帮助孩子积累有关桥的更多的经验;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开展有关桥的亲子建构活动,找寻建构桥的材料、思考建构什么样桥,并和孩子一起操作。家长们还利用幼儿园的多媒体平台,相互交流各自收集的有关桥的素材,相互展示和孩子一起制作的桥梁,通过录像等方式上传孩子介绍桥或建构桥的视频,还在平台上写下了不少心得和收获。从交流的信息里,我们看到了家长积极参与的态度和行动。
微主题活动 “‘桥发其中”,是园本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案例。审视本次微主题活动,是从幼儿的发现开始生成的一系列的活动,而不是各领域案例的简单罗列。对教师来说是挑战,需要教师从幼儿的兴趣着手,去观察、解读幼儿,从幼儿的视角开展实践,不断调整活动的路径,通过课程审议理清活动思路。
回顾这个微主题的实施过程,幼儿“深陷”其中,乐此不疲,而教师在真诚而踏实的聚焦、观察、支持中,成为了孩子的共同学习者和共同探究者。
通讯作者:吴雪梅,1354439608@qq.com
(助理编辑 姬小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