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婵
【摘要】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理解语文素养:“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积累并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着眼以有效的策略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激发积累的兴趣,在掌握方法中体验积累的乐趣,在运用语言中领略积累的妙趣。最终在积累语言中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积累语言 ;语文素养;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教学因子,课堂教学样式异彩纷呈。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性、自主性活动增多,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和精彩质疑为课堂增色。当孩子们的学习活动要回归于运用语言文字的时候,却很难实现“学为所用”的愿望。深究其因,是不少语文教师重视花样翻新,轻视课堂实效。归根结底,语文课堂还是要把握语文的本质,重视积累语言,扎实地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语文素养的培养。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指导学生有效积累语言,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做法。
一、品味语言,激发积累的兴趣
汉语富有表现力,具有意境美、思想美、音韵美、节奏美。教师要让学生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激发他们积累语言的兴趣。
(一)感情朗读,在“琅琅书声”中品味语言
教材里的文章既思想内涵丰富,又富有美感。有些文章语言浅显易懂;有的文章则需细细品味,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如《匆匆》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排比句写了时间飞逝中大自然可以再来,我们的时间却失去就无法挽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留恋又无奈的心情。我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反复读,这一句的节奏美、意境美、思想美自然而然就留在学生的心中。我们在课堂上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朗读优美词句,让他们在琅琅读书声中品味语言,学生的语感就会提高,会产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二)咬文嚼字,在“细嚼慢咽”中品味语言
不少文章中有些用词造句看似普通,实际内涵丰富,仅靠朗读是很难体会其中奥妙的。这时需要“咬文嚼字”,让学生在对词句的“细嚼慢咽”中细细品味。我会让学生用比较法或替换法体会原文遣词造句的精妙。如《乡下人家》中:“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到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这是个拟人句,它赋予竹笋人类的行为特点,显得生动形象,更活泼、易亲近,读者容易产生共鸣,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师:这个句子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字词有哪些?(学生举手说出自己的答案,有学生提到“探”字)师:有同学提到“探”字,老师想请大家给它换一个动词,你会换成什么词呢?生1:我会换成“冒”字。生2:我会换成“长”字。生3:我会换成“挤”字……师:请你把换的词跟“探”字比较一下,看哪个词更好些?
我先在黑板上画了竹笋“探头”的简笔画,让学生有直观的感觉。再让学生扮演竹笋做“探”的动作,他们都兴趣盎然。最后让学生反复读原句和换了词语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觉,学生还是认为用“探”字更好,因为巧用“探”字,把雨后春笋的勃勃生机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拓展文本,在“举一反三”中品味语言
教材里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但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养成“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丰富他们积累语言的经验,提高积累的自觉性。教学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时,我不会把教学停止在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上。在学生领会词的大意之后,我组织他们交流自己收集的辛弃疾的经典词作品。经过交流,同学们认识了很多辛弃疾的词作品,对辛弃疾的创作风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丰富了自己对词的积累。这样由一篇课文的教学联系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不同作者同一类的语言材料进行记忆,拓展了积累语言的空间,积累的材料也因有归类的记忆而变得更深刻。
二、掌握方法,体验积累的乐趣
老子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在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中指导学生掌握积累语言的方法,让他们体验积累语言的乐趣。
(一)诵读法
语感是在足够的语言积累中才能形成的。教师应该重视诵读在理解、记忆中的作用,教给学生熟读成诵的方法,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1.关键词串联法。这个方法适合背诵某一段或几段。以段落中的关键词为主线,循着关键词熟读成诵。如背诵《白杨》 的第1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抓住“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关键词串联背诵。
2.手抄口诵结合法。学生有個体差异,有的学生眼看口诵记得慢,但动手抄抄就记忆加速。我会让学生试试手抄口诵结合法是不是适合自己。
(二)摘记法
无论是教材里的文章还是课外的书报,都不乏精彩优美的词句,如要求学生掌握的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夸张句等,我会指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记在读书卡或摘抄本上,经常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背一背。《山中访友》一文中好词佳句多,如 “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等,我让学生把这些词句找出来,积累到摘抄本上。我发现学生能在作文时加以模仿,为自己的习作增添色彩。在习作中体验到积累语言的好处,学生会乐此不疲,把积累变成一种爱好。
(三)仿写法
小学生是在长期的模仿学习和语言实践中通过反复的感性接触来学习语言并了解语言规律的。如果抓住课堂契机进行仿写练笔,能加深学生对语言规律的认识,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学生了解了语言规律,找到表达自己语言的方法,能促进他们语言的发展,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我指导学生学习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仿写连续比喻句:
流溪河长150多公里,它像_______守护从化的青山绿水;流溪河水流平缓,平静得像_______,见不到河面有一丝波纹;流溪河清澈见底,透得像_______,映出蓝天白云和两岸的美景。
仿写因有参照对象,学生思维开阔,他们表达的自信和兴趣不减,仿写出来的句子很美,为作文时运用语言文字打下好基础。
三、运用语言,领略积累的妙趣
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对于他们积累语言非常主要。教师的鼓励和指导,是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支点,会让他们领略积累语言的妙趣。
(一)课堂实践,“身体力行”中运用语言
教学中,我经常用成语接龙的方式,找近、反义词的方式,说一义多词的方式,用“删一删”“换一换”“改一改”“评一评”的方式启发学生动脑、动口,给自己展示运用语言的机会。如《山中访友》文质兼美,富有诗意,读者随文如进入童话般的纯美境界。为了让学生悟得方法,积累文中的佳句,我以“古桥”部分作“改一改”的示范:
亲爱的古桥/你倍受尊敬/无数人马靠你渡过彼岸/滔滔流水被你送向远方/你弯下身子亲吻水中的人影鱼影和月影/你静立于涧水上/你坚守在岁月中/波光依旧闪烁/泡沫又聚又散/你姿态未改/你古老而坚韧的灵魂在我眼中。
经示范点拨,学生思潮涌动,在“大树”部分创下佳篇:
我是参天大树/脚下长出条条根须/尽情呼吸土地深层的元气/头发变成树冠/去亲吻蓝蓝的天空和悠悠的白云/手变成树枝/拥抱山中的朋友/种子变成花环/被调皮的鸟儿衔着环游世界。
(二)课外实践,“交流分享”中运用语言
课堂外,我努力创设多种形式组织学生交流,让他们更广泛地积累和运用语言。如墙报交流法,在墙报上开辟“好词好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或创作的好词句;日记评选法,让学生把自己的日记读给大家听,并组织同学们评选,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好书推介卡展示法,学生制作的好书推介卡设计合理、图画精美,对优美词句和文本赏析也做得不错,给了伙伴們很好的示范作用;阅读分享法,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分享课外阅读,让他们学会组织和运用语言。
(三)坚持日记,“滴水穿石”中运用语言
教师要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乐于运用习作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写日记是“滴水穿石”的工作。我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在日记中运用背诵了、摘记了的优美词句。我悉心指导学生日记中词句的删除、保留和替换,用红笔标出并加以赏析学生日记中的好词佳句,增强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乐趣。如学完《猫》一文,我布置学生回去观察一种家养小动物的外形、进食、嬉戏、休息,把观察到的写成日记。我对他们日记的细批欣赏,让他们有了更高的写作情绪,在以后的日记中不断进步。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善于利用教学策略,以有趣的形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植根于积累语言,一定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令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走上良性循环之路。
参考文献
[1]黄宪.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2013.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