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批判旧传统教育,掀起乡村教育改革运动,提出要改造乡村学校,对教育进行自我实践,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在当今21世纪,国家政策扶持大力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教师及学校加以补贴,目的也是促进乡村教育的进步,缩小城乡差距。语文教育在于教书育人,尤其是乡村学生,需要更加因地制宜地进行教育。
【关键词】语文;陶行知;乡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背景
1923年,陶行知和晏阳初等人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在这个时期,陶行知经常发表文章,批判旧传统教育,提出改革教育的主张,也是这个时期,掀起了一场乡村教育改革运动。1926年,陶行知起草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告书》,下决心“筹集一百万资金,征集一百万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提出要改造乡村学校。并在1927年找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共同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就是晓庄学校。他的三个“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是在这里诞生,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在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习近平提出要“精准扶贫”,进行乡村振兴战略,各地的“产业扶贫”“文化扶贫”“资金扶贫”“送教下乡”活动也是有效的举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漁”,古语之言,陶行知在20世纪初对教育上进行了自己的实践。
当时的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内战争不断,五四运动虽屏除了不少旧制度的习俗,但是仍不够全面,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他认识到生活教育的重要性,需要普及教育,用教育来改造现实生活乃至改造中国。而他十分重视教育的工具性,有了生活教育,就能够随手获得知识、学问,他也把生活教育作为衡量教育的标准。他开始研究乡村教育,当时乡村教育的观点是“教富的变穷,穷变得更穷”,是极为不重视乡村教育的表现,认为读书还不如务农,陶行知则站在一个新的角度,让读书服务务农,为村民提高技术水平、文化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经济收入。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是生活的、实际的、大众化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强烈的爱国爱民的人,是会着重关注农村教育的,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到现在仍有借鉴之处。
二、新时代我国乡村教育现状
正确认识和评价城乡教育差距及乡村教育在现今出现的新问题,对现代乡村青少年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也是解决现今乡村教育的最根本问题。如何对乡村教育进行改进和创新,让每个孩子得到基本的教育和关爱,对乡村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一)城乡间教育资源差异大
在教育资源方面,现在乡村学校在国家的扶持下,新建了校舍,更新了多媒体设施,发放了新的教室桌椅,对于校舍周边活动环境也有较大改善,建起运动器材和设施,普及义务教育,尤其是普及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现状的一个进步。乡村的教育资源相对以前来说,丰富了很多。现在教师也能够自由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使用率并不是特别乐观,老师们比较少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数是在进行公开课的时候使用,多媒体资源难搜寻,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困难多多。
(二)代课老师偏多
在教师质量方面,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多去农村,也希望从事教育行业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为此,教育上有“三支一扶”和“特岗教师”的相关考试应聘制度,每年各地均有招教考试活动,为农村及城镇教育一线输入新鲜血液。同时,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教师均有乡村补助,以此来吸引刚毕业的大学生带着自身的新理念、新思想,去支援乡村教育的发展,国家、城乡、各校等也尽量留住教师。但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如城镇,近年来,年轻教师流失率非常高,留下长期任教的少之又少,除了实习或临时代课教师外,在编教师没有受过师范教育及正规培训的也大有人在。同时,多数教师在乡村经过磨炼后会选择合适的机会再考去城市教学,因此乡村的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短期内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难以得到真正的提升。但是代课老师和实习老师刚上班,热情高,积极性大,也有着关爱孩子的心,是实现“爱人”教育的一个途径。
(三)乡村学生家庭教育缺乏
乡村学生大多自己在家,或接受隔代教育,父母基本上都外出务工,极少在家,学生要么自己住校学习,要么是隔代教育,从小受到的关爱和关心就不够,性格上容易敏感内向。父母建立起的电话及网络联系也非常有限,不能够直接接触孩子的日常生活,父母呈现两种极端,过度溺爱或放任不管。家长不在身边,孩子的日常心情无法体会和安抚,学生使用网络而没有管束,反而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尤其是中学生,对亲情表达变少,内心却极度渴望被爱。一个孩子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在乡村来说是非常不够甚至是极度缺 乏的。
三、立足乡村发展教育
陶行知出身贫苦,对农村的贫蔽有着切身的感受,因此他将自己无私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从乡村中去找寻教育更广阔、更实在的出路。我们现在也需要扎根乡村,了解乡情,为乡村教育探索出更多更适应更实际的教育做法。我在教育实习时尝试过一些教育方法,有适用的,有不适用的,在此总结一些还算成功的做法。
(一)关心生活以爱爱人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扶贫开发等举措的实施,我国乡村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外出务工的农民回到家乡的很多。一方面,农民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增加收入,不用背井离乡,得到了归属感;另一方面,家长在家乡,在孩子身边,孩子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但是大部分家庭仍在外务工,甚至几年不回家,家长接触孩子时间有限,有些农村家长不了解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孩子关心不够,有时会出现教育偏差。农村孩子受到的家庭关爱相对来说欠缺,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远在家乡的孩子,表达爱的方式就是给孩子物质上的支持。因为不能长期与孩子相伴,孩子的日常喜好、心情起伏都不方便安抚。
这样一来,孩子的学校教育尤为重要,除去休息时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学习,接触老师、同学的时间最多,因此受到的影响也是最大,在这中间老师角色如何扮演值得思考。陶行知的思想中有“爱人”思想,指的就是师爱,“没有愛,便没有教育”,对待学生要真正去爱他们,同理他们,用爱来教化。教师要学会发现孩子的细微变化,发现问题不一味地指责,而是弄清楚来龙去脉后再分析事实。教师如果都能和孩子打成一片,成为朋友,对孩子的一生将产生极大的正面影响。
(二)一日一测形成习惯
乡村孩子基础较为薄弱。在上课时,我着重为其补充基础知识,在课后也尽量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比如每节课前五分钟,必定是提问时间,提问内容不限,为学过的所有内容,提问学生尽可能多。一个小的习惯,成为班上学生和我长久的约定,每次上课前五分钟,必定是他们的复习时间,课上提问我会照顾更多的学生,程度好一些的和稍欠缺些的都会提问到。在课堂上照顾更多的学生,不偏袒任何一个人,是我在刚开学就告诉他们的我的原则。
若有提问不会的,根据情况让他们选择改进措施,是找我再复习提问还是罚抄内容,给他们选择的权利,而不是一味惩罚。通过提问,调动他们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不过度苛责,给他们进步的机会。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无法完成任务,就选择罚抄,这也是熟悉内容加快记忆的过程。不全面否定孩子们的努力,并给他们进一步努力的机会。提问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他们加速记忆,养成复习的好习惯。于是每天的下课和晚自习,办公室都是他们的身影,看着他们认真复习,学生一起比着学习的劲头,我觉得我的做法是对的。
(三)读书漂流提升阅读
通过对乡村学生和学校实情的了解,他们有兴趣和热情去阅读更多的书,但是碍于家庭经济收入不高、学校缺乏配套的读书场所,这些读书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于是我发起读书漂流活动。所有图书都从我这里发出去,我自己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捐出来,供他们阅读。学生如果想要阅读,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自己捐一本书供大家阅读,这是资源共享,他们的付出在我这里能够得到更多的回报;二是要完成每日学习任务,不能因为读书而不顾学业。
学生们都能够较好地维持规则,甚至有的书供不应求,需要预定,大家的语文兴趣提升了,对语文也更有领悟力。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阅读的知识储备多了,对各科的学习都有帮助。
城市教育体系基本完善,但城乡的差别不能够忽视,城市的教育手段并不一定全部适合乡村教育来实践,乡村教育需要更加实际的教育方法。根据现今不断变化的农村教育情况,探索乡村语文教育的重心,让农村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加符合学情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2] 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 邹尚智.陶行知素质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 谷波.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叶檬梓,女,1994年生,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人,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