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笔墨不读书”

2019-06-11 08:36张娴华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期
关键词:动笔激发读书

张娴华

【摘要】审视现在孩子的读书情况,大多是看一遍就完事,根本没有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要做到“读书留痕”,就是要边读书边动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事实证明,只有充分意识到“写”的重要性,并与“听、说、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读书;动笔;培养;摘录;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告诉我们注意读与写要并重。立足于读,放眼于写,致力于知识积累,得益于能力发展。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读书动笔,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读书动笔,还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可见“读”与“写”是不可分离的,不能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看成不相干的两回事。正如著名作文教学专家丁有宽先生所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正因为读写结合如此重要,“不动笔墨不读书”被看作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收入在苏教版国标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并要求学生能在自己的学习中养成这种好习惯。

可是审视现在的阅读课堂教学,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听、说、读的训练,学生的琅琅书声、激烈讨论乃至侃侃而谈,几乎占据了课堂的全部,而“寫”往往被忽视。在“听说读写”中,“写”虽然位居最后,但并不说明它是可有可无的。相反,在阅读教学中,“写”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写”中能享受到个性化阅读的乐趣,树立起个性化阅读的信心。事实证明,只有充分意识到“写”的重要性,并与“听、说、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让我感到阅读教学中“写”的重要性,学生在读书时光用眼、用口、用心还不够,还必须用上笔,读书过后要留下痕迹。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一、动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习惯的培养,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无疑会让人终身受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教师有意识地长期培养。在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的语文书中,这样要求学生:读书要做记号,可以圈出生字新词,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需要重读或背诵的章节,还可以画出精彩的语句。在教学中,我这样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做到:首先,对文本中的字、词、句、段进行圈点、勾画;然后,边读课文边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最后,找出本课中精彩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起初,学生在我的要求下被动地进行训练,所圈所点并不到位,只是胡乱地画几个词语和句子。但经过老师的有效激励,久而久之,他们的预习习惯渐渐养成。在此基础上,教学生学做批注,试着去记录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或体会;学完课文后,适当安排摘抄、仿写、续写等动笔的环节,以达到通过阅读积累语言的目的。

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大家都知道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那儿子爱不爱自己的父亲呢?学生大声答道:“爱。”那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出来呢?请你读读课文,在关键词语旁写写自己的感受。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后进行交流时,学生抓住“探望”“顾不上”“一直”“栽种”等词语来交流。其中,有个孩子这样说:我找到的是“告别”,从这个词语我知道孩子很懂事、很尊敬自己的父亲,回家时会和父亲告别,从这里我了解到高尔基的儿子虽然只有十岁,却是个懂事的孩子。在其他学生也认同之后,我让学生体会“却”字用在什么地方,自己也来试试用“却”字说一句话。有的说,“儿子经过长途跋涉来到爸爸身边后,顾不上休息,却(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有的说,“高尔基的儿子虽然只有十岁,却(非常懂事)”。这样,学生不仅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还写出了自己的感悟。这就让我有所启发:在读书时要动笔,可以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画出精彩的句子,还可以抓住关键的词句让学生动笔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这样的读书,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二、动笔,摘录书中的精彩段落

“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要善于把书中重要的精华部分记录下来。健康有益的书籍是人的思想结晶,里面不乏作者的真知灼见。有的是心灵火花,读之令人眼前一亮;有的妙语如珠,读之让人爱不释手;有的解疑释惑,读之使人茅塞顿开。把这些在阅读中能够打动自己的、颇有意义的精华内容及时记录下来,对于加深记忆和理解,促进知识的转化是非常有益的。正如古语所讲:“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都曾把抄书、摘录、背诵作为增长知识、提升自己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一生创作小说100多部,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多产作家。但他去世后,人们发现他亲手摘录的笔记竟有2500多本,其博学广记同样达到惊人的地步。我从伟人身上深受启发,要求学生在读书的同时,准备一本摘录本,及时摘录书中的精彩段落或句子。

顺应我校争创书香校园的潮流,我们中队争创书香中队。我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半小时,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并及时摘录书中的精彩段落,因为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栖息着许多优秀、崇高甚至伟大的灵魂,我们步入书海,就可以与这些智者对话,向他们请教,享受他们曾经享受过的感情,体味他们曾经体味过的思想,做隔代或隔洋的交流,让自己的灵魂在扰攘中得到净化,在贫瘠时得到营养,在低下处得到提升。要达到这样的读书效果,非细嚼慢咽、精品细读不可。翻开学生的摘录本,你可以看到他们所摘的精彩词语、精彩句子,乃至精彩段落,有的甚至有感而发,写下自己的感受。正如有个学生读完一文后这样写道:其实有些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有很多事情我们都能做到,只看你是否能想到,是否经过自己的努力。读完这篇文章以后我一定会尝试着去做看似很复杂的事情,哪怕是失败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读完孩子的感想我被震撼了,如果没有深入思考,她是不可能有这么独到的见解的。如果长期对学生这样训练,那提高的不仅仅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甚至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

三、动笔,激发自己的创作欲望

“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边读书边思考,善于结合所学内容,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及时总结心得体会,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这种“动笔墨”,同时也包括品评和批判,这同样是一种思考,一种更为深邃、更高层次上的思考。在这方面,毛泽东堪称典范。他多次通读《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名著,分别作了精辟的点评。在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读过不少哲学著作,每读一部,都写下大量的批注。这些批注,源于他对哲学著作的深入思考和对革命与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字字珠玑,实在管用,成为领袖经典著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这些批注,才让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著作,如《四言诗·祭母文》《清平乐·蒋桂战争》 《论人民民主专政》等。可见读书动笔墨,还能激发自己的创作欲望,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即便是普通人,在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头脑中也会产生一些这样那样的火花,也会引发对人生、对工作的思考,用心把这些火花与思考写出来,也许就是一篇好文章。长期坚持这样做,就会使自己学有所获,受益多多。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课文《老师,您好》时,同学们进行有感情地诵读,久久都沉浸在浓浓的尊师情怀中。因为课文是一首抒情诗,在赞美教师事业崇高和美好的同时也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的感激和热爱之情。见此情形,我顺势问孩子:你们觉得作者写得怎样?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我话锋一转,说其实我们也可以照着书上的样子来写一首赞美妈妈或老师的诗歌,就算没有书上的那么朗朗上口,但也是我们自己的作品,让我们拿起笔也来做一会小诗人吧!孩子们兴致盎然。在批阅孩子的作文时,有个孩子这样写道:“妈妈,我想对您说,您是太阳,我就是幼苗,在您温暖的怀抱中成长!妈妈,我想对您说,您是雨伞,风雨袭来时,是您为我遮风挡雨!”瞧,这不就是孩子的真情流露吗?尽管格式不够整齐,但我依然为他喝彩!我这样要求学生,当你看到一篇好文章时也可以自己把心中的感触和火花动笔写下来,及时动笔,积极创作。这样的作品就是自己的真情流露,一定不会空洞乏味!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但是读书时光用眼、用口、用心还不够,还必须用上笔,读书过后一定要留下痕迹。马致远说雁过留声,那我们就做到读书留痕吧!为了提高读书的效率,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边读边写,培养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真正做到“读书留痕”!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动笔激发读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我要写的勒阿越来越少了
毛毛雨
春天的雨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