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驱一动,建立数学学习自信
——谈“任务驱动”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实施

2018-11-30 09:15安徽省合肥市六安路小学翠微分校刘春燕
数学大世界 2018年8期
关键词:试教学具任务驱动

安徽省合肥市六安路小学翠微分校 刘春燕

在数学学习中,“任务驱动”之所以能帮学生建立数学学习自信,原因有三:一是能很好地让学生明白“我”在这节课中应该做些什么,怎样算是达到了要求;二是采用“任务驱动”这样一种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任务型的教学往往能为学生带来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特别是分散在各个环节中的小任务,能不断地为学生带来一个个小小的成功感,而这些感受又能促使着学生保持注意力向下一个环节进发,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真是如此吗?请看两个画面:

画面一:“老师,你看我的,你看我的!”“老师,看我的!”所有的学生拿着学具争着抢着要把自己的“作业”拿给老师看,这是在执教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的场景。本环节给学生准备了学具:红、绿、黄、白各四个正方体,给出三个任务:(1)摸出的一定是红色;(2)摸出的不可能是红色;(3)摸出的可能是红色。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要求摆一摆。这个环节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给出的任务,由易到难,朝着一个个目标前进,成就感十足,让每一个孩子都充满了数学学习的信心。

画面二:在执教三年级上册《搭配问题》时,有的学生在认真地画着什么,有的学生在不停地摆弄着学具,也有的学生在激烈地和同桌讨论着问题……这是出示情境后,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任务在进行有效地学习。根据总任务“一周内小宜能不能穿衣不重样?”考虑学生年龄、学习特点,提出分任务:(1)想一想,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2)用画一画、写一写或算一算的方法在白纸上记录下来;(3)完成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收到任务,不管学生以何种状态在学习,都有一个共同点: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有目标、有自信。

看来,“任务驱动”是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自信的方法之一。“任务驱动”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简称。它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更有效地运用“任务驱动”这种教学方式?首先我们应该从思想上纠正一种错误: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同于操作训练。其实不然,“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应该是开放的,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发挥个人的想法,有足够的空间来实践其想法。那么,在课堂中如何“驱使”学生“动”起来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落实:

一、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范畴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给出任务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充分了解我们的学生,认识到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给出任务之前,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区域,从而提出更符合学生发展的任务。如在执教三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在学生已经充分认识了“确定性事件”和“可能性事件”,并能准确阐述之后,给学生提供学习素材,提出三个任务:(1)摸出的一定是红色。这是一个确定性事件,所有的孩子都能准确地摆出一个或几个红色小正方体,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展示后,学生学习的自信就来了,积极地朝着第二个任务进发。(2)摸出的不可能是红色,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相对于第一个任务,这个任务的思维含量就高了,不仅摆的类型多了,而且还要把自己的思考说给同桌听。(3)摸出的可能是红色。对于前两个确定性事件,学生能比较顺利地完成,第三个可能性事件对学生而言有难度,但这是属于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在一个个由易到难的任务的激励下,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满满。

二、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点,拓展内容

“任务驱动”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然后是让学生能执久地“动”下去。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大,所以,我们在设计任务时不可“一视同仁”。如在执教《等量代换》一课时,在一次次的试教中深有感触。同一个环节,选两次有对比性的试教进行阐述:

第一次试教:新课后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任务:看着图说一说,用什么换什么?怎样代换?学生表现:接到任务,学生兴趣不大,几个比较配合的学生在和同桌互说,但多数孩子是瞪着双眼直视着这两道题,无动于衷。

反思:这两道题看似挺生动,有图有字,但为什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呢?分析原因: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基点。《等量代换》是一节思维含量比较高的课,即使学生会做此类题,但让他们用语言表述出来,也有很大难度。更何况这个任务只出示两幅图,让三年级的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用什么换什么?怎样代换?”这不是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自然学生不感兴趣了。

第二次试教:直接出示三幅图,提出任务:任务一:你知道了什么?任务二:你还能知道什么?任务一相对比较简单,几乎是所有学生都能胜任的,发现:一个西瓜等于两个菠萝;一个菠萝等于四个桃子等等这样的信息,这样所有孩子的学习自信就有了,而对于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而言,显然这样的任务是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的。“你还能知道什么?”这一原任务的拓展,正好激发了这些孩子的好胜心理,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结果:一个西瓜等于八个桃子,一个芒果等于两个桃子……

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仅仅关注于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孩子们的数学学习自信,从多方面入手有效实施“任务驱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自信。

[1]贺山万.有效数学课堂的尝试[J].知识经济,2014(05).

[2]尹怀宝,蒋延敏.新课程下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0(04).

猜你喜欢
试教学具任务驱动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一堂好课,需要反复“打磨”
如何提高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适用性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试教,你怎么看?
试教次数宜少不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