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敏华 王群 施炳英
摘 要:学生在进入高段学习后,阅读能力弱势主要体现在整合概括,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作出合理、完整的解释方面。推及原因,日常阅读教学以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判断能力及思维发展未能得到有效提升。本文以《中华第一龙》为例,通过解读文本,设置指向语言实践的教学目标,开展指向语言实践的教学活动,尝试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思维发展。
关键词:自主;语言实践;阅读能力
一、 教学目标设置指向语言实践
《中华第一龙》是六年级一则选读课文,文章内容简单易懂,六年级的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文章主要内容的梳理,有能力提出自学时的疑问,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以学生为主导。
教学目标1:
1. 通过预习,读准如下字音(粗犷 濮阳 蜥蜴 游弋 房椽 举世瞩目);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 初读课文,了解中华第一龙的由来、特点。
3. 再读课文,体会中华第一龙的形成过程及象征意义。
4. 提炼写法,学写“龙”为主题的纪念物介绍词。
教学目标2:
1. 基于预习,读准字音,概括文章大意。
2. 借助思维导图,了解龙图腾形成过程及“龙”这一艺术形象的含义。
3. 引导运用简洁语言写出事物特点,生动再现“九龙壁”。
目标1和目标2设置虽然都有梯度,但是目标1在设置上沿袭以往的阅读教学模式,以教师牵引为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未得以体现。通过教学目标2可以看到教师文本解读的角度发生改变,从着眼于文本教学内容到提炼学生学习内容,整个过程都以学生学习为主导,指向语言实践。
二、 教学活动设计强调语言实践
教学一直以来提倡授人以渔,阅读教学目标设置层次序列明晰,教学活动中围绕目标逐步落实,即可将阅读方法之渔交给学生。
(一) 预习交流,自主解惑
《中华第一龙》以预习交流,反馈主要内容——借助思维导图,了解龙图腾形成过程及“龙”这一艺术形象的含义——引导运用简洁语言写出事物特点,生动再现“九龙壁”,三个教学环节的逐步展开。
教学第一环节,教师出示学生作业:
课文主要讲述中华第一龙的(造型)和(来历),龙图腾的(样子)和(力量)。
课文主要讲述中华第一龙的(特点)和(样子),龙图腾的(原因)和(想象)。
课文主要讲述中华第一龙的(特点)和(来历),龙图腾的(形成过程)和(象征意义)。引导辨析:这几种概括,你认为哪一种更准确?为什么这几个概括不准确?通过反馈主要内容概括,引发学生对文章大意的争论、辨析,这个设计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又能及时将初读后的问题在课堂里得到有效解决。
(二) 借助导图,深入阅读
教学的第二环节,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表达深入阅读后的观点,并运用对文本的理解具体阐明观点。
1. 观点:祖先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2. 观点:中华文化灿烂,历史悠久。
3. 观点:龙是民族的希望;智慧;龙是神圣的。
从学生反馈的观点看,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清晰、独特。通过2名同学的观点阐述——评价——小组练习——再次反馈,如何理解文本,如何从文本中寻找依据,这些阅读理解的方法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學生的语言实践建立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更加有效。
(三) 提供支架,由仿到创
第三环节,则是建立在深入阅读,观点碰撞后运用文本内容或者独特的理解进行创作。
第一步:教师创设情境,中国的龙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帝王称自己为真龙天子,乾隆三十七年在改建宁寿宫时烧铸九龙壁以示帝王之威严。岁月流转,故宫里的九龙壁依然清晰。身为龙的传人,我们怎样将这代表神圣、吉祥、力量的“九龙壁”介绍给中外友人?九龙壁与龙文化的结合恰到好处,生动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对后续的写作充满期待。
第二步,学生撰写介绍词,教师巡视指导。在这个环节开始时,教师提供九龙壁的介绍资料(包括九龙壁的由来、构成、九龙的形象、寓意)。语言实践不仅体现在口语表达,也体现在写作中。各个学段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均不相同。针对第三学段的学生发展需求,教师适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使读写练习由模仿提升到基于文本的创作。第三步,交流互评。
摘录教师的结束语:“这节课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大意,借助思维导图领会了中华民族龙文化的象征意义,学习了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事物。”透过这段话,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掌握和感悟的知识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和证明,才能形成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会,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利用学生之间的观点探讨,用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形成个性化的知识。
作者简介:
裴敏华,王群,施炳英,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江心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