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地应用。在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对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有重要的意义。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的基础学科,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学好这一学科对于夯实学生的电子专业基础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中笔者以书中重点章节《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为例讲述了采用课件、网络平台、仿真软件、微课等信息化手段融入教学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克服传统教学的缺陷,同时提出了信息化教学推广的局限性。
关键词:课程特点;信息化教学;教学实例;信息化教学局限性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日常生活当中,并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其中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课堂教学,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成果。信息化教学要求老师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辅助教学,优化教育过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 课程特点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电子元件原理,了解基本电路的功能,设计电路和组装调试简单电路的能力,课程中概念抽象,公式复杂,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然而该课程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并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在这一课程中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对提高其教学质量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
二、 运用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 传统的教学
对于《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辅助,采用课堂讲授方式完成教学过程。学生被动式地接受教材知识,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学内容主要依赖教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就是简单的回答问题,教学用具有限,不外乎黑板、课本、讲台、粉笔而已。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教学质量差。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原本基础知识薄弱,讨厌说教的学生学习效率更低,久而久之便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二) 信息化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迅速,这就意味着中职学校需要培养学生有更高的职业技术能力,以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然而很多学校的实训设备很难跟得上企业设备的更新,因此要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去满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工学结合等方面的需求。信息化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元化的,他们可以通过学校数字化网络平台高效地筛选和获取有益的信息,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形成有效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及教学内容制定个性化的课程。通过在网络搜索电子元器件的图片用多媒体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利用仿真软件演示电路的波形从而取代枯燥的公式推理。通过制作课程微课,直观地突破教学难点。并利用虚拟软件制作虚拟電子产品生产流水线等让学生体验工作的情景。教师通过数字化平台布置课后作业,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平台讨论、互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在后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形成高效及时的教学反馈。
三、 在《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的课例
下面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一书中的“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一课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中职校专业基础课中开展信息化教学。
(一) 根据教材确定教学重难点
本节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是《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材中第二章基本放大电路的第四部分。在前面的章节中已分析了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但是由于信号在放大的过程中会产生失真,因此书中提出采用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能有效地改善信号失真,稳定静态工作点。让学生能掌握分压式放大电路中各个元件的作用是本节的重点知识。然而让学生理解分压式放大电路能自动稳定静态工作点的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知识。由于电路工作原理复杂,理论性强,并且对于稳定Q点的条件是需要大量公式的演算,因此笔者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突破重难点,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 根据学情制定教学策略
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知识差,理解能力较弱,他们讨厌说教,爱动手做实验,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想学到能实用于生活中的知识,但是又具有严重的畏难情绪。因此,针对这样的中职学生笔者制定了如下教学策略:
1. 分组学习
课前将学生按知识水平均衡分组,各组的组员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都有表现的机会,每一次的表现都能给自己的小组得分。
2. 教学内容模块化
老师将教学内容分模块化,每个模块都设置了学习任务。各组只有完成了学习任务才能为小组加分。各组经组内讨论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这样丰富了教学形式,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参与课堂学习,提高了学习成效。
3. 闯关加分法
老师根据各组学生在每个模块中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加分,最后各组组员的所有得分构成小组的总分,老师根据各组得分给予相应的奖励。
4. 微课导入
老师课前制作好微课并上传到数字平台,让学生课前登录平台学习微课,回答问题做好预习。
5. 重点知识的教学
老师要求各组经组内讨论后抢答电路中各个元件的作用。这样以游戏的形式去组织教学使得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
6. 难点的突破
老师通过电路仿真软件仿真分压式放大电路,多次调节基极电阻直到仿真输出不失真的波形,这样避免了大量的公式推导更加直观地表现出电路的优势。
7. 动手实践
老师让各组动手搭接分压式放大电路,学生亲自动手验证电路具有改善失真的效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 教学过程
1. 情景引入
教师课前将一段有关“音箱经长期使用之后扩音效果变差”的微课上传到数字化学习平台,并提问:如何改善这种现象?要求学生登录平台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这样通过生活中常用的电器故障实例,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学习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2. 引入新课
上课后老师针对平台上学生对微課的观看情况进行反馈,并要求各组提出解决的方案。老师对各组的方案进行点评后,提出采用本节课分压式放大电路能有效改善温度对放大效果的影响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3. 体验新知,强调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中各个元件的作用。由于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元件的作用,因此老师组织各组以抢答的方式去学习电路中已经学过的元件的作用,然后再由老师讲授电路中新元件的作用。这样以游戏的形式去学习元件的作用,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老师仅是引导解惑新知,同时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4. 电路仿真,突破难点
由于分压式放大电路能改善信号失真的原理很复杂。需要大量的公式推导演算,而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就差,为了能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分压式放大电路能改善失真的原理,教师用Protel电路仿真软件,多次仿真用不同的基极偏置电阻构成的分压式放大电路的输出波形,让学生去对比波形并得出稳定Q点需要的条件。这样用形象的波形图替代了枯燥的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公式演算,直观地突破了难点,让这些讨厌说教的学生能更容易理解电路的原理。
5. 快乐实践
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会使用一些常用电子仪表,而且笔者所任教的学校配备有电子装配实训室。实训室内配备有电子实训工位台,多媒体教学设备,常用电子元件,多种电子测量仪表及亚龙YL29系列单元电子电路模块。因此老师要求各组学生动手搭接电路,让各组组内分工合作,共同搭接电路,并自动调节静态工作点,最后用示波器显示输出波形。老师根据各组的实验成果给各小组加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实现理实一体化。
6. 拓展新知
由于笔者所在的学校有产学结合的经验,学生可以去电子生产企业参观实习,老师可以到企业参观培训行业领先的技术。因此老师在课堂通讯连线企业车间师傅,让师傅发送现今构成放大电路的最新的元件和技术等相关视频,例如,贴片及贴片生产的技术等。老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到电子行业的新生元件和先进技术,以便毕业后到电子企业参加工作能尽快熟悉操作,胜任岗位。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四) 教学反思
1. 巧妙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课前学生通过学校数字化平台观看微课视频,回答线上问题;课中,通过电路仿真软件突破难点,利用便捷的通讯设备连线企业技术人员,在线观看电子行业先进技术和产品。课后,通过数字化平台发布本节课后做业,学生在线作答,教师及时评价。
2. 根据学情制定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组,将教学内容分项目,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团结协作,合理分工任务,并通过抢答、上黑板画图及动手实验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给学生呈现一个“声情并茂”的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加分的机会。
四、 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局限性
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笔者在其所任教的学校对《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这门课程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实施了一个学期,发现这一个学期的信息化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信息化教学将是今后电子基础课程的重要的教学方式。然而教师的教学观念,信息化的素养有待提高。教学中运用数字化平台教学的老师却不多,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老师不了解信息化教学手段,学校数字化平台成了摆设。这样信息化教学将无法覆盖全校。那么将信息化手段真正地融入课堂,让信息化教学成为现代化职业教育教学手段的大趋势仍要不断努力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陈振源.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斌.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3.
[3]李燕.《电工电子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浅析[J].科技展望,2016,12(26):223.
[4]刘浩,任立红.信息化教学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15):192-193.
[5]韦晓阳.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编写模式——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基础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7(8):79-81.
作者简介:
李彤彤,福建省漳州市,漳州第一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