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联网+”产教融合既是政策要求,也符合技术变革的发展潮流。但是,从院校、教师和企业角度来说,当前“互联网+”时代产教融合存在诸多现实困境: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亟待提升;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不能满足“互联网+”产教融合的发展需要;企业推进“互联网+”产教融合的动力不足。基于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时代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是:运用用户思维,以行业企业需求为中心;运用跨界思维,促进人才培养跨界融合;运用社会化思维,重塑产教双方关系;运用迭代思维,不断革故鼎新;运用平台思维:构建产教融合云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思维,科学分析产教融合大数据。
关键词 互联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4-0019-05
当前,在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相互融合存在巨大潜力,“互联网+”是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完善社会治理的新方法、助推社会进步的新技术。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同时,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职业教育肩负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要主动对接“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现实需求。这迫切需要职业教育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持续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大力培养“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领域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一、“互联网+”时代产教融合的含义
(一)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自2011年教育部提出“促进产教深度合作”至今,有关产教融合的文献剧增。总结相关文献,有关“产教融合”的内涵具体包括:第一,部分学者指出“产教融合”是“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第二,部分学者指出“产教融合”就是“产业与教育、生产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即学校为了实现育人质量的提升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第三,部分学者指出“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教育一体化,是一种新的不同于传统的教育与产业的组织形式。
综上,当前有关产教融合的内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产教融合就是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之间所形成的互动关系;二是将产教融合看作一种新的“统一整体”或“组织形式”。本研究将前人的研究进行整合,认为产教融合就是教育与产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中深度融合的一种有效路径。
(二)“互联网+”产教融合
“互联网+”产教融合,即通过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产教融合模式,从以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追求数量和规模”“强调形式和政绩”转型为“追求质量和个性”“强调内涵和实效”,推动职业教育变革和创新,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来说,“互联网+”产教融合需要达到三个无缝衔接:一是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技能人才需求的层次、数量、规格、时间及职业核心能力,实现企业用人数据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无缝衔接;二是依托校企双向网络,建设校企远程互动数字传输教室,重点展示企业生产操作的局部细节和重要流程,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真实现场实操的无缝衔接;三是建立产教融合云服务平台,实时获得产教融合相关动态信息,实现校企双方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课程资源、信息资源的无缝对接。
二、“互联网+”时代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
“互联网+”促进了产教融合模式的变革,但是在当前发展背景下,要实现“互联网+”产教融合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在宏观层面面临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的滞后,在中观层面存在管理机构和发展指导的缺位,在微观层面存在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培养模式还不健全。从学校、教师和企业角度来说,“互联网+”时代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亟待提升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全国各地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对软硬件投入力度,切实提升了职业院校以及校企合作信息化水平。比如,有些职业院校利用“互联网+”技术校企共建远程互动课堂,包括“远程互动数字传输课堂”“网络型专业教学资源库”“3D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中心”“3G实景课堂”等等,而且建立了校企合作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等。然而,从总体上看,由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職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其信息化建设水平也参差不齐,全国职业院校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仍然亟待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互联网+”产教融合相关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及软件平台建设,不利于校企双方便捷高速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互联网+”产教融合。
(二)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不能满足“互联网+”产教融合的发展需要
“互联网+”产教融合对于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之外,还应该能够具备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甄别筛选出有用的正确的信息的能力[1],掌握处理和展示互联网信息的信息化技术,熟练应用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校企远程互动教学系统等信息化软件或工具。与此同时,在大数据时代,教师也应该掌握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和处理产教融合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类数据的能力,正确认识各类数据对“互联网+”产教融合长远发展的价值,挖掘数据暴露出来的校企合作模式、内容等方面的潜在问题,以此来反思“互联网+”产教融合行为,促使“互联网+”产教融合良性发展。但是,调查发现,教师的信息化能力远远不足,这与教师没有更新其传统教学理念,既没有主动提升自身的信息化能力,又缺乏相应的信息化能力培训有关。
(三)企业推进“互联网+”产教融合的动力不足
虽然当前产教融合已经日益普及并且得到产教双方的高度认可和支持,但由于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的务实功利性,企业在推进“互联网+”产教融合中存在担忧,他们担心“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成本支出超过预期收益”,“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企业人员日常工作繁忙,很难深度参与”,“相关的激励优惠政策缺失”。由此看来,虽然企业具备推进“互联网+”产教融合的意愿,但是实际参与少,企业推进“互联网+”产教融合的动力不足。究其原因,由于“互联网+”产教融合是一个新兴事物,依然缺乏具体的法律法规来对于产教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尤其是缺乏对于企业推进“互联网+”产教融合的政策激励措施,导致企业参与“互联网+”产教融合容易流于形式,缺乏长期保障与规划。
三、“互联网+”时代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
“互联网+”技术经过一段时期在产教融合中的运用,如今已经基本成熟,以互联网思维对产教融合进行创新发展也具备了条件。为解决“互联网+”时代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以推动“互联网+”产教融合有效實施,结合互联网的用户思维、跨界思维、社会化思维、迭代思维、平台思维、大数据思维,以客户需求和用户体验为导向,提出了“互联网+”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见图1。
图1 “互联网+”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
(一)运用用户思维,以行业企业需求为中心
以往的相关研究中更加关注学校的需求,对于行业企业的需求关注太少,导致产教融合存在校热企冷的“壁炉现象”[2]。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与“个性化”理念将得到有机统一。在“大规模定制化”的发展趋势下,将来的产业工人不再是以往只会车间作业的普通工人,而是必须成长为能够负责产品的生产研发、销售服务、宣传推广等全产业链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核心技术能力,而且也应该熟悉“互联网+”相关技术,能够灵活应对全产业链中的各种工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培养的是学生,服务的是企业,企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以行业企业需求为中心,紧密围绕行业企业需求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行业特色专业群,建立符合企业岗位需求动态变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此带动专业的动态调整和课程的更新完善,同时满足学生掌握“互联网+”新业态要求的技术技能的要求,达到毕业生到岗即用的目标,进而为企业输送大批优质人力资源,激发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热情。
(二)运用跨界思维,促进人才培养跨界融合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互联网+”产教融合能够打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中间地带”[3],将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学生等各个主体统一起来,整合产教双方优质资源,校企协同构建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职业体验平台等,跨界培养学生动手实操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使毕业生灵活适应相关行业的不同工种。同时,“互联网+”产教融合运用跨界思维,是打破界限,而不是打破正常的教学秩序。第一,打破技能学习界限,通过“互联网+”产教融合打破学生掌握单一技能的学习界限,引导学生掌握多种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第二,打破教育资源界限,利用“互联网+”技术有效整合并共享产教双方的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第三,打破工作场景界限,采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之间的通道,实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对接,实施跨界和混合模式的实景教学。
(三)运用社会化思维,重塑产教双方关系
社会化思维是借助于社会化的工具、媒体和网络,对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行方式进行变革的一种崭新的提倡开放、自由、平等、民主、协作、创新的思维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产业和教育之间的沟通互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产业和教育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从而使得产教融合成为一个多层次的、开放的新形式合作架构,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的各自优势得到极大彰显,打造出多方协同的利益共同体,解决产教融合的复杂问题,最终建立多赢共促的良好局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产教融合具体实施路径,重塑产教双方关系,推动产教融合从创新实践走向制度落地[4]。《意见》通过各项多元参与机制和多方协同推进动力机制的构建来更好地发挥产教融合所涉及到的各方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尤其是要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和行业组织的协调作用[5],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做好产教融合政策的顶层设计,出台对于企业推进“互联网+”产教融合的政策激励措施,学校需要进一步建立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与行业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以此来吸引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
(四)运用迭代思维,不断革故鼎新
迭代思维是对于旧版本不断反馈修改、改进创新而得到更好的版本。“互联网+”赋予了产教融合巨大的创新力,要求其能够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形势下持续迭代发展、革故鼎新、扬长避短、追求完美。
企业作为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地,最为熟悉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用人需求,能够及时根据技术更新迭代情况动态调整业务范围,对于人才需求规格作出预判,这正是产教融合培养“职业人”必须的方向指引,而企业也离不开院校人才培养的实时跟进。提高企业所需人才的迭代速度是决定“互联网+”产教融合是否服务到位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互联网+”产教融合运用迭代思维,促使院校紧跟社会潮流与市场发展等客观性变化以及产教融合参与主体的合作意愿、合作体验等主观性变化,持续不断迭代,快速调整培养目标,动态更新培养内容,灵活采取培养方式。尤其是要紧跟“互联网+”技术发展,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探索“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采用“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快速变革和迭代更新,这就要求不断推动院校教学、管理、服务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加强智慧校园的软硬件建设,实现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评估、考核、激励机制,培养出“会上课、能下厂、擅网络、懂技术”的新时代“双师型”教师,从整体上提升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以及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与此同时,开发院校品牌课程,以推动“互联网+”技术与教学相融合为出发点,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以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施“互联网+”背景下的个性化教学。
(五)运用平台思维:构建产教融合云服务平台
通过构建产教融合云服务平台,增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共享优质资源,在教学中融入企业真实场景,同时通过广告发布和成果转化的方式构建利益分配平台,实现多方共赢。第一,构建产教融合沟通协作平台,及时审核并更新产教融合各个主体的供给和需求信息,避免供需错位,实现多元主体的实时交流互动。第二,构建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平台,有机整合教育资源、企业资源、产业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支持“互联网+教育培训”发展,构建立体化、可选择的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实现产教资源共建共享。第三,构建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平台,模拟仿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利用“互联网+”技术再现企业复杂设备的外观特征和内部细节,让学生体验到实训的乐趣,改善实习实训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四,构建产教融合广告发布平台,定期发布相应的行业产品和服务,并向院校师生、企业员工以及社会人员等不同类型的意向用户进行分门别类的智能推送,提高广告发布的精准性。第五,构建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采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主动进行人才供需、技术研发、校企合作等各类供求信息的发布、推荐、查询和公开,实现各方信息的开放沟通,为产教融合各方的密切交流牵线搭桥。第六,构建产教融合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对于产教融合主体之间联合科研攻关所形成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润,进一步激发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六)运用大数据思维,科学分析产教融合大数据
大数据的主要特点就是体积庞大、种类繁多、周转迅速,运用大数据思维可以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监控[6]。通过全流程的大数据集成、挖掘和分析,能够反映出产教融合双方的合作行为、合作需求、合作趋向、合作价值等,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产教融合的形式与内容,动态变革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
第一,建立大数据平台,院校对于相关数据实施开放和共享,以适应产教融合多元参与主体的多种需求,并通过个性化的数据挖掘实现多维信息的智能推送,达到利用大数据驱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目的。第二,利用大数据技术,院校深度对接、开发、采集和积累产业需求数据,以提升所培养人才的岗位适应能力为先导,从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互联的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互通的课程体系、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互动的师资团队、过程考核与实时反馈互融的测评体系等角度变革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人才满足“互联网+”技术发展对于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率。第三,要推动产教融合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合作多维性和沟通顺畅性,关注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动态监测产教融合多元主体的行为,以便做好充分的前瞻性把握。
四、“互联网+”时代产教融合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时代,产教融合不再是校企双方之间一对一、点对点的合作,而是朝着院校、行业企业、政府、社会等多元主体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的趋势发展。
(一)院校树立正确认知理念,结合产业办专业
现阶段,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台和实施,利用“互联网+”驱动产教融合才刚刚起步,为了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离不开正确的“互联网+”思维和发展理念的引领。因此,院校必须着眼于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局,树立“互联网+”思维,在市场引导下,主动变革人才培养理念,结合产业办专业,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
第一,院校应树立互联网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理念。不管互联网技术怎样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功能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而人才培养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院校应利用互联网不断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努力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增强办学活力,培养出符合“互联网+”时代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7]。第二,在院校内部治理工作改革上,应实施开放办学,努力实现与产教融合中多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密切沟通和交流,主动挖掘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各种资源,促使产教深度融合。第三,院校应结合产业办专业。“互联网+”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院校必须塑造自身办学特色[8],根据地方需求,坚持校地互动,紧密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趋势来变革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努力实现特色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特色产业的无缝对接,同时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模拟企业真实市场竞争环境,构建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密切联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政府建立健全政策制度体系,加大经费投入
“互联网+”时代产教融合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国家或区域政策制度体系的正确引领。因此,政府必须建立健全政策制度体系,加大经费投入。第一,做好“互联网+”时代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政府应该以政策制度对于院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加以明确,对于院校的规模、结构、布局进行宏观调控,以可操作的、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形式对于产教融合中多元主体的利益分配、责任划分加以约束。第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立教育部门、产业部门、财政部门、就业部门、工信部门等多部门联合参与的产教融合促进领导小组,发挥“互联网+”时代产教融合实施战略的规划决策作用,对于产教融合多元主体的利益进行协调分配。第三,加大对实施“互联网+”时代产教融合的院校的政策和经费扶持力度,同时,引导院校学会吸纳民间资本,以充足的资金来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产教融合所必需的校园无线网络、有线网络高速带宽、移动互联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教融合依托互联网技术培养出符合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企业深度参与“互联网+”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企业参与“互联网+”产教融合动力不足导致产教融合浮于表面。为了更好地推动“互联网+”时代产教融合的顺利实施,企业必须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第一,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切实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互联网+”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人才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主动参与“互联网+”产教融合并且发挥重要主体作用。第二,建立健全企业人力资源引进和培训制度,制定规范系统的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实施细则,实现对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动态跟踪,为“互联网+”产教融合提供制度保障。第三,积极主动与院校合作,向院校提供招生需求预测服务,并全过程参与到院校的招生安排、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等工作之中[9],为院校人才培养贡献最大的力量,同时主动与院校合作进行各种教育培训资源的整合,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真正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参 考 文 献
[1]刘君.“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專业教职工企业实践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7):82-87.
[2]甘宜涛,雷庆.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视角下的校企合作“壁炉现象”[J].中国高教研究,2017(10):94-97.
[3]韩毅.现代职业教育“互联网+”平台发展新模式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7(10):32-38,135.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19)[2018-1-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5]陈锋.深化产教融合的文件释放了什么信号[N].中国青年报,2018-01-29(10).
[6]孙钰林.大数据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17(4):107-110.
[7]张培,南旭光.“互联网+”职业教育立体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基于C-TRPS模型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10):34-38.
[8]袁景翔,南旭光.“互联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的规律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11):28-33.
[9]刘君.“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6):172-176.
Dilemma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the“Internet+”Era
Liu Jun
Abstract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in“Internet+”era is the policy requirement as well as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rend. 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s, teachers and enterprises, there are many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under“Internet+: the level of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informationization ability of teachers cannot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the power of enterprises is insufficient. On the basis of Internet thinking,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under“Internet+” is: use the users thinking and focus on the demand of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use cross-boundary thinking to promote cross-boundary integr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use socialized thinking to reshap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use iterative thinking to reform and innovate constantly; use platform thinking to build a hybrid cloud service platform; use big data thinking to scientifically analyze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fusion big data.
Key words “Internet+”;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
Author Liu Jun, lecturer of 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guang 262700)
作者簡介
刘君(1986- ),女,潍坊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互联网+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寿光,262700)
基金项目
2016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青年项目“‘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EJA160473),主持人: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