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应然与实然之间的桥梁

2018-06-18 18:53姜勇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育新时代

姜勇

摘 要 工匠精神培育已经在全国掀起热潮,但是,工匠精神培育在高职院校的现实境况与应然期望并不吻合,工匠精神必要性认识不足、工匠精神内涵模糊、培育主体单一、客体主动性不足、经验欠缺以及其他未知因素正困扰着工匠精神的培育。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通过明确工匠精神新时代内涵来定位工匠精神培育目标、通过搭建共育平台来实现工匠精神培育主体的互动与协同、通过开展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来探寻与积累工匠精神培育方法、通过打造校园工匠文化将工匠精神生活化、通过找准工匠精神培育载体以达到精准培育。

关键词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新时代;培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4-0024-05

随着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迈进,工匠精神得到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很快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日益成为公众的一种理想期许和行为自觉。但是,这种应然的理想追求在现实中到底怎么样?为厘清这一问题,2017年4月至9月,课题组开展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调研”调研,调研政府人员131人、学校教师149人、企业管理人员136人、工人209人、学生1058人。调查显示,在工匠精神的应然理想与培育现状之间存在着一条深深的沟渠。工匠精神培育究竟存在什么困难?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如何培育工匠精神?明确这些问题是培育和践行工匠精神的逻辑起点与理论基础。

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生成基础

新时代是否需要工匠精神及其原因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首要问题。虽然全国已经掀起了践行工匠精神的熱潮,但这并不能阻止人们对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的怀疑,进而在工匠精神培育必要性的认识上形成了两种差别较为明显的看法,一种是支持意见,一种是反对意见。

(一)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工业与人的发展共同的内在需求

总体来看,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新时代需要发扬工匠精神。84.37%的人认为工匠精神对国家、企业与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工匠精神作为一个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不同人群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比例存在差异,最高的是企业与政府人员,其次是教师,最低的是学生。其中,政府与企业人员的认同率为100%,教师的认同率为97.99%,学生的认同率虽然最低,但也达到了74.43%。从原因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第一,工匠精神是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战略的内在需求。经过近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的占有份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上总量第一的制造大国,但是,在总量第一的背后,技术支撑较为薄弱,目前中国制造业技术含量总体偏低、国际竞争力不强已经成为进一步开拓境外市场的重要掣肘。而未来的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技术的竞争,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成为制造业大国与强国的核心影响因素。技术的主体是人,是要有视技术为精神追求的人。面对这一挑战,培育技术主体的工匠精神同样是铸就先进技术,推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的核心要素。第二,工匠精神是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现实呼唤。在信息化与智能化时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正在发生变化,创新的决定作用、专业化发展、个性化需求、品质追求以及自由劳作等将构成社会的主要特征,这样的时代必然呼唤新的时代精神。以创新、追求为特征的工匠精神正好契合了这些特征,这是时代呼唤的必然结果。第三,工匠精神是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源泉。未来30年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民族复兴、人民富裕的关键时期,要求我们从伟大民族精神中汲取力量。五千年中华文明,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向来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执着追求,更涌现出无数流传后世的能工巧匠和匠心独运的杰作。这些优秀民族传统与精神力量是建设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和助推器。第四,工匠精神是个人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工匠精神是企业用人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具备这一素质的人更容易被用人单位接收,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工匠精神符合个人的精神需求,即人的较高层次超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此外,少数教师提出,在当代提倡工匠精神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中华传统,有利于培养坚定的理想与信念,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工匠精神在工业化时代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

面对工匠精神在国内的广泛认可,仍然有15.63%的被调查者对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在这部分人群中,一类是学生,一类是教师。学生选择不提倡工匠精神的主要原因非常简单,有的认为工匠不是好岗位,有的认为只要能挣钱不一定非要坚持到底,有的认为工匠应该是过去的事了等等。应该说,对工匠精神持怀疑态度并能作出深刻分析的主要是教师群体。他们认为,精神属于社会意识领域,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存在的需求是社会意识培育的决定力量。工匠精神的生成逻辑同样受制于社会存在。从历史来看,不论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作为西方文化,工匠精神的每一次成长都是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引起的,而这种社会基础在新时代已经出现了变化,工业化时代并不具备培育工匠精神的社会土壤。

首先,工匠精神是工匠主体对技术的主动追求,但是,在工业化时代,规模生产中工人作为工具被纳入生产中,作为机器来劳动,劳动是被动的。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主动欲望与创造空间被大大压缩甚至消失,没有主体主动参与的劳动是不可能谈及精神追求的[1]。此外,工匠作为一种职业,在中国的文化中不是一个受人尊敬与推崇的职业,传统思想继续影响着新时代的人们,导致缺乏引导人们成为一名工匠的内在驱动力。其次,工匠精神预示着对现有状态的质疑与创新,需要不断尝试与改变。而工业化强调的是标准化,标准化的核心是严格的规范要求和稳定的生产秩序。创新与标准相对立,而对立的解决最终取决于企业的目的——利润,因而,个人的创新与突破必然服从于标准,否则,超越规范的个人创造与质量追求只会影响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将人的思想和行动绑上了众多绳索,这与创新需要的环境相悖。再次,工匠精神的目的是对技术的卓越追求,而工业化时代的市场经济是对利润的追求,在技术与利润的冲突中,技术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已。一项技术在某一层次能够为企业主带来不错的利润即可,不一定需要最顶尖的技术要求。过分的技术追求可能会让企业失去最佳的机会,增加成本。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工匠精神对技术的追求与市场对利润的追求并不一致,在不一致的情况下,利润追求是更本性的,技术追求是手段性的。最后,急功近利的现实风气与工匠精神的超越追求相悖。工匠精神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下的工人在工业大生产中多被“零件化”,他们是生产线上一个失去自由的固化齿轮,难以获得自由劳动的满足感。职业教育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一线劳动者,在效率至上的社会观念下,一线劳动者投身机器大生产后,自我实现意志和精神满足无从谈起。同时,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货币崇拜、急功近利思想主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作为社会的管理者也同样被潜移默化,他们在一些制度政策的设计、施行中鲜明地体现了急功近利思想,进而进一步强化了不良的社会风尚。工匠精神的崇高理想在急功近利的普遍现实风气中难以实现。

二、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

大家虽然对工匠精神的概念较为熟悉,但是,对于工匠精神的具体所指却并不清晰,理解差异较大,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一)工匠精神概念的由来

工匠精神作为一个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与熟知,而获悉这一概念的途径却有所不同。调查显示,获知工匠精神概念的主要途径是:官方媒体、其他新闻媒体、单位、学校、其他,所占比例分别是:官方媒体80.33%、其他新闻媒体15.33%、单位2.55%、学校1.25%,其中有0.42%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而这些人都是已经工作的管理者或工人。关于哪个国家的工匠精神比较突出?答案比较集中:西方以德国和瑞士为代表、东方以日本和中国为代表,其中选择德国的为53.42%,瑞士为26.80%,日本为12.42%,中国为3.33%,其他地区为4.04%。总体来看,大家一致认为欧洲人的工匠精神最为突出,而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认知度不高。

(二)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

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是一个难题,很多人都表示很难说出什么是工匠精神,尤其是它的具体内涵。问卷将能准确说出工匠精神4项内涵的定义为非常清楚,3项内涵的定义为比较清楚,1~2项内涵的定义为略知一二,1项也说不出来的定义为不清楚。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对这个概念内涵非常清楚的只有1.13%,比较清楚的9.39%,略知一二的为65.95%,不清楚的为23.53%。从受访者的类别来看,存在差异较大,其中认知度最高的是教师,其次是企业人员,认知度最低的是学生。高校教师中对工匠精神概念内涵非常清楚的占25.31%,比较清楚的占53.02%,略知一二的为8.05%,不清楚的为0.67%。企业人员中对工匠精神概念内涵非常清楚的为19.42%,比较清楚的占25.80%,略知一二的为47.83%,不清楚的为7.54%。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了解程度最低,非常清楚的是5.29%,比较清楚的为11.81%,略知一二的为71.55%,不清楚的为11.34%。这个结果基本符合实际,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及其素养水平决定了其对工匠精神内涵最为熟知,企业人员则在实践中形成了对工匠精神相对较高的关注度,而大学生多数还停留在从宣传媒体中获得的概念认知上,对于内涵的了解也自然最少,这也反映了高校在工匠精神教育方面存在不足。

(三)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

工匠精神内涵是此次调研的重点,但受时间限制,受访者基本都是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的感性认识写下来,没有经过文献检索与考证,因而答案缺乏全面性、系统性。经过统计,被调查者用了83个词语与句子来表述工匠精神的内涵,词语数量较多,内涵较为广泛。具体使用概率见表1。

这些词语在使用频率上的差异较大,有的词有1400多人用过,而有些只有1个人用过。从使用率来看,被大家认同的前10个词依次为:精益求精、品质、创新精神、追求卓越、严谨、专一、精雕细琢、专注、执着、敬业。从统计表来看,目前对工匠概念内涵的理解存在几个特点:一是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不统一;二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外延相当广泛;三是理解都比较感性,未形成体系。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成就与面临的困境

工匠精神培育现状是此次调查的重中之重,目的在于较为全面把握我国高校与企业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已经取得的主要成就,积累的先进经验,真实记录工匠精神培育遇到的现实问题,从而为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奠定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进一步工作的着力点。

(一)工匠精神培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工匠精神培育从2016年受到关注以来,大量研究者立即投身该领域研究,形成了对工匠精神的广泛分析,获得了较为全面的理论成果。众多高校也迅速响应,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一,工匠精神培育已经受到重视。众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工匠精神,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通过中国知网搜索显示,截止目前,已经有近7000篇相关研究论文。部分高校也已经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教学内容。问卷中,27.52%的职业院校已经把工匠精神纳入理论教学范围,12.75%的高校明确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9.40%的高校将工匠精神作为必修内容落实到思政或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中。第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知晓度较高。调查显示,100%的学生知道工匠精神这个概念,其中有62.19%的大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有所了解,有近两成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比较清楚。可见,工匠精神概念已经被大学生普遍熟知。第三,已经掌握了一些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方式,主要有:课堂教学、讲座、劳动教育、现代学徒制、课程开发、训赛融通、校园文化、职业规划、德育超市、校企合作、名师示范、专业协同、政行企校多主体协同育人平台等。第四,工匠精神培育成效初显。在近期毕业的学生中,已经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人。少数校企合作培育的企业工匠已经成为地方工匠精神的典型,如安徽宣纸集团就已经培育了2位国家级“大国工匠”。

(二)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的困境

工匠精神培育面临着众多困境,国内学者就此已经作了诸多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问题,如文化传统的束缚、价值导向的偏差、制度设计的不足等[2]。这些外部制约因素并非教育部门所能控制与解决的,因而不是此次调研的重点。课题组着力从培育主体出发,在主体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重点从工匠精神培育方式上寻找工匠精神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第一,培育意义认识不足。虽然高校已经开始关注工匠精神,但是对工匠精神重要意义的理解明显不足,超过3/4的高职院校还停留在概念关注上,没能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议事日程和实践教学。第二,培育目标模糊。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对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并不明确,各校差异很大,这一方面源于工匠精神内涵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由于組织者的仓促行动。目标内涵的模糊性导致了内容的多样性、随意性。第三,培育主体的单向度性。高校虽然希望通过建立校企行协同平台,对学生进行协同教育,但平台多处于虚设状态,工匠精神培育绝大多数都是高校在唱独角戏,而高校在实践经验上的缺乏,使得工匠精神培育沦落为理论的说教。第四,培育对象的被动性。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大学生,而从未经历过职场的学生们对工匠精神缺少认知,在整个培育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位置,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第五,培育载体的错位性。这首先体现在对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载体认识不够,定位模糊。其次是错位的载体运用。从理论上说,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载体应该是技术,而高校在教育中,将重点放在了理论解说上,并与专业断裂。第六,培育过程的断裂性。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过程,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反复循环过程,是一个集中教育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持续引导的多元综合过程。而目前的工匠精神教育多数只取一时、一地、一法,打断了教育的连续性与系统性。第七,培育经验的稀缺性。由于时间短,工匠精神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没能积淀足够成熟的经验。第八,高投低收的风险性。这一点主要是企业层面遇到的问题,企业需要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工人与管理者,鉴于精神培育的长期性,企业必须花费巨额财力与较多时间,才能培育员工的工匠精神。可是,工人一旦被培育成具有高度工匠精神的个体,他们就可能选择跳槽。这种高投入的风险影响了最为适宜培养工匠精神的企业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培育新时代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