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丽丹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和自由思考,然后根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暴露出来的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是教学的规律。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时,是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先学后教就十分有必要了。而“先学后教”的践行要想得到预期的成效,必须注重四个“细化”,力避四个误区。
一、四個“细化”
(一)细化“先后”的关系
“先学”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指导下的先学”,包括现场指导或根据学生汇报进行指导。二是“独立自主式的先学”。对小学生来说,更多采用的是“教师指导下的先学”。例如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通过三个问题的设计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而不是毫无指向地让学生在课前随意了解;课上教师更是紧扣“等底等高”这一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报告单对学生探究性的先学进行了定向指导。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体现两条线:一是充分放手让学生学和练,这是明线,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预设和指导,这是暗线,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细化“先学”的时间
什么时候“先学”,需要教师细致适切地安排。根据不同内容可以“课内先学”,也可以“课外先学”。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一课可以开展“课外先学”。
例如课前预习。
1.说一说你对百分数有哪些了解。
2.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则可以开展“课内先学”。
1.小组合作探究计算图形面积。
2.小组内交流汇总你们的做法。
3.班级内交流你们的计算方法,总结计算组合图形的一般方法。
当然有些课也可以是“课内先学”和“课外先学”两者有机结合。
(三)细化“先学”的内容
一是“文本理论性的先学”。数学课中概念计算课则是“文本理论性的先学”:课前研读教材,了解概念与计算公式;二是“活动实践性的先学”。很显然,数学课中综合实践课是典型的“活动实践性的先学”;三是图形与几何领域多数课程既有“文本理论性的先学”(如课前研读教材,了解概念与计算公式),也有“活动实践性的先学”,课上动手实验、发现和验证。
(四)细化“先学”的进程
一是“一次性的先学”,二是“多次性的先学”。小学数学教学多采用“多次性的先学”。现在我们常用的是教师现场指导下的先学,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四个明确: (1)明确时间(几分钟);(2)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3)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4)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
例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
1.请阅读教材 ××页的内容,用时4分钟。(明确了内容和时间)
2.画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平行四边形?怎样表示?(2)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明确方法和要求)让学习者对学习的过程非常明确,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
二、四个“切忌”
在“先学后教,自主体验”教学策略的实践应用过程中,还应该关注以下四个“切忌”。
(一)切忌盲目“先学”
要做到先学后教,教师就必须先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是什么,也就是学生的知识起点在哪。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教师确定“先学”什么的前提条件。
例如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一课,学生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别是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这就是圆锥体积计算这一新知识的原认知基础,了解了这一点,教师才可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测量”“验证”“推导”这一先学的过程。这实际上体现了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原则:每一个新知识的传授都要首先确定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教学把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起来,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同时,找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也就是捕捉到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此时教师稍做引导,学生“跳一跳”便能掌握,这正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先学”必须是教师指导下的先学。为避免在教学中“导”之无方,“放”之无度,使先学处于无序、无效状态,自主变成“自流”,教师的指导就必须符合“四明确”要求: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时间、明确要求。
只有做到“四明确”,才能为学生指明自学的目标和方向,从而能高效率地进行自学。
目前,教师对课上“先学”的指导针对性比较强,但对课前先学的指导(预习指导)还过多的程式化(固定的几项),尤其是忽略了预习中学生质疑的引导和训练。如问题“为什么只有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存在3倍关系”,就可能是由学生自发的提出,而不是由教师课上通过提示、诱导而产生的。
(二)切忌虚假“后教”
在平时教学中,可以发现,尽管教师安排了课前预习或课中的先学,但由于担心学生的自学效果不佳,所以不管学生会不会,对于接下来的授课,教师依然按照自己的教案不辞劳苦、面面俱到地重教、抢教。学生既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先学成果,也没机会呈现自己先学的困惑,浪费了时间,也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虚假的“后教”。
真正的“后教”应该是“点拨”,是根据学生的先学情况,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或补充其思维上的疏漏,或顺势解决课堂生成的新问题。
在后教环节,教师往往对课堂生成的新问题缺乏敏锐的关注,或者怕影响预定的教学进程而有意回避。总之,先学什么,后教什么,都该由教师根据真实的学情来确定。真实的“后教”也不应仅局限于教师教学生,还可以是学生教学生(即兵教兵),让学生教学合一,以教促学。
(三)切忌肤浅“体验”
“先学”的过程就是“自主体验”的过程,也就是真正生发智慧的“右脑式学习”。但在现实的教学中,不少实践体验式学习却流于形式和表面,成为一种外在的摆设或一种热闹的点缀,无法给学生带来应有的心灵感悟和意义启迪。毋庸置疑的是,只有深度参与,才有深度体验,才能有深度的理解和表达。
自主体验的课堂,教师要根据学情,提出有价值的、开放的问题,通过个体体验与合作体验,让学生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大问题可以引导方向,小细节则能增强体验。“应用拓展——努力构建‘用数学的通道”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也不应只局限在探索和掌握新知的过程中,还应该落实到新知识的拓展应用过程中。数学课,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由浅入深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就是由理解到应用的再体验过程。
(四)切忌低效“合作”
整个学习过程如同汽车上了高架,如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果没有路标,就可能走上岔路。在“先学后教,自主体验”的课堂上,教师就是要当好“引桥”,当好“路标”。“先学后教”的课堂应达到这样一种教学境界:让先学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让体验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让指导成为课堂教学的升华。
先学后教是方式,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的“先学”,无论是哪种方法和内容的“先学”,都是为了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的条件,让学生经历自主构建的过程,最终达成自主构建知识的目标。
(浙江省余姚市姚北实验学校 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