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是新课改薄弱地区的薄弱课程,如何开足、开齐品德与生活课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文章从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阐述了品德与生活教科研的三大功能。
关键词:农村;品德与生活;教科研;课程资源
作者简介:熊亚兰,湖北省公安县实验小学教师。(湖北 公安 43430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6-0105-02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课程改革已推行多年,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如何开足、开齐相关课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简约、高效,以及如何带领学生习得较高的交际能力,仍是品德与生活课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问题
1. 学科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升学压力面前,农村学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育人的现象。在具体教学中,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常被其他学科占用。有些学校的领导口头上承认品德课的重要性,但实际工作中却忽视其教学的开展,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开足、开齐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2. 学科研究流于形式。比如,有教师在上四年级下册“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这一课时,是按常规的教学,教师通过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了解目前的运输方式主要有水路、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等五种交通方式就算达到教学目标了。然而,怎样加深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和感受呢?在课后的研讨中,大家一致认为,回归生活的德育,要通过儿童自己的体验,来感受世界和认识世界。这一课还要通过运输中的“速度、价格、运量”这三方面的辩证关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去讨论交流,从中得出交通运输必须坚持“科学、合理、优化、绿色”的原则,这样才更符合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
3. 学科作用认识不清。现在学校都非常重视安全问题,一般是班主任通过班会进行。殊不知,不论品德与生活还是品德与社会,每一册教材中都有安全教育的内容。“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基本框架中“四个方面”的“一个方面”,此外,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还肩负着学生的习惯养成功能,而这在其他课程中只是次要目标甚至不在教学目标之内。罗曼·罗兰说过,道德是行为,而不是知识。笔者认为这句话是对品德与生活课程最好的注解。
二、农村品德课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
当前,很多农村学校仍然没有专职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师,而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发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课程资源,由此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1. 增强学科教师的使命感。在平时的教科研活动中,让老师们知道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肩负着基础和拓展的使命。小学一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到三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分为品德与社会、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到了初中,品德与社会课程又分为思想品德、历史和地理。可见品德课程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上好品德与生活课对他们的一生的行为习惯、个人品行、科学态度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教师只有具备这种使命感,才能使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2. 打造分课时课程资源认同感。制约品德与生活课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瓶颈,是没有一整套分课时的课程资源。以教材中的主题单元为模块,采取的流程是集体备课、整理和开发课程资源——专题汇报——专家组评议指导——修订完善形成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现实课程资源——上报汇总。单元模块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反映儿童现实生活的各种资源。具体有单元主题的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单元内每个课时的教案和针对教案整理或开发的PPT、视频录像、Flash、故事文本、调查采访、音乐歌曲、网络资源的网址、教师的反思、专家的点评等。这种形式的研讨活动至今已完成了3~4年级全册和5~6年级上册分课时的课程资源建设。
三、农村品德课教师应注重创设高效、简约的课堂
1. 教师努力打造生态课堂。 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比如,一年级的“我换牙了”这节课,通过创设和奶奶谈心的情境,让一年级的学生了解什么是恒牙,什么是乳牙。通过让学生谈自己换牙时的心情,让他们知道换牙是小朋友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不用害怕和担心,然后直接点拨出怎样保护我们的牙齿。接着,教师给各小组发放牙齿模型和牙刷,并按刷牙的正确要求进行演示,再让每个小组实际操作,教师巡视,并不厌其烦地到每个学习小组去指导,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由此,让学生在观察、体验、探究、思考过程中,升华他们的生活体验,并获得了新的生活感受和认识。
2. 教学要力求形式多样。为摒弃传统品德课的说教形式,我们要求每一节课呈现的方式必须以活动版块作为教学的流程,以突出品德学科体验感悟和研究性学习,通过活动流程的安排,充分体现儿童需要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感受世界、认识世界,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感受力。比如,教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我们的大地妈妈”这一课时,笔者先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了解大地妈妈的三件宝贝:水、阳光、空气,再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实际去开展“捏鼻子”游戏和“假如没有水,没有阳光会怎样”的讨论。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知道这三件宝贝的重要性。接着,教师和学生共同算一算:一人一天丢一张纸屑,一个月、一年会产生多少废纸,全年级、全校一年产生多少废纸,计算的结果让学生惊叹不已。通过现实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获得新的生活感受和认识。我们认为儿童能够感受到的,每天都在经历的真实生活,而教材所呈现的生活事件毕竟有限,因此,我们倡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事情。
3. 学校要加快资源共享研究,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中,建设是基础,共享是目的。我们将运用分课时课程资源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课例实践研究,让老师学会选择、学会改进、重视重建,形成“回归儿童社会生活”的常态化教学的策略性经验。我们注意到,就现行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从内容来看,没有充分对农村学生进行美好生活的引导,反而存在着轻视农村人和农村生活、偏向城市生活的文化倾向与精英主義的价值取向。这种现状要求分课时课程资源要有一定量的反映农村生活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题材方面的缺失,让农村学生也享有文化自尊和自信。为此,我们组织农村的学科一线骨干教师参与分课时课程资源建设,挖掘和发现农村学生生活中与教材所设计的话题相关的课程资源,以找到适合农村学校学情的相关教学方法。
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寻路与行路”的专题备课为例,学校的危勇老师、陈宏文老师、王小柱老师承担了这一单元中一课的主备任务。三位老师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教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阐释。老师们准备充分,思路清晰,把握准确,分析透彻,利用的课程资源极具地域特色,展示了良好的理论功底和教学基本功。在之后的交流研讨环节中,教研员文燕老师、斗小的陈校长和孱陵小学的雷士明老师对三节备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他们高度肯定了备课教师的钻研热情和教学设计技能,指出了备课过程中的匠心所在,同时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更高的期望,激励老师们结合本地实际,努力开发课程资源,为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综观全局,影响品德与生活课程在农村学校的有效实施是多方面的,但在学科教科研中,只要能始终关注农村,不断实践,勇于探索,就能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建秋.浅谈情境体验教学在健美操课中的应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S1).
[2] 孙彩霞.还思想政治课以草根本色[J].中学教学参考,2011,(3).
责任编辑 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