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期以来,乡村小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一直是许多教师探索和研究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技术手段日趋完善、不断创新,根据乡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只要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乡村小学生的读写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阅读;写作
作者简介:夏兴勇,贵州省罗甸县逢亭小学教师。(贵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5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7年度专项课题“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乡村小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175230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6-0016-02
乡村小学,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办学条件、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普遍低下,又因为图书资源的匮乏,课外阅读就大打折扣,大部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较差。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就会使课例更加直观、形象,更具有感染力,对于提高乡村小学生读、写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信息技术具有新颖、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它可以很快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还能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事物全过程,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拓宽了想象的空间,增强了感受和探索文本内容的兴趣,从而提升了习作能力。那么,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乡村小学生的读、写能力呢?笔者历经两年的实践研究,在此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乡村学生读写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可增强学生的认识和感知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精彩的导言固然重要,但生动有趣的音、视频动画,绚丽多彩的图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例如,教学《燕子》一课时,教师通过诵读和想象初步感受了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光彩夺目。接著教师充分利用班班通展示了一组燕子和春天的图片,精美的图片生动地再现了文字里所描绘的美丽情景,生动的画面深深吸引住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发出感叹,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春景一般,此时,再顺势播放燕子的配乐朗诵,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对美的感受变得更加丰满,不由自主地跟随课件一起大声朗读起来。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带着强烈的向往和追求进入到阅读的最佳状态中。
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强学生的感知认识,尤其对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有着极大的作用。优美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以及喜闻乐见的动画、影视剧中的精彩情节都会对学生的读、写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感染,还能使他们产生创作的激情和灵感。由此可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所发挥的作用是鲜活的,是教师用任何优美的语言都不能实现的。小学各学段学生的特点不同,创设的读写教学情境各异,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短文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有个共同点那就是贴近学生实际,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提升观察表达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整理素材,有利提升阅读素养
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广大小学生群体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丰富了小学生的阅读范围,也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内容,养成不良的阅读习惯,影响学生的素养。小学生对网络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之自控力差,有些小学生甚至达到了着迷的程度,对于身心正在快速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讲,网络无疑又对其产生了一定的伤害和误导。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积累有益的素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升华自身的阅读素养。
在阅读和写作中,对于素材积累有限、词语辨义能力不强的小学生来讲,小学课本中有一些古诗较难理解,在课堂教学中,仅凭教师讲解字面的意思,学生也很难把握其中的意境。比如,在杨万里的《舟过安仁》一诗中,原文是: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篇古诗既较难理解,又有比较生涩的“怪生”“使风”“停棹”等词汇,也需要对诗中的动作进行理解和把握,还需要学生具备较为丰富的素材积累才能理解诗词的意蕴。在课文预习中,教师通过制作PPT课件,运用视频、音频、图像等形式,将江面的风声、船上的小童等人物和篙、棹、伞等融入其中,发布到班级的微信群、QQ群中,让家长引领学生进行预习、品读。通过这种预习方式,学生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素材,在课堂上,教师再对本文进行讲解,学生就很容易识懂诗词的意境,对本课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也优化了很多。
实践证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但是,对新鲜事物的兴致很高,甚至远高于中学生、成年人,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视频、音频等资料能够帮助学生弥补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短板,通过眼睛看、口中念、耳中听等“立体式”的感知,增强语文阅读素材的积累,再通过思考、品味等方式,将积累的素材化作自身的素养,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又如,在课文和课余阅读中,常会碰到一些笔画很多又不常用的汉字较难识记,仅凭眼看、脑记的方式识字,不久就会忘记。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念出来,倾听这个字及其组成的词运用的场合、表达的意思,就会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这种“立体式”的阅读习惯运用到学生阅读和写作素材积累中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绘声绘色的小故事、一篇哲理性很强的寓言和童话,借助信息化技术,制作成动画,通过读、听、复述等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更有效率地积累素材,为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网络拓宽视野,不断提升阅读能力
陈旧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堂上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少,再加之平常的阅读量不够,对于书及文章的理解力就差,更谈不上阅读兴趣,阅读能力还停滞在浅显的层次上。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搜索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能辅助学生增加阅读的量,又能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及作用。与此同时,正确指导学生利用班班通在网络上寻找自己学习所需要的资料,逐步养成自主收集信息的习惯。例如,执教《索溪峪的“野”》一文时,学生都没有去过美丽的张家界,因此,对于像“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这样的景点描写难以体会。于是,课前笔者就布置学生自己在网上进行查找有关“索溪峪”的图片资料。由于学生预先在网络上了解了这些相关知识,所以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得非常顺畅,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在当下,地处乡村的许多家长认识是比较落后的,对于学生上网谈虎色变、众说纷纭。网络的确是把“双刃剑”,实行有效管制并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有助于收集信息,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主动帮助家长认清网络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还要让家长发挥好督促引导的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搜索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把了解到的资料带回课堂与老师和同学分享。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请求家长允许上网找答案。
庞大的网络信息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之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带着学习的目的去使用,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在学生阅读方面,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同类题材的优秀文章或同时代的优秀创作者作品,在很短的时间内都能从网络上搜索阅读。只要得到了家长的信任與支持,加之老师的正确引导就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是由单元化向多元化发展的过程,在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下,在浩瀚无际的网络世界里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素材是学生必备的能力,因此,学生要根据学习所需,从课堂出发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四、巧用信息技术,提升习作能力
只要将丰富的信息巧用于课堂写作教学上,把鲜活的、有价值的音、视频等信息呈现给学生,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譬如:笔者在讲人物描写时,充分利用班班通向学生展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有漂亮的、英俊帅气的,学生赞不绝口;也有顽皮淘气的、诙谐幽默的,使学生大笑不已。随时抓住时机让学生进行相互对比,然后对每个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又能突出描写人物的重点在哪里,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在此基础之上,播放几张配有人物外貌描写的图片,让学生观赏、体会和感悟,使原本淡而无味的作文课变得情趣满满,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在写作时有感而发、有话可写。
在新时代背景下,虽然小学语文课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的效果非常明显,但这对于乡村小学教师来说,还仍然处在尝试、探索及实践阶段,尽管在阅读与习作中运用信息手段的地方不是特别多,但它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优势和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我们应加强学习,汲取更多新知识,掌握新的信息技术,不断丰富自己的新技能新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争做一名能驾驭课堂的具有优秀信息技能的乡村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 范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