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广泛运用于国际大型企业的6sigma方法论引入校本教研当中,研究发现其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近十年的探索实践,校本教研流程不断改进与衍生,使校本教研为教育教学服务。基于问题解决的校本教研流程促使教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促进教师教研能力提升,实现了校本教研的转型。
关键词:6sigma;校本教研;“鱼骨图”;教研流程
作者简介:杜冉,江苏省徐州市矿山路小学教师。(江苏 徐州 22100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6-0021-03
教研,校本教研,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永恒话题,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高效途径。基于国内校本教研遇到了制度缺失、内驱力不足和外部专业机构支持乏力等问题,江苏省徐州市矿山路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第一次将应用于国际各大企业的6sigma方法论引入校本教研之中,实现了从基于经验的教研向基于事实数据的教研转型。这种顺应发展需求、独辟蹊径的尝试和探索不仅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校本教研转型的路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发展。
一、6sigma方法促进校本教研的转型
1. 6sigma方法是什么?①6sigma是一种思维,追求完美的思维,也就是以零缺陷的思想、态度去工作,持续改进是永恒的话题;②它是从1986年开始流行于国际各大企业,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通用法则。它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致力于用一些科学实效的工具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关键性因素;③6sigma是一个方法工具箱。它提供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标准流程及收集分析数据的工具方法,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持续性地改进工作。
2. 把6sigma引入校本教研做什么?①借助6sigma校本教研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持续改进教学的同时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动力;②借助科学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改变原来校本教研无法可依、部分教师缺乏研究能力的现状;③通过参与课题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培养了一支观念新、水平高、能研究的科研型教师队伍;④在构建标准化校本教研模式的基础上,将教研模式内化成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从而实现校本教研的常态化、自觉化;⑤通过提升教师行动研究能力,促进教育教学中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6sigma校本教研持续改进教学
1. 构建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标准化校本教研模式。2009年4月,我校初步建立6sigma校本教研主流程(見图1),经过近九年的研究,现已形成基于问题解决的校本教研流程(见图2)。在本教研流程的五大环节中,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操作要领和配套的教研流程操作手册。即使是没有任何教研经验的老师,也可以依循流程,参考手册,加入团队中进行教研。同时,推行标准化校本教研流程,使教师明确校本教研时每一步具体该怎么做,避免盲目教研、形式教研等问题。
2. 通过执行教研流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改进教学。第一步发现问题,组成团队,确定教研主题,教研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第二步数据收集,收集大量相关的课例和资料,进行批注式主题阅读,提升实践的起点;第三步分析数据,通过脑力风暴的形式,借助“鱼骨图”等科学的工具寻找课例成功或者失败的关键性因素,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步实践验证方法可行性。6sigma实验课的课堂,要求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听课时有目的地去听,做到一课一得。在课堂上,负责数据监测的老师填写6sigma监测表,对新方法进行数据跟踪检测、改进,从而持续改进自己的教学过程;第五步控制应用。通过监控保证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跟踪问题解决情况,同时形成经验成果,为他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三、实践6sigma校本教研三步走
6sigma校本教研的探索实践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
1. 初期阶段,重在模式推动。在教研中,特别强调6sigma校本教研中标准化的流程,老师依循流程进行教研,在教研中熟悉6sigma中的工具,学会用脑力风暴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用“鱼骨图”分类梳理这些策略,学会在课堂上通过实践验证我们寻找的这些方法是否有效。初期阶段的目标是:老师会用这些流程进行教研,用这些工具提高教研效率,在教研中提升老师的研究能力。
2. 提升阶段,重在解决问题。强调回归校本教研的初衷,就是解决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它既是校本教研的初衷,也是6sigma的初衷,从困惑和需求出发,校本教研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目标就不仅仅是依循流程进行教研了,目标指向能否从困惑中诊断出问题,最后问题是否解决。
3. 理想阶段,打造人本化教研。6sigma教研最终的理想阶段,就是打造人本化教研,以师为本的校本教研,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持续改进。另外,就是化有形为无形,把有形的校本教研流程内化成每一位老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能力。校本教研不再是一种形式或活动,哪个老师在教学中有了困惑,都可以直接用内化于心的教研流程诊断自己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它。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再组成团队共同研讨,不再受年级组、学科组的限制。此时,校本教研已成为老师自助或互助解决问题的自觉行为。
四、6sigma校本教研在实践中的衍生和发展
我校经过多年的6sigma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提升了老师的行动研究力,形成了一支乐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勤于解决问题的6sigma校本教研团队。团队里的老师基于6sigma校本教研的主流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日常教师的备课活动进行研究,进行一系列的实践和尝试。
1. 课上“学生的学法习得”流程的研究与践行。学校的6sigma校本教研团队结合学生认知策略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将语文阅读课堂上学法渗透的过程以可变的模式化流程呈现出来:选择策略方法应用的情景→学习活动中渗透学法指导→指导反思学习过程→指导归纳学习方法→提供迁移机会,指导运用学习方法,进行迁移训练→促进学生认知策略发展。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不固定的,但这套依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学法渗透模式可以灵活地变通,把不同的阅读方法渗透在不同文本的课堂阅读上。
2. 课前“集体备课”流程建立与实施。结合6sigma教研模式,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课前的集体备课上,力求通过团队的力量,借助标准的集体备课流程,促进教师深度备课,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制订了集体备课流程:定位→主题阅读→前测→个案→融合→改进实施→后测。以语文学科为例,简单解读这个流程:首先是定位,拿到一个主题单元,要从内容层面确定整个单元的思想主题,参照课标从言语形式层面确定在本单元学习中可以促进学生哪些语文素养的提升;主题阅读:单元定位后,老师从两个方面进行阅读,可以是基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也可以是基于课标要求的借助文本提升学生某一方面语文能力的策略研读。前测,调研学情:通过本单元内容背景了解情况。本单元要训练的某些阅读语用能力,学生目前的水平。调研师情:老师对于单元内容的知识储备情况,对于本单元教学的困惑和策略缺失情况。个案:年级组内的每位老师根据之前获取的信息完成对本单元的独立备课。融合:这个阶段是把每个老师的个体解读文本和备课的成果经过脑力风暴的形式,借助思维导图的梳理,进行汇总融合形成共案。
改进实施:在形成共案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改进,形成自己的详案,用来指导自己的课堂实践。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用配套的课堂观察量表进行观测记录。后测:此环节从三个层面进行:①设计针对本单元的练习题,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②通过课堂观测量表检查老师集体备课及成果落实的情况;③基于前测和课堂实践中的问题安排学后学情调研。
以上是用6sigma方法进行校本教研初探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6sigma方法论具备多样的可用工具,我们仅针对某一部分进行挖掘,所形成的教研流程还不够成熟,我校在今后的校本教研中仍将立足教学实践,用6sigma工具寻找更科学的教研方式,使校本教研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白宝光.基于6sigma目标的质量管理特征及其有效实施[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2] 陈晓怀,张勇斌.6Sigma——企业成功之路[J].电子标准化与质量,2001,(3).
责任编辑 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