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历史教材使用方法解析

2018-02-18 01:29蔡敏
关键词:教学实践核心素养

蔡敏

摘 要:部编历史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理解部编教材的导向和定位作用,依据《课程标准》,领会核心素养,突出时空观念的影响,增加历史故事的叙述,增强家国情怀的引领,注重史料实证的落实,加强历史现实的联系,融入新理念新成果,寻找课堂新突破。本文对如何使用部编历史教材进行了解析,以期为教育同仁提供参考和启迪。

关键词:核心素养;部编历史教材;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4-089-2

2012年3月,教育部启动道德与法制、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的编写工作,历史学科聘请著名史学家齐世荣教授担任总主编,组成了由专家、学者、教授和教研员的专业编写队伍。在齐世荣教授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这套社会关注度颇高的部编历史教科书从2016年9月开始在初中起始年级投入使用。

部编历史教科书与老教材(注2001年人教版,下同)有何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哪些方面?结合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对如何用好部编教材进行优质教学,笔者建议以内化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做好以下几点:突出时空观念的影响,增加历史故事的叙述,增强家国情怀的引领,注重史料实证的落实,加强历史现实的联系。

一、突出时空观念的影响

人们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历史活动的,只有将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置于特定时空下加以考量,才能获得符合历史实际的相对全面和准确的理解。

在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9课《宋朝经济的发展》授课中,笔者共用地图6幅,分别用于理解“棉花种植的推广范围”、“南方的地理概念”、“瓷器的辉煌时代”、“居于领先地位的造船业”、“海外贸易”、“经济分布的变化及经济重心的南移”。特别是经济分布的变化图,通过“汉代经济分布图”、“唐后期经济分布图”和“宋代经济分布图”三幅示意图[1](见下图1、2、3),从地图上直观的感受“主要经济区”随着时间的变迁,在地理位置上发生的位移。

学生在观察地图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三段史料:

材料一 “(西汉)楚越之地……无积聚而多贫。——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材料三 “苏湖熟,天下足。——宋朝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在教师与学生读一读、译一译和讲一讲的过程中,对“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重难点从感性到理性,真真切切地促成其对历史概念的分析、理解,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

当我们在认识、考察和分析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时,只有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时空场境中去具体的、动态的分析和把握,才利于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突出时空观念的熏陶,理解历史发展进程,为高效达成历史学习目标创设前提条件。

二、增加历史故事的叙述

历史的英文名为“History”,其中前缀Hi是“大”的意识,翻译过来就是“大故事”的意思。无论从人类社会早期的历史记忆来看,还是在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后续过程中,故事都是历史传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普及历史知识的主要方式,历史则是故事取材的重要来源。在我们的教学中对历史故事的叙述能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在部编教材的正文部分增加了对历史细节的描述,并在教材的辅文部分增加了“相关史事”、“人物扫描”、“知识拓展”等环节。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初中生,教师讲的趣味程度是吸引学生听课的重要因素。例如七年级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在辅文“相关史事”环节介绍了“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的故事,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现历史,理解宋太祖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及史实,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故事不单单是提神的工具,更是作为一种引导学生思考的工具。例如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对赤壁之战的背景和大致过程有较详细的描述,笔者采用学生朗读赤壁之战背景以及一人朗读赤壁之戰的大致过程,其他同学观看赤壁之战演示图的教学方式,通过叙述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并进一步探究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的能力。

帕默尔在《教学勇气》中强调,教师的教学勇气,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产生的根源是意识到师生正共同围绕着“伟大事物”展开学习。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用历史故事叙述“伟大事物”的发展,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

三、强化家国情怀的引领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为此课程标准中提出历史核心素养,核心价值观是家国情怀。情感教育不同于知识的教授,需要循序渐进,不断的积累和深入,而家国情怀的引领也需要落实到实处,爱国家先从爱家乡开始。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在部编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为此,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用5课时的教学内容来讲述抗日战争,展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1937年11月19日日本侵略者在常熟市野猫口登陆,常熟全境沦陷。今天我们以防空警报的形式让每个常熟人都记住这一天,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不忘过去,时刻保持警惕。笔者利用这一史料信息,在教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这课的第三子目“淞沪会战”时讲到“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后就设疑:大家知道常熟是什么时候沦陷的吗?笔者以防空警报为切入口,声情并茂的讲述了1937年11月19日常熟沦陷的情况。当时的课堂中非常的安静,只有老师时而激昂时而低缓的声音,学生都听的非常认真。老师运用乡土史将学生带入历史的情景中,使学生能够将自身体验融入到历史中去,潜移默化的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这堂课后,笔者想到与常熟地区抗日相关的内容还可以深入的挖掘下去,丰富课堂上的教学内容。

在常熟沦陷后,常熟境内的抗日活动没有停止过。1940年,当彭大帅(彭德怀)在华北平原指挥的百团大战,成为“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斗”之前,在江南小镇常熟,已经有万余群众采取了类似的行动,在教授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时,补充乡土史料:据《常熟市志》记载“县委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有300多人参加入主力部队,250人参加地方革命武装(包括当时属苏州县的肖泾、陆巷以北部分);还组织和发动了万余群众于5月30日夜,在锡沪公路古里到太仓30公里的路段上,破坏路面、桥梁,切断了城内外敌人的联络增援。”[2]怎样的行为才是爱国的?是正面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也是敌后战场的游击战术,更重要的是人们群众的大力支持。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十四年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一个人的认识是由近及远的,先熟悉家人再到家乡,进而扩大到国家,从爱家爱乡开始慢慢扩大到爱祖国。从了解家乡的英雄事迹、优良传统开始,进而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注重史料实证的落实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是历史核心五大素养之一。梁启超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可见,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的不可或缺的证据,更是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石。

“史料实证”的理念在部编教材中展现的恰到好处。例如中国古代史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放弃了老教材第13页上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而是用文字并配上甘肃、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铜刀、船型彩陶壶、骨笛、陶觚”文物(见下图),来印证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再如,七年级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中,对唐太宗治国策略(思想)的认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教学中笔者运用教材中“材料研读”一栏中的史料“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两则史料,通过对史料的解读,理解“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在部编教材七年级两册中开设“材料研读”栏目的共42处,涉及的知识点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地位、安史之乱的影响等。除“材料研读”外,“课后活动”栏目中也经常有“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的题目,在部编教材七年级两册中课后活动涉及史料的有17处,涉及的知识点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背景、西汉与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比较、盛唐商业繁荣的表现等。部编教材对史料的选择准确,贴合教学目标,便于教师课堂上实施“史料教学”,相信一线教师对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也更有方向性和操作性。

五、加强历史现实的联系

历史是既往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有时能从当今时事中得到印证。而现在的初中生思想活跃,关心“国事天下事”,对新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一课中,课标要求“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笔者利用新华网2016年9月21日《“一带一路”:习近平打开的“筑梦空间”》一文中对“一带一路”概念的形成和意义出发,带领学生由近及远,了解历史。并选择2017年10月18日人民網《外媒关注中共十九大 称细节凸显“一带一路”影响力》中的两段新闻:

新闻1:该媒体(笔者注:指《星岛日报》)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既往的中共十八大、十七大时,此次参与报道的非洲记者猛增,《星岛日报》分析认为,这与“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本身在非洲影响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关系。

新闻2:2013年到2016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流量约5600亿美元,向所在国缴纳的各种税金超过1000亿美元,创造的就业岗位数以百万计,促进了投资所在国资源、劳动力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受到普遍欢迎。

让学生在认识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的基础上,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深刻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经济、文化等)中的作用”。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在历史中预见现实,在现实中理解历史。

教学中,如对“时事”加以灵活选用,沟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既能鉴古以察今,给现实问题以“历史的启示”,又能赋予历史知识以时代感、真实感。

教材的新变化在带给教师重新备课的新“烦恼”的时候,也带给教师转变观念,优化课堂的新“机遇”。教师在教学中要理解部编教材的导向和定位作用,依据《课程标准》,领会核心素养,比较新老教材,扎实针对每一单元、每一课精心备课,融入新理念新成果,寻找课堂新突破。让我们从新出发,教好历史。

[参考文献]

[1]瞿鸿烈主编.常熟市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