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素芬
[摘 要] 结合了物理运动知识的几何问题是近几年的中考热点题型,对于该类问题,要从动态几何的角度来分析,理解运动轨迹与几何线段的联系,有效结合物理运动知识建立几何元素与运动参数的关系,充分利用几何性质分析问题.
[关键词] 运动问题;动点轨迹;几何问题;几何性质;转化思想
随着课改的推进,学科间知识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中考命题也向着学科结合的方向发展,其中渗透了物理运动学知识的几何问题成为近年来中考的热点题型,主要从运动角度来考查学生几何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该类问题,要充分理解物体的运动特点,有效结合几何性质解题.
真题解析,试题点评
1. 真题呈现
(2017年广州卷第24题)如图1所示,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COD关于CD的对称图形为△CED.
(1)略;
(2)连接AE,如果AB=6 cm,BC=■cm.
①略;②如果点P是线段AE上一个不与点A重合的动点,连接OP,一动点Q从点O出发,以1 cm/s的速度沿线段OP匀速运动到点P,然后以1.5 cm/s的速度沿着线段PA匀速运动到点A,到达点A后停止运动,当点Q沿上述路线运动到点A所用时间最短时,求AP的长和点Q走完全程所需要的时间.
2. 试题解析
分析 (2)②该问题为典型的结合了物理运动问题的数学问题,剔除无关线段后的部分如图2所示,两个定点A,O和直线AE,问题简化为从点O出发经过AE上某一点到达点A,使整个运动路径最短. 解决该问题可以采用等效法,假设到达了AE上的点P,则路径为OP+PA,t=■+■,将■转化为某一条边长,再利用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即可.
解答 (2)②设经过了AE上的点P,则s=OP+PA,时间t=■+■. 如图3,过点P作PH⊥AD,垂足为点H,使得sin∠EAD=■. 易知sin∠EAD=■,则PH=■,则运动时间等效为OP+PH,当O,P,H三点共线时时间最短. 则只需过点O作EF⊥AB即可,OH=■AB=3,则时间为3 s,AP=■AE=■.
3. 试题点评
本题目为结合了物理运动知识的数学几何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几何知识的掌握以及数学思维能力. 上述求解过程准确把握动点移动轨迹,结合物理运动知识将时间问题转化为与线段相关的问题,然后利用几何性质来求解. 解题的核心思想是:理解动点轨迹即几何线段的本质,实现问题的几何转化,建立运动参数与几何线段的关系. 该解题思路可以应用于结合了物理运动知识的几何问题,即将所求问题转变为几何线段问题,再利用几何知识求解.
试题衔接,思路解析
结合了物理运动知识的几何问题的实质是动态几何问题,动点轨迹可以转化为包含时间参数的几何线段. 动态几何问题的考查形式多样,例如求面积、几何形状、最值等,都可以将其归结为求解几何线段的问题,求解的思路也是建立运动参数与线段的关系,结合几何性质针对性分析.
试题1 (2015年浙江衢州卷第24题)如图4所示,在△ABC中,AB=5,AC=9,S■=■,动点P从A点出发,沿射线AB方向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C点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在线段AC上由C向A运动,当Q点运动到A点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 以PQ为边作正方形PQEF(P,Q,E,F按逆时针排序),以CQ为边在AC上方作正方形QCGH.
(1)求tan A的值;
(2)假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正方形PQEF的面积为S,S是否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请求出S的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 (1)略;(2)求正方形PQEF的面积,可将其表示为S■=PQ2,则问题的关键转换为求边长PQ,过P作PN⊥AC,将其放在直角三角形中来求,P,Q均为动点,则只需要建立PQ关于时间t的函数即可,面积为关于时间t的二次函数,是否存在最小值则需要分析在定义域t内的最值,从函数角度分析.
解答 (1)略;(2)过点P作PN⊥AC,垂足为N,如图5,S■=PQ2,则PQ2=NP2+NQ2,经过时间t,AP=5t,PN=3t,AN=4t,所以QN=9-9t,则S■=90t-■2+■0≤t≤■,则面积S是关于t的二次函数,只需求函数的最小值即可,分析可知当t=■时,可得最小值S■=■.
试题2 如图6所示,在△ABC中,∠C=90°,BC=3,AB=5,点P从B点出发,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B→C→A方向运动;点Q从C点出发,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C→A→B方向运动,到达点B后立即原路返回. 如果P,Q同时开始运动,相遇后都立即停止,设移动时间为t秒.
(1)略;
(2)点P从B运动到C的过程中,t为何值时,△PCQ为等腰三角形?
分析 (2)要求△PCQ为等腰三角形,则顶点可以为C,边CP=CQ;也可以顶点为Q在AB上,边PQ=CQ. 对于第二种情况可以利用三角形相似,用时间参数t表示出BE,CE,然后结合三角形腰相等来求出时间t.
解答 (2)△ABC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可得AC=4.
①当点Q在CA上,△PCQ为等腰三角形时,CP=CQ,则3-t=2t,解得t=1.
②当点Q在AB上,△PCQ为等腰三角形时,PQ=CQ,CP=3-t,AQ=2t-4,BQ=9-2t,作QE⊥BC,垂足为E,则CE=■-■t,△BQE~△BAC,则■=■,即BE=■(9-2t),CE=■t-■,则■-■t=■t-■,解得t=■.
上述几何问题都结合了物理的运动知识,即速度与时间,求解的主体思路也是转化问题,建立几何元素与运动参数的关系,利用几何特性来求解. 试题1求面积最值,利用面积公式将问题转化为分析动点轨迹问题,利用运动知识建立几何面积关于时间t的关系式,通过函数分析求解. 试题2则是利用等腰三角形腰相等的特性,转化为求几何线段问题,然后利用时间t与线段的关系求解. 运动问题的几何转化是实现求解的有效途径,通过转化可实现复杂问题的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
解后反思,教学思考
1. 学科融合,本质认识
中学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各科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例如涉及物理运动学的几何知识,解题的思路也应该从运动角度来理解变化,然后结合数学几何来理解轨迹. 因此数学的学习过程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理解知识的本质,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用融合发展的眼光看待数学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数学中的物理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引导学生从数学和物理两方面理解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
2. 还原课本,变式学习
结合了物理运动知识的几何压轴题其本质上是几何动点问题,也完全遵从教材习题变式设计思想,充分结合几何基础知识,问题的设计也是对学生相对熟悉的习题进行引申.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授课也应该依纲靠本,注重课本重点知识的讲解,对于教材中的核心概念要进行具体、有针对性地讲解,不可抽象、简单地讲解,造成学生理解的障碍. 对于复习课要摒弃机械的题海训练,要充分把握教材的核心功能,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开展变式拓展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 注重思维,学习思想
数学学习是一個注重思维的过程,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思想方法是学生对知识和方法形成的理性认识,这才是学习的重点. 对于几何动点问题,其中的转化思想是学习的重点. 只有准确把握数学思想,才能从本质上提升解题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习题中的思想方法,并对其进行总结概括,强化渗透,开展拓展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形成解题思维.
写在最后
关于结合了物理运动学的几何问题,要充分认识动点的轨迹特性,建立其运动的几何模型,实现问题的几何转化,有效利用几何性质来分析求解.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科间的结合点,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知识的本质联系;将问题还原到课本习题,开展变式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