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珍 张倩 曹贻鹏
摘要:对大学课程《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实验研究,为了提高《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加入一些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等数学;学习热情;数学建模;软件应用
【中图分类号】O13-4
0 引言
《高等数学》课程是理工科院校大一新生入学必修的数学基础理论课。是后续数学课程的基础,是为其他学科比如物理和专业课程打基础的必备数学课程,有很强的实际背景,在军事领域中也有很多的应用价值,掌握这门课程对学生后续的课程和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这门课程对于新入学的大一新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课时长,知识点多,课本内容难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吃力,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显得尤为重要。在近几年的军校《高等数学》课程讲授过程中,积攒了一些教学体会。
1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高等数学》的核心内容是微积分,上下两册都是围绕微积分的知识点展开,章节之
间联系非常紧密,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牢固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大部分學生在刚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还比较容易入门,但从第三章之后就开始退缩了,觉得内容难理解,听不懂,有些学生就开始产生厌学心理,有些学生甚至想放弃这门课程,这个时候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
第一,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联系实际。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告诉他们这些知识在实
际中的应用,尽量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生动化,多举例,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启发学生,让学生变为上课的主体,
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授课过程中,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讨论问题,每次课后可以适当的留一些小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复习旧知识和预习新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课后查资料,自主钻研的精神,多在课上提问,尤其对于一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提问来刺激学生思考,以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辩论赛”,就课本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辩论,这样能极大促进他们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提高。
2. 采取“班内互助”模式
比起教师对学生课外辅导答疑,学生在班内以小组的形式互帮互助的效果更明显。有
以下几种形式可以借鉴。
第一,“小组”竞赛形式。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在每周学习任务完成后,这些
小组对本周所学知识进行一次竞赛,这样比赛结果是由小组整体成员所决定,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小组整体的荣誉,所有成员一起努力,一起进步,这样就排除了个人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
第二,“一对一帮扶”形式。对个别基础弱的学生采取“一对一帮扶”模式,指定一名学习好的学生负责一名学习差的学生共同学习,这种模式既提高了弱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在讲解过程中加强了好学生对学习内容深层次的理解。
3 授课过程中加入建模思想
数学建模比赛中很多时候都是会用到《高等数学》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思想,我们在平
时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有意识的将所授内容与数学模型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做铺垫,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所授内容的实效性和有趣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课外适当的留一些简单的数学建模题目让他们做,这样能很好的发挥数学这门课程的实际价值。
4 将教学与软件应用紧密结合
《高等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里面的很多内容是要发挥空间想象力才能理解的,
尤其是下册中的重积分内容涉及到的图形大多是立体图形,很多学生很难想象出图形的形状,这样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就非常吃力,我们在教学中加入了软件Matlab的应用,用这个软件将很多抽象的图形直观的画出来,能帮助学生很轻松的掌握课本内容。还有很多课本中的知识点将理论知识阐述完毕后再用程序实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与程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总结
对于《高等数学》这样一门非常重要的数学基础课程,它是学生大学阶段的一个拦路虎,能否学好它影响到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我们作为这门课程的传授者,要想办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门课程的掌握,这就需要我们在一年年的传授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积攒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努力,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 曾夏萍,梁志清,. 高等数学课程教改的思考[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5).
[2] 张双红,. 关于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思考[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3).
[3] 朱连燕,. 关于大学高等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 科技信息,2012,(33).
[4] 高平,. 数学教学要应用数学思想方法[J]. 价值工程,2011,(12).
[5] 于春洁,. 论数学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与激发[J]. 鸡西大学学报,2013,(7).
[6] 张建勇,张斌武,. 数模思想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探讨[J]. 台州学院学报,2010,(6).
作者简介,姓名李慧珍,出生年月 1982年10月,性别女,籍贯山西高平,最高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代数学,
第二作者姓名张倩,出生年月 1982年4月,性别女,籍贯天津市蓟县,最高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密码学第三作者姓名:曹贻鹏,出生年月 1982年10月,性别男,籍贯山东枣庄,最高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代数学,邮编 1000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