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

2017-05-30 10:48张兴明
阅读(教学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课程整合课程资源

张兴明

【摘要】将学校内的各种课程及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当前校本课程研究的一个亮点,而学校文化在课程整合中有着重要的纽带作用。通过基于学校文化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使现有课程结构更加均衡,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选择性,再创造性地实施整合后的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改进,其各种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学校文化 课程资源 课程整合

教育实践表明,现行的学校课程设置中,主要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首先,课程单一,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活动性、经验性课程较少,学生听得多,练得多,亲身体验少。其次,在课时分配上,各学科之间的比例不平衡,语、数、英占比较高。由于缺乏专业教师,其他学科只是作为副科,搭配到课表中,教学效率不高。最后,课程内容既交叉重叠,又相互割裂。相同的内容出现在不同的科目中,在不同的科目中,这些内容有着不同的要求,科任教师以完成本学科的任务为主,往往不去考虑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造成学科之间的割裂。这样的课程设置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校本化的课程整合势在必行。

目前,各地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总体来看,语、数、英等学科课程仍占主导地位,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落实和有效开发,多以社团活动为主,不成体系,效果甚微。于是就有了将现有的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使之发挥教育合力的实践。江苏省仪征市陈集镇第二中心小学从学校实际出发,对现有的课程进行了整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文化寻根,奠定课程整合基础

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课程資源开发与整合的基础,因此,要通过文化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以及时代的联系。只有植根学校文化的课程,才能接地气,获得师生认可,从而推动学校发展。

江苏省仪征市陈集镇第二中心小学地处偏僻乡村,是名副其实的“田野上的学校”,学校将发展定位于“面朝田野,春暖花开”,立足本土,立身乡野,建设散发泥土芳香、富有田园诗意的“三香”校园,用“三香”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努力让学校师生过上温暖舒适、优雅诗意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香”即“书香、茶香、泥土香”。书香,亲近书本,学习书本知识;茶香,亲近家乡,了解家乡特产——“绿杨春”茶;泥土香,亲近自然,培养实践能力。

知行合一,全面发展。校训“香远益清”,出自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取其“香气远播,越发显得清新芳香”之意。作为校训,蕴含师生应如莲花一般清正廉洁、幽雅娴静之意,也传递着学校虽地处僻壤也要香气远播、盛名远传的上进精神。

2014年6月,“三香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项目被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列为省级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学校针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课程综合化的开发与整合。

二、学科融合,建立“三香”课程体系

整合之初,我们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学校特点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存在着这些问题:

1.师资力量:33名教师中,50岁以上的教师占一半,他们责任心强,但缺乏创新精神。

2.生源素质:学校近300名学生均来自周边乡村,有近一半的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和社会接触少,知识面不广,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现象,部分学生有不良的行为习惯。

3.课程离散:按照开齐、开足的原则,课程虽然全面,但彼此割裂。学校负责教学工作的26名教师开设了11种课程,人均担课近3门,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如何利用好现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借鉴其他学校经验,课程整合是一条可行之路。

我们以学校“三香”文化为根,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以学校资源为载体,对地方性课程进行重组,将语、数、英等国家课程进行适当拓展,形成“三香”课程,新的课程结构更均衡,体现出综合性和可选择性。

以阅读为主题的“书香”课程,是以现有的各门课程为基础的,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低年级以绘本阅读为主,中、高年级以文学、科学阅读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书、写作、表演,充分感受阅读的美,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以自我发展为主题的“茶香”课程,将品德、体育、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进行整合,以自我发展为主线,设置茶艺、棒垒球、书法、戏曲、绘画等课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个发展的方向,重新组成班级进行相关训练,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力,让学生认识自己,寻找自我。

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题的“泥土香”课程,将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国防教育等地方课程进行整合,开设电脑绘画、种植、泥塑、机器人、生活技能等课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培养意志品质。

三、精心实施,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整合后的课程需要模块化实施,整体推进,学校根据整合后的内容,编印校本教材《田园阅读》,分低、中、高三个年段,供学生使用。

学生可以在“书香”“茶香”“泥土香”这三门课程中选择一个参加。学校根据学生的选择,重新编班,指导老师根据课程内容编制课程纲要,制订实施计划,统一集中在每周二下午进行活动。

1.“书香”课程,点亮阅读底色。

校园的每个角落里都摆满了书,让学生能随时看到书,随手取到书,能利用点滴的时间读到书。学校各处廊道上陈列有《论语》《诗经》等多种经典书籍,校园内还设有“书吧”,让孩子们在课间也有阅读的好去处。

“书香”课程重阅读,重积累,重知识的内化。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开展活动,在一个学期中,学校要开展10多个相关活动,有诗词朗诵、课本剧表演、绘本讲座等等。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积累——实践运用”,沿着这样的路径,学生们的阅读体验越来越深刻。

2.“茶香”课程,凸显家国情怀。

茶艺是“茶香”课程中最具特色的项目。该课程主要研究地方“绿杨春”茶文化,校园里设有“益清茶园”“益清茶社”等活动课程基地。一方面,学生全程参与茶叶的种植、采摘、焙制、包装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也定期进行茶艺练习,通过练习,让孩子们接受礼仪训练和美的熏陶。

核心素养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对于江苏省仪征市陈集镇第二中心小学这所位于偏僻农村、规模较小的学校来说,要想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学校地处茶果之乡,通过“茶香”课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产,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记起家乡的“绿杨春”茶,其中蕴含的是家国情怀。

3. “泥土香”课程,留住传统文化。

针对传统农耕文化正逐渐消失的现象,学校开发出“泥土香”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当地历史沿革、民俗风情、地方特产、地理变迁,通过走访调查的方式,研究地方乡土文化,以图片、歌谣、小报、戏曲等形式,展示地方经济、社会、人文的发展。

学校还建成菜园、花园、果园等课程基地,让学生种植蔬菜,培育数十种鲜花,养护数十种果树,从中体验劳动的艰辛。每学期学校都要举办“采摘节”,将蔬菜、水果送到食堂自己加工,自己食用。鲜花用来装饰班级,让学生在忙忙碌碌中感受丰收的喜悦。在泥塑教室里,孩子们一起制作各种传统农具,了解使用方法。

这些活动的开展,让传统文化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把“故乡”这个根留在学生心中。

“三香”课程的整合与实施,强化了校内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打破学校与社会的隔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实践资源,引导学生向自然学习,把儿童置身于大自然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回归生活,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地发展,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淀,从而促进其核心素养不断提高,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课程整合课程资源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