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文
师生关系是小学教育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对关系,直接关乎教育的质量。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师生双方都起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师生关系一方面可以决定班级管理、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更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生态是否优良的重要指标。
在新课标充分倡导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背景下,当前小学阶段的师生关系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表现为,学生和教师相处中自由感仍然不高,对教师會有生疏感和畏惧感。其次,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存在一定偏差。教师将师生关系看作教学过程的附属物,轻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最后,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双方理解不够,使教师对教学缺乏热情,同时让学生没有自信心。从事小学教育的经验告诉我,师生关系必须寻求“转”与“变”,“转”则“活”,“变”则“通”。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基于学生“学”的“教”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教学技能的反复训练,还需要基于学科、学生进行反复研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将视角从“教”转向“学”。 教师不仅应当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更要拥有深厚的育人情怀,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支持。这样的情怀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词。第一,“公平”。教师的公平不仅体现在尊重每个学生的平等人格,更应体现在具体的行为,对待不同成绩的学生要体现出公平,以防出现“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马太效应。第二个关键词是“鼓励”。在课上多给学生机会,当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多鼓励,共同探讨,课堂不是教师个人的“华丽表演”。第三个关键词是“体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求教师在设置教案时更应该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入情入境中体验、感受。
二、课堂教学的转变:基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引导”
现在的教师课堂教学虽然比起过去的“满堂灌”已有很大进步,但在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创造性的方面仍然需要努力。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争取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相信、善待每一名学生,引导他们发挥最大的主体性,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
其次,教学的手段要更具多样化。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丰富教学资源,学会联系实际和情境教学,善于有效应用“自助”“互助”“师助”的教学手段,为传统课堂注入新活力。
再次,为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保证讲、学和练的结合,保证知识讲解做到精讲和善导,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方法。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环节,精简不必要的环节。为了避免出现课堂拓展的形式化,教师要在讲解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进行必要的练习指导,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还要注重语言的精炼和通俗易懂,使学习内容更便于小学生理解。
三、课后学业交流的转变:量少质优,及时有效,针对个性,差异指导
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没有精心挑选,容易导致学生和教师一起应付了事,浪费大量时间,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势必会影响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要及时有效,量少质优。这样可以及时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也能清晰地反映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帮助教师依据反馈信息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在作业量少质优、及时有效的前提下,教师还要针对性地加以批改和评价,对一些特别需要关注的学生,酌情给予一些个性化的评语,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还需要留给学生固定的答疑时间,多进行课业交流,这对优化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四、班主任管理的转变: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生为友
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的构建。因此,在班级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中,班主任管理的转变举足轻重。班主任老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沟通交流方法,真正做到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思考,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班主任老师要学会信任学生,通过培养合格优秀的班干部,让班级整体氛围积极、团结,增强班级凝聚力。另外,小学生都会对事物充满较强的好奇心,都有爱表现的心理和举动,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鼓励与认可。作为小学班主任,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同时还要及时指出学生的缺点,帮助其改正。此外,还要多为学生建立自我展示的平台,通过给学生建立一个能够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发展。
师生关系的构建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抓住学生主体性,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从教学观念、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以及班主任管理等方面最大程度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