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体意识回归语文教学

2017-05-30 10:48江伟明俞丽美
阅读(教学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孤帆沙鸥台风

江伟明 俞丽美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了一节说明文的课,竟然发现孩子们读起说明文来摇头晃脑、感情十足,写一则药品的说明书,竟然用了很多抒情的文字,这样的读写明显偏离了读写的轨道,分析其中的原因就是不分文体。教学时忽视了文体意识,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养成用记叙文的思维方式学习不同文体的不良习惯。

其实,每一种文体,因其编码方式不同,解码策略也就不一样,不同的文体要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正如潘新和教授所说:“阅读与写作思维也可以说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教学中,教师若有敏锐的文体意识,根据具体的文体,定位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就会准确捕捉到藏在文中的亮点,让孩子走进一篇课文,学会一种文体的阅读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突出文体意识,根据文体特性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实现一课一得,让每个孩子真正透过不同文体掌握相应的阅读与写作方法。

一、巧抓事件,评品人物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一般围绕人物的几件主要事迹展开。教师若设计“人物传记阅读评价表”,引导学生用人物传记的重要写法“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理解作者对人物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来学习,就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分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解决传记篇幅长、内容多、不易掌握的问题。

比如《翻越远方的大山》这一课,作者善于选择和运用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精神。我引导学生用“关注时间、抓住事件”的方法,先快速默读第3到11自然段,用直线划出具体描写时间和地点的句子,并思考刘翔为什么仅记录了这几次碰面,再找到依据。

学生通过默读划线、朗读找依据、小组交流等方式,发现这些事件意义非凡、难以忘怀。这些“第一次”,串起了他的成长轨迹,所以才选择记录这些事件。而刘翔终于超越了阿兰·约翰逊的那次特别难忘,所以“2004年5月8日”说得这么具体。这样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抓住几个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理顺课文,清楚地了解刘翔“翻越大山”的历程,更让学生领悟到了阅读传记的基本方法,为今后人物传记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巧用微课,提取信息

科普童话的一大特点是科学知识隐藏在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里。学习这类童话,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童话的世界,更要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需要变表演的热闹为思考的沉静,变人物单击为立体呈现,变支离分解为整体感知。我们要用微课帮助学生掌握科普文“阅读全文-提取信息-有效概括-有序表达”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梳理寻求、提炼总结中,突破科普文科学知识学习的难点。

比如教学《跟踪台风的卫星》这一课时,为了更好地理解“跟踪”,需要建立台风与卫星一一对应的互动关系,这里涉及到的是提取信息的本领,借助微课的学习,学生了解提取信息的不同方法,更在实战演练中有了深刻的体会。具体设计如下:

过渡:那卫星是怎样跟踪台风的呢?

1.别着急,先想想课前看的一个微课,你学到了什么?

微课简介:以已学的课文《狼和小羊》《三袋麦子》《小露珠》为例,引导学生关注情节的发展、角色的参与、时间的顺序等多种提取信息的方法。学生从内容的整体感知、情感的品味赏析到课文主旨的理解体悟,逐层深入、举一反三。

2.师填表引路

我们也试着用列表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快速默读第1自然段,哪个词让我们感受到了台风的情绪?什么时候你会“大声嚷道”?边找边思考边概括,就能抓住关键词了。那卫星的表现呢?快速到第2自然段中找一找。

3.出示學程单

现在,也像老师这样,从第3-8自然段中提取台风“情绪”和卫星“表现”的关键词填入表格。并想一想:气象卫星是怎样跟踪台风的?比比谁找得又快又准。

4.小组交流

用列表的方式提取信息。

5.汇报展示

当台风怎样时,卫星会怎样?

现在谁来说说卫星是如何跟踪、监视台风的?(紧紧地跟踪、时刻地跟踪、不停地跟踪)

此刻,你想对卫星说些什么?

6.自我修改

现在,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表格再修改一下。

评价:☆☆☆☆☆

列表提取信息,不仅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了气象卫星的本领,还帮助我们解决了问题,真是简单又实用。

通过提取台风“情绪”和“卫星”表现的关键词填入表格,学生们清晰地把握了台风的情绪变化和卫星的本领,体会到卫星就是这样时刻、紧紧地跟踪、监视台风的。

三、巧扣诗风,赏读诗境

“文包诗”的内核是诗,最大特点是诗文合一,即通过背景资料的补充和故事情节的再现,帮助学生理解言简意赅的“诗”。所以,这类课文教学的主角是“诗”,应发现并紧扣诗歌的独特性,通过诗文对照、以文解诗、借文悟情,品味诗句背后深厚的意蕴,真正悟出诗歌深处的情与意,以体现“诗”与“文”的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最大的写作特色就是借景抒情,“诗”中的景在“文”的描写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融于黄鹤楼、孤帆、长江等景的描写中。教学中诗文对照理解了诗意,我让学生轻轻地诵读古诗,想象自己看到的画面,并简单地说一说。当学生发现诗中只写了烟花三月,写了送友人,还写了长江上的一叶扁舟和滔滔不绝的长江水。我开始追问:李白写这些内容究竟想表达什么呢?学生一眼就知道这是想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那这种情感藏在哪里了呢?让学生来品品藏在景中的情:柳絮翻飞、繁花争艳,这么美好的季节应该是相聚、欢愉之时,却偏偏成了离别之时,从这些景中你还读出什么?学生读出了美好的祝福,也读出了不舍,读诗融情于景,情感自然流露。当学生能扣住景读出点韵味和内涵后,我让他们继续思考:写杨柳、沙鸥、孤帆、长江又表达了怎样的情谊呢?对照课文将自己的体会写在诗句旁边。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

我们来看看各小组的汇报——

小组1:杨柳在微风中吹拂着枝条,好像在说:“孟夫子啊,慢些走!慢些走!”江上的沙鸥在孟浩然的船前盘旋,久久不愿离去。

小组2: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师:哪组来补充?你读柳,还读出了什么?

小组3:我们组来补充,中国文化里的确有用“柳”来寄予惜别之情的传统。如:《诗经·小雅》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刘禹锡《杨柳枝词》里的“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离别。”此刻李白多么希望好友不要离去,能够留下来。

师:让我们再次表达自己的不舍之情,岸边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小组3:长江边不是只有孤帆,这个“孤”字,让我们体会到“过尽千帆皆不见,唯见孟夫子一只船”,唯有孟夫子这只船才入他的眼,才入他的心哪!“你走了,我感到很孤独,但是一叶扁舟,老朋友也是孤零零的。”

师:是呀,友人乘坐的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千言万语都不说了,此刻都融入到深情的凝望和一江春水里。再次齐读凝练成一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你看,借景抒发惜别之情,多么巧妙!李白触景生情,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吟诵起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千金易得,知己难觅。让我们认真写下这首诗,留住珍贵的友情。注意行款整齐。

总之,语文教学要从学习课文内容转向学习表达形式,让文体意识回归我们的日常语文教学,通过表达方法策略的有效运用迁移,形成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文章结构、语境、手法的不同表达,才是教学真正发生的源头。只有让文体意识,成为语文教学的航标灯,才能真正关注不同文体的个性价值,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培养起孩子良好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孤帆沙鸥台风
台风过韩
李白“孤帆一片日边来”当代歧释之新解
李诗“孤帆一片日边来”歧解漫说
沙鸥数点向青天
台风来了
台风爱捣乱
三峡大坝
临江仙·远望
心随沙鸥飞何处?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