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
【摘要】 意象,是诗人心中呈现的物象,是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在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应打破旧有的课堂轨迹,从意象出发,了解其背后的真实指向,进而丰富对诗歌内涵的体悟,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融情于象、融情于景,构建诗歌所特有的意境,最终实现自己心理图式和作者感情表达的怡然遇合。这样,才能抵达古诗词教学的“秘境”,引领学生体悟探究学习与自主发现的乐趣。
【关键词】 意象 古诗词教学 想象 创编 续写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当中,作为课文收录了35首古诗词,再加上在单元练习中出现的,共计有59首古诗词。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古诗词,大多沿“知作者→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的轨迹程式化推进。由于缺乏深入古诗“肌理”的探究,学生往往难以产生探究、思考的热情。至于说使学生领悟诗词意境达成“共情”,更无异于“空中楼阁”,难以企及。
然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古诗词有其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古诗词教学自然有其特殊性。对古诗词教学,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文化价值的寻求到方式方法的运用,教师均要用心选择最为契合的。那么,不妨转化视角,从“意象”出发,在课堂中与学生一起探寻古诗词教学的“秘境”。
一、 了解意象,明晰表达
意象,是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大自然中的一切客观存在都可以成为诗人抒情达意所凭借的媒介。托物言志、寄情于景,事物、景色因为印染了诗人的主观感受而显得不同。知道了这些,对于学生能够更快地把握古诗词的内涵,是大有裨益的。
统计而言,课本中选取的古诗词中,集中存在着以下几种意象:
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曹操的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的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苏轼的酒……酒中有真意,酒中有深情。或惆怅,或怀念,或祝福,一一通过“酒”来抒发、化解。懂得了“酒”这一意象的文化味道,就懂得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的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张继的月;“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是白居易的月……月亮可谓是自然界最为浪漫的事物,古有“玉镜”“冰轮”等多种别称。“月”可以说是古诗词中出现较多的意象,它或圆满或清冷,与诗人当时的处境、情怀休戚相关。
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的菊;“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的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这是王冕的梅……各种花儿,虽区别于季节、品种,但流露出来的文化特质与情感气息却是殊途同归的。
一般来说,古诗词的意象均有基本的意蕴指向,比如:鸿雁代表书信,柳枝寓意送别,红豆表达思念,杜鹃表达哀怨……学生只要弄清了这些意象最基本的象征意义,对诗词的理解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二、 紧扣意象,丰富内涵
古诗词中,特别注重意象的营造。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紧扣意象,通过意象来搭设通往诗词理解的桥梁,“循象入境”,“入境生情”。清代大文豪李渔说:“诗在有字句处,诗之妙在无字句处。”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还要寻求“诗之妙”,要去发掘“意象空白”,不妨引领学生将其当作山水画来欣赏、品评,依照诗中已有的意象生发开去,来丰富对诗词内涵的再建构。
1. 想象,填补空白意象。
一篇诗词,有时有着独一的意象,有时是多重意象的叠加,但在描述时,往往笔墨有轻有重,以达到虚实交错的效果。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积淀以及生活基础展开想象,来填补被忽略或暗藏的意象,进一步丰富内心体验。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通读全诗,学生不难发现诗中的意象“茱萸”。那么,茱萸为何与重阳节紧密关联?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除了头插茱萸还会做些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展开联想。学生由此发现:“茱萸”成为重阳节的代指;同时,人们在重阳节还可以赏菊、饮菊花酒。“菊”这一意象被关联、突显出来。家家户户过节气氛的欢乐、热闹,与诗人“独在异乡”的孤单、清寂形成强烈对比,学生便能深切感受到诗中所流露的思念之情。这样一个想象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的过程。
2. 创编,完善故事情节。
古诗词意象是外在事物形象与诗人内在情意的交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创编,对诗词进行内化加工,使之更为完整、详实。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提到了“酒”这一意象,因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这个讯息,因为百姓们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作者才“喜欲狂”“放歌”“纵酒”,尽情地表达心中的喜悦。整首诗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让学生进行故事创编,通过文字来再现当时情境,将杜甫的语言、神态、动作刻画出来,更加清晰地展示了诗中事件的推进过程。通过写这一反刍的方式,实现读的迁移,进一步涵泳诗歌内容,学生对于诗眼“喜”的体会也就更加深刻了。
3. 丰实,塑造人物形象。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有些诗词虽然运用了众多意象,但是人物的形象还不够鲜明,需要读者进一步的探寻,予以丰实。
如《渔歌子》这首词通篇意象很多,“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学生借助这些意象组合的画面,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水乡风光图。此情此境,这位钓鱼的渔翁又是什么模样呢?能回归、融入在如此美景之中,必然是一个淡泊宁静、悠闲自得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再作顺势引导,出示诗人兄长的诗作《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的“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一句,令学生更加体会到哥哥急切召唤弟弟返家的情谊以及弟弟这种怡然于山水中的旷达、洒脱。此时,学生的感悟已不是诗词文本的意象堆积,也不是教师简单的传授,而是融合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审美,真正走入作者描绘的景色中,走入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中。诚如王崧舟老师所说:“诗的逻辑讲究的不是自然的逻辑,甚至不是生活的邏辑,而是情感的逻辑。”
三、 利用意象,营造意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象”与“意境”仅有一字之差,对于诗词意境的把握,可以通过意象来实现。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利用意象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感受诗词之趣与妙。
如教学《如梦令》这一词作时,可以让学生在通读、读顺的基础上,依据诗词的意象展开联想,请学生思考词人究竟为什么而“醉”?学生经过一番阅读思考,找出原因:因为喝酒而醉,因为景色而醉。那么,教师进一步引导:仅仅是这些原因吗?这一份快乐的背后还源于什么呢?再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知道李清照出身于一个优渥、自由、轻松的家庭,女孩子外出和友人畅饮谈天不受拘束,充满了天真烂漫之情。这一个个意象的叠加、一件件事情的罗列,自然就形成丰富的场域。学生融入其中以后,自然与词作者李清照心心相印,得其言,亦得其意。
朱光潜在《诗的意象与情趣》中这样描述:一切诗都必须经过感受阶段,在“自我”中渗透一番;一切诗也都必须经过回味阶段,跳出“自我”的圈套,得到一个可观照的意象。纯然主观的诗与纯然客观的诗于理都不能存在。意象,容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当我们在课堂中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引领学生去触摸、去感悟,自然能引导他们体悟古诗词的意境,享受其中的乐趣。相比较逐句的分析、冗长的讲解,古诗词这一特殊文体的教学可以把握意象,走入意境,有整体地加以建构,可谓“得一法而行千里”。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