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被学生问住后……

2017-05-30 10:48:04贾爱兰
阅读(教学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珍珠鸟诺贝尔教者

贾爱兰

【情景再现】 在一次市级课堂教学竞赛中,一位教者在教学了《搭石》一课后,问:“学了课文后,大家还有什么疑问?”一名学生举手:“搭石,究竟是名词还是动词?”教者一时语塞,接着“灵机一动”:“这个问题好,课后可以好好研究。”接着就转到自己的预设上去了……

【背景分析】 这种情景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三点。第一,过度重视预设。一直以来,很多教师都视预设为课堂教学的剧本,然而教学毕竟不是演戏,而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言语实践过程,动态生成不可避免。第二,缺乏教学机智。课堂是师生围绕文本展开的对话,一旦“出乎预料”地“旁枝斜出”,就需要教师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第三,知识积累薄弱。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积累是其开展教学的基础。一个思维缜密、情感丰富、广征博引、论证精辟的教师,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积极影响难以估量。

【课堂对策】 课堂生成具有不确定性,但若能因势利导,反而会成为教学的优秀素材。

一、 活用生成,回顾升华文本

就上个例子而言,教者应直面问题,反问学生:“你觉得呢?为什么?”学生若是疑惑,可以追问:“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它的词性?”学生感知“搭石”是名词后,教者带领学生重温、总结:“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一代代淳朴的乡亲在此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勤劳、谦让的活剧。”以课堂生成为抓手,回顾、总结、升华文本。

二、 借用生成,深化文本主题

教学是师生之间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在《珍珠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问道:“人与鸟是如此和谐共处、互相信赖,你想说些什么呢?”一学生举手:“我想对作者说,请放了珍珠鸟吧,它们希望在蓝天自由翱翔,不想被关在笼子里。”教者愣了一下,立刻反应了过来:“你的想法很好,能从‘尊重生命的高度來思考问题。大家一起来探讨吧!”讨论中,学生彼此之间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作者没有关住鸟,而是精心给它们一个舒适的家。”“鸟儿长大后,会飞向天空,但这里是永远的家。”……最后教师引导:“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珍珠鸟的爱和珍珠鸟对于作者的信任,这份和谐与安宁不就证明了那句话——”学生心领神会,齐读:“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三、 反用生成,形成阅读期待

布卢姆指出:“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在《诺贝尔》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如果你是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你会怎么做?”一学生说:“我会放弃。”教师一脸诧异……教师的设计是要引导学生走进诺贝尔的内心世界,引起积极的情感体验,但没有得到预设答案——“毫不气馁”,于是想方设法拉回到预设上来。试想,如果教师改变方式,追根问底:“你为什么要放弃?”“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诺贝尔的毫不气馁?”学生反而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挑战的欲望,在鲜明的对比中形成更多、更好的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东桥小学教育集团东板桥校区)

猜你喜欢
珍珠鸟诺贝尔教者
可爱的珍珠鸟
阿克苏诺贝尔
中国外汇(2020年17期)2020-11-21 08:24:12
2019年诺贝尔颁奖
大众科学(2019年11期)2019-03-23 09:37:57
说谎的珍珠鸟
《珍珠鸟》文本解读
百年诺贝尔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戏剧之家(2015年13期)2015-08-07 00:36:50
某生课寝
诺贝尔的防爆包装——纪念诺贝尔诞辰180 周年
塑料包装(2014年2期)2014-11-29 01:19:55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