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职业教育大众化发展框架

2017-05-13 13:05张弛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人力资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职业教育

张弛

摘 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面推进过程中,人力资本战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生产要素的提升问题。基于人力资本规模与水平的价值贡献视角,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产业转型升级亟需职业教育将传统产业的人力资本转化到新兴产业中去,并对高水平人力资本给予技术技能支持。据此提出面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职业教育大众化发展框架——针对在校学生、城市中的转岗职工和农村中的职业农民等受教育群体,大力改革与创新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与机制。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力资本;职业教育;大众化发展框架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4-0008-05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本文从人力资本视角审视供给侧改革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提出職业教育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改革取向,构建职业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框架。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人力资本战略要义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历经三十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国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鉴于我国人口红利的衰减、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调整等内外因素,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我国经济体的供给侧存在着十分突出的要素结构性问题,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和高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在劳动力要素方面,人口红利下降,人口结构老龄化,劳动力成本飙升;在土地及自然资源要素方面,土地制度落后,自然资源粗放、低效耗用;在制度供给与创新方面,政府职能改革欠佳,教育体制扭曲、僵化,科技创新驱动力弱。因此,我国经济亟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培育经济发展的创新动力源。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与核心要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经济体的供给侧与需求侧进行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为集约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为中高端、增长动力转型为创新驱动[1]。相对于需求侧管理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侧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关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在新形势、新常态下抓好经济治理工作的新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的重大调整。从整个经济体系供给侧的要素结构、供给者结构、产业结构着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向全要素生产率转型[2],提升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利用效率[3],构建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4]。据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全面展开,包括人口政策的完善、土地制度的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简政放权改革的深化和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重点是制度创新,主战场是要素市场改革,近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战略重点是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使产业间的要素配置更趋合理。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人力资本战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涵盖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每个层面,其中,人力资本提升战略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生产要素的提升问题。

其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人力资本的规模。调整人口政策,提升人力资本规模化效应。鉴于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数量减少、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趋势,我国人口生育政策发生转向,“全面放开二胎”、促进人口流动、适当吸引移民等,力求增加人力资本的基数规模。

其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人力资本的水平。鉴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是我国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之一,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内容应关注教育,通过教育来持续积累并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基于人力资本的价值

(一)人力资本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价值

人力资本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价值贡献体现于人口政策与创新驱动战略。人是需求与供给的基础。调整与完善人口政策,大力提升人力资源规模与质量、增加人力资本与技术技能积累,是夯实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的关键,是奠定我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从宏观和长期来看,人口和人力资本的增长对人类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从人口政策到创新驱动战略,人力资本的规模与质量夯实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需人力资本提升战略。

首先,人力资本规模提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价值体现于人口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提升劳动力要素,不断完善人口政策,增进人口基数与人力资本规模。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人口红利的结束阶段,转而步入后工业化稳态经济增长阶段,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应该战略性谋划长远发展的人口政策,以促进人力资源的规模提升。

其次,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价值体现于创新驱动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技术要素,实施创新驱动,提升人口素质,需要人力资本与智慧资本的提升。这就需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和人力资本水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驱动,实质为人才驱动,推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迈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需要高新科技的领军人才团队,更需要积累技术技能型的智慧资本。

(二)职业教育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价值

职业教育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价值体现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人力资本策略。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攻方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目前我国还处于产业结构链条的低端,亟需推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发展,化解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创造绿色生产力,从而促进产业间要素配置结构趋向合理。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为我国顺利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

一方面,产业转型过程中,淘汰落后产能、僵化企业,亟需职业教育将传统产业的人力资本转化到新兴产业中去。产业转型过程解决产能过剩的矛盾,首要问题是调节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平衡,遏制并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化企业,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因此,产业转型实则是产业转移的历程,期间必然需要将原有产业的人力资本调整到新型产业中去,人力资本的转移与转型并非易事,亟需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施加教育提升策略,才能够有效实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能够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有效支持人力资本类型的转化,合理回应产业转型对人力资本的价值诉求。

另一方面,产业升级过程中,新技术与新技能不断更新,亟需职业教育提升产业的人力资本水平。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即技术开发与技术转化所催生的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高新技术在产业升级中的含量迅速攀升,企业生产过程要求技术技能人才不僅限于简单的操作技能,还应具备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应对技术技能的更新。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中,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水平的高级化发展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亟需职业教育大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支撑[5]。

三、面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职业教育大众化发展框架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亟需人力资本的转型升级,这涉及到社会各产业中劳动者的转型与生存问题。鉴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人力资本规模与水平提出的新要求,职业教育应拓展受众范围,有效实现职业教育的大众化,面向在校学生、城市转岗职工和农村职业农民等群体,大力改革与创新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与机制。

(一)面向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力资本,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创新创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是职业转型升级与职业教育的关键。从人力资本转型与提升视角来看,职业教育的大众化策略之一是面向学生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提升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其实践路径包括目标设计机制、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机制和基于创业素养教育的文化培育机制。

1.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设计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要以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目标,为新兴产业的职业创新提供人力资本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激发民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6],创造新的人力资本价值,开创新的职业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的布局与创新经济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职业教育培育学生的新技术技能、创新意识与能力,让学生明确新兴产业领域与方向,找准创新的职业路径,针对经济发展的新趋向有目标、有把握地创新创业,实现职业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性循环与互促发展[7]。

2.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

面向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亟需将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等创新创业利益相关者纳入协同育人主体系统,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8]。其一,政府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应通过良好的制度与政策设计,对创新创业教育和活动进行引导和扶持,营造深厚的制度环境。其二,职业院校应变革人才培养观念,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其三,企业应增强创新创业意识,主动与职业院校开展科技服务,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并为职业院校提供创新基金、创业导师以及专业实践等合作性服务[9]。

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建立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的动态调整机制。创新源于新发现的技术知识,是社会新兴产业的关键性支持因素。创新的基础是技术知识;创新的过程是发现新技术、发明新成果,并将其应用于相关产业,进而完成技术的升级和原来产业的改造与转型。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依托相关专业学科的技术知识,并对接社会产业需求。在职业教育形态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专业与学科是由技术知识、生产技能实践与社会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的,即职业教育的专业和学科结构与社会产业需求之间具有相互递进的逻辑关系。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技术与技能,需要面向技术知识与生产技能实践的对应关系,对接产业结构调整的取向和动态要求,及时改造和重组现有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建制,重新设计职业院校的专业和课程结构。因此,面向供给侧改革的人力资本要求,职业院校应走专业融合之路,调整学科设置,打破专业之间的边界,使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紧紧围绕社会实践逻辑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情势,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建立学科融合与专业协调的动态机制[10]。

4.基于创业素养教育的文化培育机制

文化是教育之本,是创新的本源力量。创新创业教育应建立文化培育机制,培育学生的创业素养。文化育人是营造创新创业的思想文化环境,使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逐渐接触、认同并习得创业技能,并在一定的创业模拟大赛中逐渐锻炼自身的创业能力,逐渐养成创业素养。创业文化培育机制应鼓励学生勇于创造性思考,将创意、观念、设计落实并转化为作品、产品和实际成果,实现成功创新与创业。

(二)面向转岗职工的技术技能教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技术技能人员的职业变化,很多传统职业逐渐消亡,新兴的融合性职业不断衍生,职业人在不同产业和企业之间的流动成为必然。当前,转岗职工的技术技能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阵地的转岗职工技术技能教育体系。面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职业教育应面向传统产业的转岗职工开展技术技能教育,帮助转岗职工的新职业化成长,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成熟演进[11]。因此,促进职业流动的职业教育策略是建设面向转岗职工的技术技能教育体系,构建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等三个层面的实践行动路径。

1.政府应强化统筹监管作用,完善培训费用补贴机制

首先,政府部门应强化统筹监管力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充分发挥统筹作用,加大政府对转岗职工技术技能教育的扶持责任。其次,政府应尽快完善转岗职工技术技能教育的专项经费制度。加大对转岗职工技术技能教育的经费投入,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切实提高转岗职工的再就业效率并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2.企业应突出主体角色意识,优化技术技能教育方式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使众多企业陷入发展困境,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职工的转岗能力较为欠缺,尤其是装备、机械制造、汽车等产业。因此,企业开展转岗职工的技术技能教育意义重大,应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改进技术技能教育方式。企业应改革企业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按照转岗职工取得的职业技能资格和工作业绩给予薪酬,形成追求新技术、提高技能的良好学习氛围。

3.职业院校应与企业协同建立转岗职工技术技能教育的绩效改进机制

这一机制,包括师资、专业课程、激励机制、组织设计、工作流程五个子机制。第一,教师是转岗职工职业培训的实施主体,应具备企业培训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从事转岗职工技术技能教育与培训的师资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职业院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具备企业培训师的专业胜任能力。第二,专业课程是转岗职工技術技能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对接行业分类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由行业协会联合职业院校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实现培训内容的标准化,涵盖相关的职业资格,并定期进行更新,以实现行业的统一规范,有效提升转岗职工技术技能教育的绩效。第三,激励机制是转岗职工技术技能教育的动力基础,应建立师资激励机制。基于市场经济规律,将教师在转岗职工技术技能教育中的工作绩效给予充分体现,并与个人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定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转岗职工技术技能教育的积极性。第四,工作流程是转岗职工技术技能教育的关键,应按照人力资本投资规律,优化需求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等阶段的工作流程。第五,组织设计是转岗职工技术技能教育的保障,应设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促进的教育组织结构。职业院校应制定相关的培训政策,进行弹性教学管理,促进转岗职工技术技能教育与企业工作的平衡交替与常态化,推动职业院校正常教学与转岗职工职业培训的共赢发展[12]。

(三)面向职业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

构建面向新型职业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机制,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生产的供给侧生产要素中,土地、水等生产资源的约束条件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农业发展应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经济亟需加快转变生产方式,相对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人力资本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高素质的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本质力量。因此,职业农民的培养依赖于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教育机制。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的职业人,并以此为生活来源的、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职业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特征。其一,职业化是指新型职业农民具有现代职业人的基本属性。表现为新型职业农民具有稳定的职业身份和薪酬收入,是农业市场的主体,能够维持基本生存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并能够将农业技能传承子辈。其二,产业化是指新型职业农民将农业作为产业来经营。新型职业农民的产业化特征使他们不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秩序化身份,而是在经济学意义上具备理性人的身份,是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活动中重要的生产力和资本。其三,专业化是指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经营管理方法的专业能力。新型职业农民把农业生产活动作为谋生的职业,具有从事该职业所需的专业技术条件,而且对接农业市场,能够进行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

农村职业教育应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职责,建立长效机制,拓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对象的大众化来源,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环境,创新培养模式。

1.农村职业教育对象的大众化拓展

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务农农民的结构变化和农村人口的整体状况,农村职业教育对象应选择有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意愿、有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性、有相应科学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并逐渐拓展至大众化范围。当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对象主要是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专业大户、返乡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等。

2.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面向新型职业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农业管理型职业农民、技能型职业农民、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管理型职业农民是指涉农企业的经营者、农业合作社社长、家庭农场主等带头人,他们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经验和协调能力,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强。技能型职业农民是指种植、养殖经营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产业工人和田间管理专家等,他们长期从事务农实践,具有丰富经验,是农民专家。服务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服务业中的新型从业人员,他们为农业生产和经营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或提供规模化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服务,具体是指农村信息员、农民经纪人、农机手、植保员、贩销大户等[13]。

3.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优化

面向新型职业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亟需优化政策环境,政府应统筹设计职业农民的培养层次与结构,加大经费投入并对培训过程实施有效监管。首先,根据教育对象的多样性,政府应统筹设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层次、类型与结构,使新型职业农民能够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中发挥有效作用。其次,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多元投入体制。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支付力度,并完善多元投入体制,进一步扩展经费来源渠道。再次,政府应建立并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和师资的监管。

4.农村职业教育的校企协同模式创新

依据教育主导角色的不同,农村职业教育的校企协同模式可以划分为政校企联动的协同型模式和开放式的远距离模式等类型。其一,政校企联动的协同型模式。面向新型职业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需要政校企协同配合,需要涉农企业实质性参与职业院校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过程。在政校企联动的协同型模式中,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各司其职,形成互利互惠的共生格局。其二,开放式的远距离模式。开放式的远距离模式具有开放性、选择性、规模性及便捷性等优势。现代教育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选择,使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超越了学校组织的集中进行的培养模式,农村职业教育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在线教育与培训。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创造性,人力资本对供给侧改革和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供给。面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职业教育发展框架,从人力资本视角提出契合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教育大众化创新与改革策略,即职业教育应涵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转岗职工的技术技能教育和农村新型职业农民教育。

参 考 文 献

[1]殷军,皮建才,陈旭阳.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产业选择[J]. 财经科学,2016(3):58-68.

[2]贾康,苏京春. 论供给侧改革[J]. 管理世界,2016(3):1-24.

[3]车海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J]. 中国发展观察,2015(11):1.

[4]贾康,张斌. 供给侧改革:现实挑战、国际经验借鉴与路径选择[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4):5-9.

[5]杨振军,杜育红.“中等收入陷阱”跨越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发展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2015(10):8-12.

[6][8]秦虹,张武升.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基础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85,190-191.

[7]周勇,齐建国,隆云滔. 新常态下的创业创新及其路径分析[J]. 学术研究,2015(8):72-76,159-160.

[9]薛浩,陈万明,张兵,陈桂香,韩雅丽. 高校创业教育中的误区反思与对策选择[J]. 高等教育研究,2016(2):74-78.

[10]黄英杰. 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之思[J]. 高校教育管理,2016(1):74-79,85.

[11]刘奉越. 职业教育在职业流动中的功能及其实现[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05-108.

[12]吴峰. 职业院校开展企业培训的绩效分析与改进路径[J]. 教育研究,2016(1):70-76.

[13]马建富.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业教育责任及行动策略[J]. 教育发展研究,2015(Z1):73-79.

猜你喜欢
人力资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职业教育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