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不畅的症结与机制创新

2017-05-13 13:06郝天聪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症结运行机制

郝天聪

摘 要 如今,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从静态上看,随着一系列建设性文件的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从动态上看,由于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壁垒森严,学习者仍然无法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实现自由有效的教育转换。为了破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不畅的症结,必须探索创新其运行机制。具体而言,这一运行机制包括学分互认机制、课程衔接机制、证书互换机制、招生考试机制、弹性学习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机制;症结;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4-0013-05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先要构建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统一的、完整的、逐级的、通畅的,能够让学生“实习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1]。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然而,仅仅在顶层设计层面构建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远远不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运行环节的通畅程度。为此,必然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组成要素间灵活的教育转换,打通受教育者在各个体系之间升学、转学与返学的渠道。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视野下,教育转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职业教育不同层次之间的转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转换,以及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之间的转换。目前,教育转换不畅仍然是制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的症结所在。为了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转换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不畅的症结

(一)断头局面下的艰难衔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生发性的、完整性的體系,在这个体系之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处于等值地位,而非仅仅局限在专科层次。质言之,同普通教育一样,职业教育也应该具有本科与研究生层次,即高等职业教育理应由高等职业专科、应用技术本科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三个部分组成。然而,我国职业教育曾长期被定位为低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教育层次,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只能发展到专科层次。即便是在国家层面大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本科职业教育的合法性仍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由于层次上的缺失,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转换也就长期被局限在专科层次以下,而本科层次以上的教育转换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本科之间的教育转换,以及高等职业专科与应用技术本科之间的教育转换,都仅仅处于试点阶段,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推广。而且,虽然我国已经在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本科,试图以此为契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但是现实阻力仍然较大,尤其是在“双一流”大学建设推广开来之后,不少原本集中精力发展应用技术本科的院校又转变了办学方向。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教育转换,主要存在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专科之间,二者之间的教育转换在实践中的探索也最为广泛。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专科之间的教育转换,讨论最多的仍旧是二者之间的衔接问题。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专科之间的教育衔接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课程体系的衔接、组织管理的衔接、教学方式的衔接等。而且,由于有效衔接机制的缺乏,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专科之间的教育转换成本也得以增加,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的制度损耗。

(二)双轨体制下的尴尬融通

揆诸历史,不难发现,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之间的教育转换主要呈现为双轨体制下的尴尬融通局面。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就像两条平行的轨道,几乎没有任何交集。一般来说,学生在初中毕业后进入第一次教育分流,就此进入两个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在普通教育体系中,课程内容是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组织的,最终将学生导向学术体系;而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课程内容则往往是按照具体的工作任务组织的,最终将学生导向工作体系。由于两种教育体系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与沟通,导致学生选择了一种教育体系之后,即使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该体系,也很难再有机会进入另外一种教育体系。即便有机会完成教育转换,通常也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完全陌生的教育体系。

就教育转换的难易程度而言,从普通教育体系向职业教育体系的转换相对容易,而从职业教育体系向普通教育体系的转换则困难得多。举例而言,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如果发现自己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即使技能不是特别突出,也很容易转换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由于普通高考的命题方式是根据普通教育的考核标准来命题的,所以普通高中的学生即使不能考入普通本科院校,一般也可以通过相对较低的分数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即便是从普通教育体系到职业教育体系的转换如此容易,也鲜有学生会主动要求完成这一类型的教育转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即使中等职业学校中文化课学习拔尖的学生,也很难有机会转换到普通高中读书,因为大多数普通高中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缺乏基本的认可。由于普通高考命题方式的原因,本就不擅长文化课考试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也很难通过考试进入普通本科院校就读。

(三)单向输出下的挣扎回炉

对职业教育体系与人力资源市场之间的教育转换而言,单向输出下的挣扎回炉是其主要形态。所谓单向输出下的挣扎回炉,是指从职业教育体系到人力资源市场的教育转换相对较为容易,而要想再从人力资源市场返回到职业教育体系中接受职业继续教育却要困难得多。亦即从学校体系中的职前教育转换到工作体系中的职后教育较为通畅,反之则面临诸多困难。就双向转换的畅通程度而言,这有点类似于之前所讲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之间的教育转换,就是从一方到另一方的转换较为通畅,反之则不然。这种现象表明,转换双方对于参与并完成教育转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宗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其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始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而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能否顺利就业,也是衡量其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统计数据表明,绝大多数职业学校毕业生都能在毕业之后找到工作,从而顺利完成从职业教育体系向人力资源市场的转换。这种教育转换之所以如此容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就业准入制度。在某些行业,学生需要同时具备职业学校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获得某一职位。而也有不少行业,仅仅凭借职业学校学历证书,学生就能获得工作机会。与此相反,从人力资源市场到职业教育体系的教育转换则要复杂很多,要想从工作体系回到学校体系困难重重。在学校本位职业教育体系之下,我国职业学校的主要招生对象是适龄青少年。由于年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等方面的限制,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力资源市场中的劳动者,很难有机会再返回到职业教育体系接受职业继续教育,能够最终获得学历证书的也较为少见。当然,也有不少地方做了一些尝试性探索。比如,青岛技师学院从2009年起就开设了“大学生技师班”,主要招收专科以上毕业生,其初衷是招收应届毕业生,但后来招收的学生多是已经在人力资源市场工作过的往届毕业生。大学生“回炉”接受职业教育,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曾受到诸多质疑。但办学实践表明,从“大学生技师班”毕业的学生,一毕业就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这段“回炉”学习经历可以帮助其在人力资源市场找到更好的工作。

那么,职业教育体系与人力资源市场转换的症结究竟在何处。实际上,我国学校体系与工作体系的长期分离是其根源所在。表面上看,职业学校的就业率很高,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从学校体系到工作体系的转换。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认可度并不是特别高,职业学校对学生“从学校到工作”(STW)这一转换环節的重视程度显然不足,导致产教分离的现象十分严重,学生在职业学校学到的技术技能与企业的实际要求也相距甚远。另外,由于体制上的障碍,学校职业教育体系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开放程度还不是很高,主要停留在职业学校向人力资源市场的单向人才输出层面,缺乏更高层次的双向互通流动。

二、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的机制创新

为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有效的教育转换,必然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这一整体运行机制包含六个子机制,即学分互认机制、课程衔接机制、证书互换机制、招生考试机制、弹性学习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各个机制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将学校体系与工作体系联系起来,也将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继续教育体系联系起来,从而打通学习者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中升学、转学与返学的渠道。

(一)学分互认机制

为了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首先是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学分是激活学习者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转换的关键所在。原因在于,学分是评价学习者升学、转学或返学的重要媒介,只有当学习者的学分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基本“学力”①要求时,才具备升学、转学或返学的资本。这一机制建立的前提是学分制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学分制是用学分管理课程,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习者的学习量,由学习者自己选择课程、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自己安排学习计划,以学习者取得规定的最低分数作为修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2]。为此,必须逐渐推动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转变。从教育转换的全局出发,可以尝试在我国建立学分银行。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或是借鉴银行的运行机制,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教学管理制度或模式[3]。学分银行所认可的不仅包括在正规教育体系中获得的学分,还包括在非正规或非正式教育中积累的先前学习成果。学分银行的运行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学分积累、学分互认、学分兑换。关键环节仍是学分互认,如果不能实现有效的学分互认,学分积累就失去了意义,学分兑换也将无法完成。为了促进学分互认机制的有效运行,还需要成立涉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组成部分的学分互认联盟,并成立专门的学分互认管理委员会,学习者依据学分互认标准、协议和流程,方能实现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有效转换。

(二)课程衔接机制

各级各类教育之间有效的教育转换,离不开课程衔接机制的建立。原因在于,通过课程衔接可以有效避免教育转换的“硬着陆”,从而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自然转换,甚至是“无缝转换”。正如前文所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长期处于事实上的分离状态。从横向上看,这种分离状态表现为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的分离,以及职业教育体系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分离。从纵向上看,这种分离状态表现为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不同教育层次之间的分离。分离状态直接造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运行不畅,使得学习者无法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完成自由转换。实际上,各个体系之间的分离状态,并不是概念或者框架意义上的,而是课程意义上的。只有实现了课程层面的衔接,才是真正实现了衔接,因而课程衔接体系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实质内容[4]。要解决上述问题,必然要建立有效的课程衔接机制。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课程衔接主要体现为中职与高等职业专科、应用技术本科课程的衔接。这种课程衔接不仅要求实现院校层面的纵向衔接,更重要的是,亟待通过建立国家层面的专业教学标准实现体系层面的衔接。为此,必须对不同层次的专业设置进行统一规划,还要改革传统的三段式课程,开发更能体现能力本位要求的项目课程,根据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能力序列展开课程衔接。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之间的课程衔接,由于存在知识体系与技能体系的本质差异,可以采取课程嵌入的方式进行,即在普通教育体系之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类选修课程,在职业教育体系之中适当加强普通文化课程的学习。也就是所谓的“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职业教育体系与人力资源市场之间的课程衔接,主要体现为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通,而且,还要深入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

(三)证书互换机制

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要求,完善学历学位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学历学位证书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有机衔接,探索各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衔接的制度[5]。实际上,这一建设规划要求必须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之中建立起有效的证书互换机制。学习者在普通教育领域是以获取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为主要目标,在职业教育领域则以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为主要目标,在继续教育领域是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主要目标[6]。因此,各种证书之间的相互认可和转换,可以有效打破职业教育体系、普通教育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之间的藩篱[7]。为了促进学习者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教育转换,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证书互换机制。这种证书互换机制强调对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一体化认证,使得这一机制不仅适用于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转换,而且适用于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继续教育体系之间的转换。为此,必须建立起畅通便捷的证书认证渠道,完善证书互换的一系列流程。就现阶段而言,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统一完整的国家资格框架,所以目前比较现实的做法是,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互换机制[8]。等待时机成熟时,再逐步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各种证书之间的互换机制。

(四)招生考试机制

我国招生考试机制的不完善,大大制约了学习者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教育转换。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能够通过招生考试完成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转换的学生比例很小;在职业教育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之间,现有的招生考试机制不利于学生完成从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的转换;在职业教育体系与继续教育体系之间,学生一旦步入人力资源市场,很难再通过招生考试机制回到职业教育体系之中接受职业继续教育。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招生考试机制。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基础学力不足的问题,可以为其提供文化素质补习的机会,经过补习教育达到学力要求之后,这部分学生就可以完成向更高层次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教育转换。有效招生考试机制的建立,离不开高考制度的改革,必须探索建立更有利于考察职业教育体系学生技能素质的独立高考制度,实行“知识+技能”的考核方式。招生考试机制改革的核心终究还在于自主权和选择权的落实。为响应这一要求,必须探索更为多元的招生考试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单独招生、自主招生和技能人才免试等招生考试办法,尤其要扩大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本科院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还要逐步扩大中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拥有实践经验的一线劳动者的比例。另外,要适当降低入学的基本门槛,为学习者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试行注册入学制度。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必须严格贯彻“宽进严出”的教育原则。总而言之,为了帮助学习者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完成自由转换,必须建立更加多元开放的招生考试机制。

(五)弹性学习机制

建立起灵活的弹性学习机制,不仅是促进现代教育体系有效运行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对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刻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强调,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学习的需要都可以享受到满意的教育服务。然而,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长期采用的是学年制,严格意义上讲,完全学分制并未在我国得到广泛采用。在学年制之下,学习者往往被长期限制在固定的地点与时间进行学习,这就给学习者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教育转换带来很大障碍。而且,这种僵化的学年制也给校企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麻烦。由于职业教育体系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仍是职业院校,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学生到企业见习与实习的时间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使得学生无法在学校体系与工作体系之间完成自由的教育转换。而且,对于人力资源市场中的学习者来说,由于在学习的同时还要继续工作,过于严格的学制可能会使其对职业院校望而却步,也就无法完成从工作体系向学校体系转换。另外,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视野下,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的合作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学年制,探索弹性学习机制,开发更加多元的学制,只有这样,人才的联合培养才能成为可能,学生在同一个教育阶段也就能完成多次教育转换。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学校教育领域,我国实行严格的学籍制度,这给管理带来相当大的便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习者的自由学习。从维持教育的稳定性出发,在学校教育领域,不宜广泛实行多套学籍制度,但可以在小范围之内允许弹性学籍的存在,这样更有利于打通社会人员回到学校教育体系接受职业继续教育的渠道。

(六)资源共享机制

在教育转换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转换机构一般存在教育类型或层次的差异,所以在所拥有的资源禀赋或是资源优势方面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育领域,这种资源的具体形态表现在师资队伍、实训场地、网络平台、图书馆等诸多方面。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促进学习者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教育转换,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资源共享机制。具体而言,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不同层次职业院校之间在资源禀赋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资源禀赋要高于中职学校,尤其表现在师资队伍、实训场地等方面。为了帮助学生打好从中等职业教育转换到高等职业专科的基础,高职院校可以派遣优秀教师去合作的中职学校作指导,也可以开放部分先进的实训场地供中职学校学生使用。对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而言,由于二者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有所不同,所以资源优势存在较大差异。比如,目前得到广泛关注的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学籍互转、学分互认”试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有赖于资源共享的程度。在试点过程中,二者之间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是必不可少的。原因在于,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有利于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普通高中可以派遣优秀教师去中职学校指导学生,也可以提供图书馆等场所供中职学生使用;中职学校也可以派遣专业课教师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开展提供帮助,同时向普通高中学生开放实习实训中心,为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课程等提供便利。另外,职业院校也可以与人力资源市场中的企业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双方可以开展师资、培训、教学场所、实习场所等多个方面的资源共享,从而为学校学生和一线劳动者在学校体系与工作体系之间自由转换提供便利。

参 考 文 献

[1]周俊. 构建体系、激发活力、提高质量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解读[J]. 江苏教育研究,2014(7):5-11.

[2]彭飞龙. 终身学习体系学分银行的原理与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86.

[3]庄西真. 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教育转换[J]. 职教论坛,2013(34):16-20.

[4]徐国庆. 课程衔接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石[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87-191.

[5]教育部等六部门. 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Z]. 教发[2014]6号,2014-06-16.

[6]张成涛. 职业教育与教育体系融合的策略研究——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视角[J]. 职教论坛,2015(10):37-42.

[7]李玉靜. 构建学习者无障碍流动的制度框架[J]. 职业技术教育,2015(4):1.

[8]谷峪,李玉静. 国际资格框架体系比较研究——基于对英国、欧盟、澳大利亚的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13(25):84-89.

猜你喜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症结运行机制
在线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运行与保障
一颗残缺的西瓜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角色重塑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的研究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症结与对策研究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中高职计算机类现代职教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试析实体店面临困境及转型的出路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