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利用校园资源 提升初中学生数学素养

2017-03-28 13:54孙泽民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思维习惯数学素养

孙泽民

【摘 要】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期。发掘校园资源,并联系初中学生在校园中的生活情境,既能提升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从而提升其数学素养。

【关键词】校园资源;思维习惯;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102-03

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总结出的思维过程、思想、方法,不仅体现了学习者的数学素养,而且还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习者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一、数学学科教学与初中学生学习的现状

1. 对数学实践没有足够重视

笔者在乡镇中学从事教学工作,常常聽到学生在抱怨:“数学怎么这么难,生活中用到的数学内容很有限,学这些东西能有什么用?”初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认知能力与知识水平均没有达到成熟阶段,看待问题比较片面,理解能力的局限性使学生很容易混淆相关定理的内容,在做题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导致学生一提到数学学习便头疼不已。

2. 授课模式存在局限性

新课标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活动经验。在现阶段,班级授课制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由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教师资源的有限和学生的基础差异,无法保证人人得到同样的教育效果,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后还没有建立知识之间、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自己的认知体系,对于其中蕴含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更是无从谈起。

3. 反馈标准存在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过程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然后通过做题来反馈学习效果。在现行考评体系下,反馈的标准主要是测试卷子的分数,分数的高低代表了实际掌握的水平,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后对所学知识仅仅停留在解题阶段,在面对一些实际问题时往往茫然无措,不知道用学到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平时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思维习惯的培养。

二、发掘利用校园资源的可行性

校园内有大量可利用的资源,将它们编排成饶有趣味的习题,或者提供问题情境,学生自己思考并解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数学。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在生活中学习。从初中学生的生活入手,无疑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一条有效途径。

例如,在测量某物体的高度时,有很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是直接用尺子测量。而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物体不便于直接测量。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结合数学学习经验来解决问题。因此,在校园内挖掘数学资源,创设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是可行的。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恰当的引导,既要给学生指明方向,又要不妨碍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既能给学生带来新的知识、新的收获,又能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广阔空间,经常组织学生在校园探寻一些与数学学习有关的资源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可以使学生建立数学学习与校园资源的有效联系,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此外,校园生活每天都在呈现大量的值得利用的数学信息,这些也是很好的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资源。例如学校食堂拥挤的状况一直不能改变,主要原因不是学生的排队意识差,通过探寻就会发现学校食堂的窗口数量有限与学生人流量大是主要原因,那么关于学校食堂人流量预测和服务窗口设置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就是一次非常好的数学探究性学习,通过建模分析可以得到窗口数量的最优解。虽然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不能解决,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数据的收集、整理、计算、反馈等基础性的工作过程中,让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数学与校园生活、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实用性与精确性,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实践中,学校常采取分时段放学的措施,既缓解了食堂拥挤的状况,又防止了学生在上、下楼梯时发生拥挤、踩踏等意外事故,有效保障了学生在校园内的安全。

三、发掘利用校园资源的途径

1. 生为主体,发掘资源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为了有效开展数学探究性学习,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活动中改变自己的原有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立活动资源与数学探究性学习资源的衔接。因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亲自发掘校园资源,策划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2. 师为主导,整合资源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挖掘到的资源不知道怎么处理,停留在脑海中的仅仅是这些事物的直观印象,不知道怎么将这些事物与数学知识进行结合,或者结合之后得不到理想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既不拔高,又不就低;既保证学生能把数学知识与活动内容进行充分的结合运用,又保证学生的能力和思维过程得到一定的训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渗透。

例如,郁郁葱葱的校园为我们创造了优美的学习环境,有时候我们可能需要测量一棵树的高度。

假设C,D在同一条直线上,A,B,C在同一条直线上,OD⊥CD,AC⊥CD,如果测得站在D处,看树顶的仰角为α,看树基的俯角为β,D与树基的距离为CD,可以得到树的高度AC=CD(tanα+tanβ)。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校园宣传标语有时候需要张贴在教学楼上,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积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可能需要测量楼层之间的距离,以确定宣传布的长度。

假设D,E在同一条直线上,OD⊥DE,如果测得站在D处,看楼顶的仰角为α,看标语最低点的俯角为β,D与教学楼的距离为DE,可以得到宣传布需要的长度AC=DE(tanα+tanβ)。

迎着朝霞,踏着晨露,在湖畔晨读,沐浴在晨晖之中,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现在需要在湖面上架起一根网线,以满足学生上网的需求。如何测量湖面的宽度?

假设A,B,D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OD⊥BD,如果测得站在D处俯视A点的角度为β,俯视B点的角度为α,人的身高为OD,可以得到湖面的宽度AB=OD(cotα-cotβ)。

有关测量树、建筑物的高度、湖面宽度的问题,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变换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在校园内存在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整合成不同类型的题目,因为篇幅有限,不再讨论。

3. 参与活动,体验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新课程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搭建一个使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可以相互融合的平台,把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和所学数学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活动中的一些体验,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的快乐,甚至通过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重要性,从而产生兴趣的迁移,在潜意识里主动地走近数学,积极、有效地参与数学活动。

4. 归类存档,积累资源

校园里有很多可供利用的资源,需要师生在平时细心发掘和策划,更重要的是,要将活动内容根据数学知识点归类、整合,建立数学活动资源库,今后可以随时提取,作为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有效资源,循环使用。总之,校园资源的发掘是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积累。

四、发掘利用校园资源对提升初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影响

1. 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

与传统课堂相比,数学探究性学习不依赖于教师,不依赖于教材,把学生带入校园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在生活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各样的数学活动,用数学思维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将这种思维习惯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逐步提升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2. 改变教师讲授数学的习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不再只是在黑板上奋笔疾书,而是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了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3. 改变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在校园内发掘各种数学学习资源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看似一个不起眼的设施,如果成为数学活动中的素材,学生对待它的态度自然会产生变化。捕捉校园生活情境,挖掘数学学习资源,整合数学知识素材,精心创设数学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既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又能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且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思维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长期处在这一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自然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4. 顺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段教学目标的实现

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在发掘校园资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并且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鍛炼自己的各种能力。这种学习方式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了第三学段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对发掘利用校园资源与数学学科教学结合的展望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一切数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组织展开。校园为数学教学和教研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而生动的实验基地,我们要依托校园有限的资源去发掘整合出与数学学习有关的内容,使数学探究性学习建立在与学生实际贴近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拓展数学学习的空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掘、整合、利用校园资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师生具备足够的热情与耐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胡晓风,金成林,张行可,吴琴南合著.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85-88.

[2] 胡运权主编.运筹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03-305.

[3]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75-79.

(编辑:杨 迪)

猜你喜欢
思维习惯数学素养
中考英语复习策略浅探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提升途径分析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立足思维习惯训练,强化运算能力培养
物理复习课中有效编写和使用习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