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预习

2017-03-28 20:21林俐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课堂对话有效预习先学后教

林俐

【摘 要】预习不能停留在预先熟悉上,预习是学习者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自己探究的心力应用,是一个自己能力检测的过程;预习也是学习者在课堂上能否与他人进行平等对话的前提。预习的有效程度决定着课堂的交流深度,这需要教师好好地进行探索。

【关键词】有效预习;先学后教;课堂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010-02

从来没有听过哪节公开课的课堂上会有指导学生预习的操练,也从来没有看过哪一篇教案里有怎么指导学生预习的内容,即使是平时的随堂听课,也极少会有指导预习这一环节。预习基本上是学生回家或者课外的事,课堂上只有检查预习环节而没有指导预习的过程。预习就这么不重要,可以不用在课堂上出现吗?或者,我们也可以倒过来问,预习真的就那么重要,一定要成为课堂里的一个环节吗?

预习非常重要,教学过程不可没有这一环节,缺少这一环节,所谓的有效课堂、有效教学、有效评价都大打折扣,没有有效的预习就不会有高效的教学,因为教学是师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通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来衡量,课堂里有效的教与学,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前提。预习——预先学习,学生预习就相当于教师备课,一个没有备课的教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是低效的,同样,一个没有预习或预习低效的学生,他的学习效果也一定是低效的,就算教师备课再充分,学生没有预习或者预习低效,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不可能高效,这种课堂不能称为有效课堂。

从理论的角度看:

预习——先学后教理论的根本

预习是先学后教理论之根。先学后教与先教后学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先教后学,是以传导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教师事先备好要教的内容,要掌握的方法,然后通过好的策略,传递给学生,或讲、或练、或问、或演……都是从教师事先预备出发,以教师的意识为核心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过程可以视学生为抽象对象,即学生都是相似的,所以,在北京是这么教,到了南京依然可以一字不改,课堂极其相似。先学后教是以学习者为出发点与归宿,教学不是要完成哪些内容的灌输,而是从学习者的现状出发,在了解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再确定要教什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要事先明确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什么?教师要明白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还没学的内容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知道,以此来决定自己什么该讲,什么可以不用讲,什么知识是要练习的,什么知识是要讨论的……哪些学生可以加大阅读量,哪些学生需要教师多花时间去辅助。预习恰恰是学生暴露自己已知信息和困惑的方式,如果学生没有预习,或预习低效,教师就很难从学生的先学中判断出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学就会陷入盲目性,也会失去具体个性,不知学生间的差异在哪里,教学又回到先教后学的轨道上,不管学生之间的差异,一切从教师的教出发,统一要求,可以不用教的也教,真正该用操作法的却用讲解法,而到真正该教的却又没多少时间,于是一带而过,即使是这样,教师依然不能知其所以然,课后反思也没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此这般,教师课备得再好,课堂教学效果都是要大打折扣的。

预习——课堂真正对話的前提

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教师备课就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预习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此基础上才形成课堂上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试想:只有教师备课没有学生预习,那么对话的前提就断了一个环节,课堂上又怎么能三者对话呢?但目前许多教师没有指导学生预习或者学生只是简单、低效地预习,课堂上师生对话的过程,实质上并不是课标里所说的教学对话,而是一种简单的问答对话。真正的教学中的对话应当是具有平等性的,是我有主张、我有观点、感受和感悟、我有表达交流的欲望,在表达中的相互沟通、碰撞,从中获得更明晰、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试想,一个没有预习或预习不到位的学生,对文本没有任何的感受,没有想说的见解,教学中又怎么能够实现对话呢?即使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那种即兴的思考结果,而不是其原有水平的确定性认识,那又怎么对话得起来呢?所以,韩雪屏老师说,在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阅读对话在前,教学对话在后: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扩展。没有成功的阅读对话,就缺失了组织有效阅读教学对话的钥匙。就算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对话了,可是,学生的回答都是趋向于教师的暗示,心里依然在期待教师的肯定答案,那么这样的对话就会因为教师的绝对权威使对话没有平等,也就失去了真正的对话意义了。因此,对话型教学理论提出“教”“学”一体,其含义是“教”与“学”的统一,它指教师并不是以“教”的姿态对立于学生的“学”,而是融贯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受教育者,也都是教育者。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对话。所以,预习——学生先学,在先学中产生了顿悟、感想,有了表达的欲望,才有对话的前提,有了这一基础,才能在与教师、同学的对话中获得新的顿悟,获得新的成长。可见预习在教学教程中的地位之重。

从实践过程看:

预习——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实践场

语文课标在“前言”中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预习正是最好的语文实践,因为预习的课文总是前后相联系的,在同一主题下的课文可以形成一个训练的小系列,前一课的学习就是后一课的铺垫,既可以把本单元的语文知识与方法加以运用达到内化,又可以调用原有的积蓄去实践,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能力,同时还可以发现新的困惑,期待课堂里碰撞,通过语文实践解决疑难,真正达到一番努力一番长进;预习的过程是学生静悄悄地应用语文的过程,与复习相比更有刺激,也更有挑战,这个静悄悄的过程,学生不但可以接受作者的生活感悟,掌握文章表达的技能,还可以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融进去,产生共鸣,并领略语言的魅力。倘若教师忽略了这一训练场,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无法转化为能力,新学的知识无法得到强化而巩固,这样学习就被动了,缺少了一个预先检测自己能力和阅读水平的机会,在课堂上无法与教师、同学交流学习结果,更不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已读懂,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听或与他人讨论或需要发出质疑,学习无法与教同步,与他人的学同步,学习效果肯定是低效的。所以,学生要检验自己是否学会学习,预习就是最佳的检验训练,自己的预习结果与同学和老师一比较,就知道了差距,努力的方向也明了。因此,高效的预习是学生会学习的本领。

有效预习——有效教学之始

谈论有效教学离不开“先学后教”理论,也离不开“对话型”教学理论,如此看来,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思考预习的有效性,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有效预习之上。而有效预习不是教师布置要预习什么课,学生就能达到的,预习是先学,是学生用原有知识去同化新内容的过程,是学生实践语文本领的过程,因此,要如叶老所说的,给一些法子,给一点帮助,学生才能长进。有效预习必定要教师给些法子,进行必要的指导,放任学生自己预习,只能是停留在通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的简单化阅读上。从当前的预习状况看,能够查阅资料,写点评价语的学生是非常稀少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熟悉一下课文,写写生字新词就完了,这样的预习在程度上要达到有效教学,那真是痴人说梦。因而要想预习有效,教师必定要考虑预习方法,要把预习培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才行。为此,教师应思考:二三年级学生的预习与五六年级学生的预习有何梯度;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预习的目标与方法是否可以一致;预习的内容到底有哪些,预习到什么程度才算有效;预习的结果怎么检测与评价;提高预习效果都有哪些策略;预习实践的初期必定要纳入课堂,是放在课始还是课末(下一节课的预习指导);预习怎么才能成为学生的先学习惯等。这一系列问题就是我们研究有效教学的重要问题。

参考资料:

[1] 陶继新,孙又金.情智教学十日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2] 黄瑞夷.预习——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方向[J].语文教学通讯,2015,(7).

(组稿:黄瑞夷 编辑:胡 璐)

猜你喜欢
课堂对话有效预习先学后教
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堂对话策略及实施探讨
数学课堂对话,给学生的自然生长助力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浅析如何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浅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寻求英语课堂对话真实性有效性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策略应用初探
正视“先学后教”教育理论的弊端
研究初中英语课堂对话教学的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