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友军
(江苏省如皋市外国语学校,江苏南通 226500)
近年来,各学校都十分重视校本集体教研工作,集体备课无疑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集体备课的不断推进,我们感到这种集体文化需要更好地解决“方式方法”及“人性”的双重挑战——如何使得“集体协作”不是“公平地分任务”而是真正“共同、高质地解决问题”?如何使得“集体备课”不是“必须的形式”而是“成长的平台”?如何公平解决集体协作中的勤懒、佼庸及优劣?
不少人在研究此类问题的对策时,常常习惯于将目光落在那些“不协作”的教师身上。其实,一个群体中产生的问题,更多地是与群体的“场”有关系。“‘小活动’撬动教研组建设,‘好氛围’塑造好团队”是我校粗浅的探索。我们认为,文化在“活动”中产生,在“氛围”中葳蕤,进而在“习惯”中传承。
我们认为,两个要素决定着备课组的提升与发展:一是“课堂生态”,二是“团队生态”。“课堂生态”映照着备课组的活动设计能力、教学思想与品位;“团队生态”体现了备课组的协作程度、文化品位及教师的幸福感。
学生评教。每班设“教情反馈员”,每周在班级收集对学科教师的教学反馈表交教导处,主要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对接差距。教导处再及时反馈给备课组到教师个人,“放喇叭”说教师的优点,“小纸条”向教师提建议,让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交互访学。一是备课组内教师在年级借班“推磨”上课,让教师从学生活动习惯的养成、活动思想的培养等角度“找不同”,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二是组织小组长定期在班级之间交换“一日访学”,互学他班小组建设、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优点,再在班级“讲感受”,从而提高本班的小组合作学习水平。
组内生活会。每学期组织两次组内生活会,主要是三“晒”——晒成绩、晒功劳和晒作风。晒成绩是指在组内公开各人成绩,晒功劳是列举各人为组内所做贡献,晒作风是指评议每次集体活动各成员的表现。组内生活会每月一次,目的是以表扬做“鞭笞”,形成氛围,去除怕上教研课、不愿协作、集体生活不发言、不写论文等“不作为”现象。
核心备课组。在教研组(备课组)内成立“核心备课组”,由3人左右组成(一名蹲点的行政、备课组组长、骨干教师1—2名)。核心备课组有专门的活动时间,任务是把关各类备课资料,制订或调整教学计划。核心备课组的建立提升了集体备课的质量和效率。
组内共同体。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备课组教师分成几个“共同体”,由核心组备课组成员担任“共同体”组长,力争做到优势互补。同时,辅之以捆绑考核,将个人成绩与“共同体”得分相加平均,促使形成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
我校教研组每周一次大研讨,大研讨3课时(音体美微2课时,七八年级政史地生2课时),由教研组组长组织,蹲点教研组的领导参加并指导。教导处安排专人进行人员到位情况的检查。
我校的集体备课活动分为“教的模式”和“研的模式”,分单双周交替进行,活动的侧重点不同,流程有差异。我们要求做到四次备课:即主备人提前一周完成一次备课;核心备课组把关完成二次修改;集体备课时间讨论补充,反思完善并形成三次备课的熟稿;个人在教学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修改,完成第四次备课。学校每年将四次备课的过程性资料作为备课组考核的重要依据。
围绕“一课一法”的要求,教研组每周一节教研课,全组成员轮流上课。听课采取签到制,评课采用抽签制。我校目前推行“教‘学’”式理念,即课堂以学生的“学”为核心,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上课及评课均围绕此进行探讨。要求教师做到“有目的地听课”,教研组内听课,要分析别人的优,反思自己的“劣”,寻找别人的“高效”,查找自己的“低效”。我们从三个维度思考这些教师个人行为,作为取与舍的判断。“是什么?”——行为现象表征层面;“为什么?”——原因分析或理论依据寻找层面;“对吗?”——行为价值判断层面。评课倡导“讲真话,不恭维,提建议”,以推动“实话”风气的形成。
即“一人一法”讲座。我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成功的一些做法或经验,把所有人的经验汇成学校“教学百法”,能给他人以学习或借鉴作用。微讲座即要求教师把自己的经验无私地“公之于众”,以使组内成员更好更快地学习和成长。学期初,依次安排教师做讲座,每人至少一次。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自己遇到的教学困惑,或正在研究的课题,也可以是已经发表的论文做讲座。其目的是督促教师不断积累教学心得,进行教学中的问题研究,用自己的思想说话,用自己的事例做讲座的素材。
围绕一个具体的教学问题,教师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以组内现场为课堂,以其他教师为学生,模拟课堂活动,现场体验,现场讨论修正,完善方案设计,让教学设计更精妙,更可操作。我们还经常开展“切片研究”活动。——类似“微格教学研究”,如医生进行切片病理分析一样,从微观角度进行专题活动学习。如对各种导课、提问、调控、强化、变化、演示实验、多媒体运用、结课、板书、评课等技能的概念、作用、类型、设计技巧、可操作性、特点、实施步骤及评价方案的进行专题学习研究。情境创设,切片活动安排程序:理论引领,视频观赏—讨论评议—自我案例共享。
一是视导。分学科组织视导组,在期中、期末对相关备课组开展“视导”工作。视导内容包括听课、检查作业设计与批改、召开学生座谈会等。视导为期一周,视导中对教师个人进行情况反馈,视导后对全组进行总结。
二是开放。根据备课组情况及学生评教情况,对相关备课组开展“开放日”活动,反促备课组的改进建设,展示备课组的精彩。
三是比赛。学校设立了活动设计比赛、解题能力比赛、作文比赛等具有学科特点的基本功比赛,定期进行课堂教学比武、论文评比等校本赛事,以比赛促进步。
四是奖励。学校对教研组、备课组年终考核后,对成绩突出的教研组、备课组进行奖励,奖励包括:奖评优——年终考核的优秀比例向优秀组倾斜;奖平台——各种市级以上的赛课、评比以及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向优秀组倾斜;奖绩效——学校在绩效考核中设立专项奖,对优秀组进行集体奖励。
“小活动”“小机制”有效地改变着团队生态。组内成员的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人的一举一动,言行直接反映着其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就构成了一个神奇的群体“场”,教师们就在这“场”中不断成长。
[1] 石晶.集体行动的促进与抑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