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对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实践作用

2018-01-08 09:26
名师在线 2017年12期
关键词:分层教学活动班级

张 振

(南京市伯乐中学,江苏南京 210038)

引 言

我们都有一种认知,学生一旦进入九年级,对于数学学习的差异性就愈加明显,教学难度不断加大,尤其到了中考前复习时班级学生的差距将更加明显,有些优秀的学生成绩快速下降。这些问题仿佛魔咒般困扰着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怎么化解“魔咒”?首先,必须正视学生间的学习能力差异,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的真谛在于教人要“因其材”,才能使人“尽其材”。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我国著名学者研究员华国栋在其编著的《差异教学论》一书就有细致的阐述,有效地利用分层教学可以在班级教学中兼顾所有学生,阻止分化,缩小班级差异。

一、有效、合理地分层

数学难,做一名数学教师更难。要做好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通常要比其他学科老师付出更多。在”教学五认真”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备学生”,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学情,充分掌握学生的现状,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目标更加明确。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有独立的思维形式和自我学习习惯,因而我们在分层教学活动中,不能简简单单地根据学生某次或者几次的考试成绩去进行分层教学。我们都知道考试成绩常常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显然仅仅根据成绩分层是不合理的。那么我们还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笔者所带的班级是学校的C层次班级,班级均分在53分左右。通过家访了解到近70%的学生在家没有一个相对安静和稳定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家的学习基本在餐桌上完成。60%左右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高甚至忽视,家长工作忙,对孩子缺乏必要的管理,孩子的教育主要靠学校,学生学习习惯较差,作业按时完成难度较大。班级人数只有26人,故而将学生大致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一般,相对比较自觉,能依照教师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这个层次的学生能完成基础学习任务;第二层次是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这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给予多关注,多提问,课后加强辅导和督促。通过有效的分层,我们才能为下一步的分层教学工作做好铺垫。分层是为了教学效果更高效,因为需要得到所有学生的认可,充分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

二、充分备课,细化备课环节

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就是教学目标合理,这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一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实施,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复习目标。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储存量、解题能力等各个方面不同,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备课过程中细化备课环节,尽量做到面面俱到,不留知识死角,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讲解时把学生作为初学者对待,不高估学生学习能力,做到有的放矢,根据难易程度设置问题。这不仅能让大部分学生掌握解题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还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时,第一层次学生已经掌握,即便不复习,也只有小细节存在问题;第二层次的部分学生还不知所以,好像初次学习一般。于是,笔者从一元一次方程入手,讲明解题环节和要点,从零起步,第一层次的学生学会比较学习,第二层的学生熟悉解题方法和步骤。遇到较难问题,鼓励或直接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讨论,相互帮助。这样的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减少不同层次学生的情感隔阂,也较好地实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

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不同的需求,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跳一跳就能够到”,对不同层次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如在讲解平面上两点间距离时:

(1)点(0,8)与(0,-6)的距离。

(2)点(8,0)与(-6,0)的距离。

(3)点(0,8)与(-6,0)的距离。

(4)点(0,a)与(b,0)的距离。

(5)找出在直线y=2x-1上,且与点P(3,4)的距离为5的点。

让第二层次会做(1)(2)(3),第一层次会做(4)(5)。

三、分层复习,拾级而上,让学习评价多元化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更应尊重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以教师讲授教学为主,合作学习为辅,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讨论学习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班级中,总会存在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尽最大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尊重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歧视,不偏薄,使每一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都能提高。

例如,在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这一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分别出了三道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比较容易的题目是:如图1所示,在△ABC中,∠B=∠C,那么,三角形的边AB与AC的关系数量如何?

中等难度的题目是:如图2所示,在Rt△ABC中,∠C=90°时,BC=AC, 那么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较难的题目是:如图3所示,△ABC的一个外角是∠BCD=60°,且∠A=30°,那么我们又得到什么结论?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起合作解决这几个类型的题目,不会的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密切关注各个小组的讨论交流情况,适时给予学生指导。最后,教师分别推荐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结果发现,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还完成了中等难度和高难度题目的解答,进一步加深了知识点的理解。

图1

图2

图3

问题有效设置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较好的激励作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人文精神上、思想方法上、数学认知上收获提高,同时在思维情感上获得满足。

结 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教育的目标是使广大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增长知识技能,获得自我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新课程改革所大力倡导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这种方法也存在诸多弊端,由于面对学生个体的不同,也不存在统一的方法,根据学习情况综合考虑多重因素,定能在使用分层教学法中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1] 张文镇.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效果的策略探析[J].中学生数理化,2013(05):27.

[2] 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分层教学活动班级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班级“四小怪”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班级英雄
有趣的分层现象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