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西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探究
张中西
教师恰当提供组内生生交流讨论有价值问题的时间,是有效提升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质量的坚实基础,对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整体效益的发展也有所裨益。对合作学习组内成员交流讨论时间,主要从“诠释、遵循原则、适当、注意问题”四个方面进行系统探究。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探究
合作学习组内成员交流讨论时间适当,必须以个体充分独立自主学习思考有价值问题为基础与前提;教师控制组内成员交流讨论时间的优劣,将直接决定着小组合作学习效益提升的幅度。
教师在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内学生个体充分独立自主学习思考有价值问题的基础上,务必留给组内成员基本充足交流讨论有价值问题发表见解与观点的时间。这里所说组内成员基本充足交流讨论的时间,通常就是指以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内中等稍微偏下所有成员个体的认知水平为基准。
(一)适当性原则
对师生所提有价值问题,组内成员交流讨论发表见解与观点的时间要适当,既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故此教师就必须提供给组内成员适当交流讨论的时间,避免组内交流讨论“蜻蜓点水,流于表面”。组内成员个体交流讨论的时间太短,往往会使学生对有价值问题的理解肤浅、不深入,多数学生得不到有效锻炼,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得不到满足,使得组内成员交流讨论形式化,故造成部分成员无积极参与的时间,也使组内成员没有办法充分发表独立见解,这就难以获得成效,达不到理想的深度,起不到组内交流讨论的效用,极大妨碍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迅速发展,也不利于组内交流讨论活动的开展,更谈不上达到预期组内成员交流讨论的效果了。[1]
组内成员个体交流讨论的时间太长,既会使他们交流讨论出现偏差而离开有价值问题这个主题、没有紧迫感,又会使他们厌倦闲着无事做,拖拖拉拉浪费课堂时间,使得合作交流讨论流于形式,还会使某些组内成员在交流讨论过程中“滔滔不绝”,这样就达不到提升组内成员交流讨论有效性的目的。这种组内“走马观花”式的交流讨论,既可能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效率低下,出现“偃旗息鼓,终止交流讨论”的现象,又容易挫损学生可贵的组内交流讨论激情,使学生养成学习“不恳切、责任心差”的不良习惯,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继而难以达到组内合作交流讨论目标。[2]
(二)充足性原则
教师留给组内成员充足的“交流讨论”时间,有助于他们各自充分发表见解与观点,并相互评价,也有助于真正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切不可刚打开组内成员的思路,就立即草草收场,使得组内成员的交流讨论以没有结果而结束。
对师生所提有价值问题,如果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的时间不足,那么就会导致组内交流讨论形式化,出现交流讨论匆匆走过场的现象,也就影响了组内成员交流讨论的效益,妨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与信息的流动。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有价值的问题,组内每个成员既需要有充足时间,深度掌握材料与事实,又需要有充足时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辩论,这就为优质高效小组合作学习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灵活性原则
教师要灵活确定每个合作小组交流讨论有价值问题发表见解与观点的统一时间,既可据所提问题的数量与难易程度,以及组内成员交流讨论的实际状况,充分周密地考虑组内成员交流讨论时间,灵活地确定什么时候结束组内成员交流讨论,又可准确把握如何分解所提问题的梯度,并对组内成员交流讨论时间进行有效适时的调控,还可利用更民主化的策略,通过组内成员举手表决方式,确定组内交流讨论结束的时间。教师要依据组内成员的实际学习状况,灵巧地掌握控制好交流讨论的有效时间,不能只凭主观作判断,教条死板地进行时间分配。
这里主要从组内成员交流讨论时间“适当案例”与“适当功能”两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适当案例
某教师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时,精选了有交流讨论价值的题目:“棱长都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12个,能摆成几个大长方体?哪一个摆法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备学具,通过作图与计算等策略充分独立自主学习思考,再要求组内成员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同时教师积极灵活适时地参与到组内交流讨论活动之中。
生1:我摆成了4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若继续摆下去只有不同方向,但事实上都是相同的长方体。
生2:我通过认真细致地作图,也只能作出最多4个相异长方体。
生3:我认为通过计算把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体积都是12立方厘米的长方体,只需把12改写成三个正整数的乘积即可,也就是:“12=2×3×2,12=3×4×1,12=2×6× 1,12=1×12×1”这4个表示方式。
此时,教师可提出有价值问题:“怎样才能使写出的算式不相同且不丢失?”继而启导学生予以解决。
生4:依长宽高从大到小排列。
12=12 ×1 ×1 ,12=6×2×1,12=4×3×1,12=3×2×2。
这时,教师进一步提出有价值问题:“依据上述4个摆长方体方法,对它们的表面积进行大小比较,你能归纳出什么规律?”学生认真细致计算并交流讨论后发现,当长方体的长宽高越相近的时候,相应的表面积越小。[3]
(二)适当功能
教师留给组内每位成员交流讨论有价值问题,发表见解与观点的时间适当,具有以下功能。
其一,既能给组内每位成员提供开展热烈而有秩序交流讨论、发表见解与表达自我思维活动的机会,弥补每个合作小组在组内交流讨论时只有个别成员发表见解的缺陷,又能有效地训练组内每位成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组内每位成员对有价值问题与相关知识胸有成竹地进行思悟并产生表达欲望,还能缩小诸合作小组在时间上的差距,促使组内每位成员充分利用交流讨论时间,避免出现“浪费时间与效率低下”的现象。
其二,既有助于增强合作小组的时间观念,促使组内每位成员都有时间提出新颖观点或发表独特见解,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最终归纳出组内交流讨论结论或答案,又有助于提供给每个合作小组更多组际合作交流学习的机会,促使他们充分利用有效时间修改完善本合作小组内成员交流讨论有价值问题出现的错误与不足,还有助于使组际有效交流讨论的时间宽松,继而有助于巩固组内每位成员合作交流讨论的终结性成果。
其三,既可提升组内相异层次成员“集思广益、相互补充与启发、更正辩论时空,充分发挥自身智慧”的有效性,又可有效促使组内每位成员都乐于与同伴交流自身想法与见解,使得智慧火花相互碰撞,智能优势互补。这样,就有助于保证组内成员顺利进行交流讨论,并有效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益。
其四,既有助于组内成员相互有效倾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与共同分享,又有助于使组内每个成员都承担起合作学习责任,促进组内成员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还有助于使组内每位成员充分表达自身见解与观点,研讨产生方案并进行探究与验证,同时有助于避免因出错而耽误时间,有利于个体自身总结经验教训与生生相互交流讨论。
教师在留给每个合作小组成员充足交流讨论时间的过程中,既要耐心细致地等待组内成员的交流讨论,避免流于形式,又要防止组内成员因交流讨论不充分而导致出现急忙结束进入下一步的现象,还要积极倡导鼓励组内成员畅所欲言,努力给组内成员创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并适时“相机导拨,相机指点”,认真平等稳妥地参与到组内成员交流讨论中去。在组内成员交流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给合作小组提供充足的归结时间,这既有利于每个合作小组的报告员汇报展示本合作小组的学习成果,又有利于教师归结提升组内交流讨论成果,继而有利于发展组内合作交流效益。对组内成员交流讨论的时间,教师也要归纳出其一般规律性,并认真细致地进行把握,绝不能为赶进度把交流讨论时间挤掉。
教师留给组内成员充足交流讨论的总时间,一般来说都不能超过一节课40分钟,对每一环节的具体时间教师可作出硬性规定,比如不能少于3分钟。在此时间范围内,教师即便努力给每一合作小组内成员提供充分发表见解与观点的机会,也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合作小组成员。教师要依据有价值问题的量与难易度并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在组内成员交流讨论之前,充分精细地大致估算组内默读与静思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并适时予以宣布,切忌走过场。教师提供给组内成员交流讨论的时间要足够,对其每个环节具体需多少时间,要胸有成竹,也要灵活恰当地给学生提出时间要求,并提醒学生务必切实利用好时间。要求组内成员交流讨论时间充足,并不是要对其强制确定,而是要据实际状况灵活具有弹性地决定所需时间,需要特别注意“组内成员交流讨论效率的意义与作用”。[4]
教师对那些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宣布已解决了问题的合作小组,要检查他们是否真正按照要求解决了问题;如果是通过组内交流讨论真正解决了问题,教师要允许其组内成员相互探讨其他与所解决问题相关的可探讨问题,但不要再布置额外的有价值问题进行探讨。否则,就会使学生感到无论本合作小组时间用得多么短、效率多么高,问题总是解决不完。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合作小组慢慢放低合作学习速度,以防止教师再让解决其他问题。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合作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提前解决了某问题,教师可让这几组先相互交流他们的合作学习成果,以及本小组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教师要让在规定时间内提前解决问题的小组,帮助那些有困难而没有圆满解决问题的小组,这样就能为有困难的合作小组提供成功的经验和有用的信息。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时进行预设,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设法度量“油桶盖、1角硬币、罐头盖”等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再要求学生分别计算出相应周长与直径之比值,并合作探究相应圆周长与直径之等量关系,最后启导学生推出圆的周长公式。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后,教师可能害怕比预设时间花得多,预设的教案不能顺利完成,故再而三地催促每个组内成员,这就导致组员的条理次序渐渐显得忙乱,使问题仓促获解,最后使得探究的结论与实际相差较大,这实际上偏离了教学预设目标。因此,这节具有新颖设计理念的课例,由于留给组内成员交流讨论的时间不充足而遗憾地结束。故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不要浪费组内交流讨论的分秒时间,既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实际需用的时间无论怎样多都不要吝惜,要保证组内成员有充足交流讨论的时间进行探索研究。像这节“圆的周长”课,教师预设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精确度量、利用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探究出圆的周长公式,而实际上没有留给组内成员充足适量交流讨论的时间,使得组内成员没有办法进行不慌不忙的试验、探究,这样就导致在组内生生合作交流讨论时“虎头蛇尾”的现象。[5]
总之,在合作学习组内成员交流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依据组内交流讨论问题时间的基本标准,灵巧适当地掌控好组内成员交流讨论问题的时间,既要防止组内成员交流讨论的“急忙往复,草率结束”,也要防止用强制方式不让学生出现偏差而离开确定的轨道,也不让学生另寻路径,阻碍限制学生自主提升的空间。此外,还要对组内成员合作交流讨论中学生瞬间呈现的创新性见解予以维持保护,务使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真正成为组内成员知识的“内化”过程,继而最大限度地激励组内生生合作交流讨论的兴趣,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张中西.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独立自主学习探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3):57-60.
[2]张中西.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环节的时间调控[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1):28.
[3]朱景华.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现象及解决对策[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3):10-14.
[4]李金飞.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等待与点拨艺术[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05-A):51-52.
[5]王寅先.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2(2):146-147.
责任编辑:金锡萍
张中西,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四中学,中学高级,主要从事小组合作学习与充分独立自主学习研究(山东东营257000)。
G632.42
A
1671-2277-(2015)02-0072-03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学生发展的自主教育深化研究与实践探索”(2011JZ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