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许军华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有效载体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学校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用生态学的理论视角来审视教育学的发展现象和发展规律。大学生孵化园就是我国高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良好产物,为大学生创业群体提供无偿的场地支持、资金支持、人力支持等。如何构建孵化园创新体系和整合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依托教育生态学视野,根据西南民族大学实例探索出了一条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有效互动的路径。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创业教育;高校孵化园建设;创客;育人功能
一、剖析教育生态学内涵,探索构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路径
高校创业教育思维与传统就业教育思维不同,前者是从生产力创造者角度出发,而后者是作为被接受者、求职者,这注定了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无法复制传统教育培养体系。而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下,高校的创业教育亟待跟进发展。教育生态学在我国的研究进行了二十多年,但至今也无法形成一个明确的定论,最早研究的台湾学者方炳林认为生态环境与教育的研究就是“教育生态的研究”,即“从生态环境中选择与教育有密切关系的因素,以了解其与教育的作用与关系”。作者范国睿则指出,“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规律,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而这种健康发展也就是可持续发展,因而就要求“确立正确的人、教育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全新认识,确立正确的教育生态意识全方位地促进教育生态系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运用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于探究创业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教育生态学强调生态环境的研究。对创业教育来说,包括高校的内环境及政府、企业、社会等外环境,创业教育正是需要内外环境的配合才能顺利发展。
2、教育生态学看中系统内部各因素的联系,以此相互促进达到可持续发展。创业教育的内在因素有很多,例如实践平台、理论平台、高校学生、创业教育师资等,合理搭建内在因素的联系,以此在内部形成良性循环。团组织如何利用现有园区平台,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跨界合作的创新服务体系值得思考。
二、探析创业教育育人功能,因地制宜形成创业教育新模式
国办发出的《关于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有效载体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学校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育人功能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育人。2002年开启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以来,一大批青年教师涌入创业教育工作中,用系统的课堂教学传授创业教育知识。课堂教学作为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可操作性较强,学生通过老师的讲授直接接受创业相关知识,形成对创业的基本了解。
2、思想育人。创业文化是一所大学在实施创业教育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崇尚创业精神、鼓励创业行为、宽容创业挫折等关于大学生创业行动的文化。创业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弘扬创业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目标激励、力量凝聚、情操陶冶、心理调节、行为规范、氛围支持等具有重要作用。
3、实践育人。创业教育离不开创业实践,以创业孵化园为主要实践平台,充分发挥第三课堂作用,为大学生创业提高无偿场地,大学生足不出校门即可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三、整合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探索开拓民族高校群团工作新局面
1、推进高校孵化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是集企业孵化、研发创新、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服务平台,有利于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孵化器是指在可控的工作环境当中进行相关的训练,而这种环境的设计是围绕新生企业的培育而进行的。大学生孵化园就是我国高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良好产物,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1)有效培养创新型人才。创业孵化园为大学生发挥自身创造力提供广泛可能,使大学生创客们在实际探索中领略创新精神,积累相关实践经验,调动创业积极性。
(2)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创业孵化园为高校创新人才提供科研场所,促进校内高科技成果转化,更能增加校企之间的合作,技术创新以此带动产业经济增长。
(3)提高企业孵化成功率。创业孵化园集中各方面资源以应对企业在发展起步阶段的诸多问题,除了办公场地、办公用品等硬件支持,还有政策解读、工商税务注册登记指导、企业人才招聘等知识技能解决,大幅度降低大学生创业成本,减少创业盲目性和风险性。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具有作用与反作用。顺势而为推动大众创业,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首先,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为孵化园输入发展原动力,充分发挥孵化园价值,提高孵化园孵化成果质量。其次,孵化园的优秀成果带动高校创新创业氛围,反作用于创业教育发展。
2、探索构建民族高校创新创业育人的生态环境
(1)推动现有创业孵化基地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新型孵化器
西南民族大学着力创新研发基于“互联网+民族文化”的扶持产品,实现全链条的创新服务体系。同时,试点打造大学生创客空间,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和紧密的社区氛围,聚集空间成员组织各种社交活动,形成一个有温情的线下大学生社区。营造开源文化,重视知识分享,加强创意交流,注重协同创造,在推进“创客圈子”建设的同时,也为创新创业大学生提供互帮互助的社交平台。
(2)提升创业青年组织化程度,激发青年创客活力
突出创业孵化园交流功能,更好地服务好、凝聚好创新创业青年,实现“靶向服务”。吸引大学生创业者加入到联盟中来,为大学生创客提供从创意到作品的完整孵化体系,从技术到成果的转化服务体系,从债权到股权的金融支持体系,从智力到人力的跨界支持体系。加强分享交流,注重思想碰撞,整合创新资源,降低试错成本。
(3)广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汇聚各方优质资源
积极与具有完备、成熟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发展经验的校外企业机构对接,汇集成都高校、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各级各类优质资源。促进精英团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进一步锻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和造就创新创业人才。按照“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器+创业加速器”的业态,建设配套功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区。同时,依托创新创业俱乐部开展相关活动。
3、整合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路径探析
(1)完善创新创业管理体制
成立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作为常设机构,专门团队负责运行管理,由校领导担任中心主任,由教务处、学生处、招就处、校团委相关领导组成议事机构,从学校层面构建起专门统一的管理服务机构。充分发挥教学单位的主体作用,形成工作合力,建立高效的协同工作机制。扶持和培训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推广成功的经验,负责创新创业类相关学生组织和社团的管理工作。同时,在各学院成立创新创业分中心,由学院领导担任中心主任,由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代表、指导老师代表、团委学生会等组成办事机构,做好基层创新创业工作。
(2)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应当从约束大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向促进大学生思维和能力解放的方向发展:其次要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灵活交融的综合知识学习转变;再次要从学生被动的接受向主动参与课程设置和讨论的方向转变。此外,充分挖掘校内优秀教师资源,通过各种方式激励、鼓励不同专业的教师参与到创业教育中来,增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性,带给师资队伍不同的思维方式及商业角度,提高师资队伍的创造性。
(3)完善创业实践平台
构建“两赛一堂一基地”创业生态模式,助力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创业。“两赛”以赛代练,树立创新创业典型。以创新创业赛事为契机,产生的创新创业新成果不仅在校内的创新创业赛事“维舟杯”创新创业大赛和职场真人挑战赛中脱颖而出,更在全国创新创业赛事上真枪实战,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一堂”搭建教育平台,宣扬创新创业理念和文化。“梦云”创业大讲堂整合高校、社会及政府资源,多维度地为少数民族学子服务。包括创业技能教育、创业理念和文化宣扬、创业新政策解读等等,以讲堂形式提高创业知识和经验指导。“一基地”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致力服务于本校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孵化培育,坚持市场化运作,通过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空间、配套设施和创业扶持,提供政策、法律咨询、维权服务,降低就业创业风险,提高就业创业成功率,解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场地、资金、管理等难题。
(4)推进特色突出的创新创业实践
结合学校“一体两翼”战略,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发展为合作切入点,利用武侯校区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创新实践研发基地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我校学科、专业优势和与少数民族地区一脉相承的文化积淀优势,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民族文化创意合作园区和“互联网+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创新创业街区,培养一大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客创新人才,为地方政府经济文化产业向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智库支持。
总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有效互动,是促进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开展的新思维角度,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有助于构建高校创业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有效互通。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考验。在进行体制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学生创业意识、素质、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未来发展核心的素质,这样才能让学校创业教育有更多的可能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互动研究》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SZYQN51
【参考文献】
[1] 李家华, 等.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12.
[2] 范国睿. 教育生态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21-267.
[3] 芮鸿岩, 等. 大学创业文化的培育路径探析[J]. 当代青年研究, 2010,(9):66.
[4] 王晓红. 高校创新创业文化育人功能探究[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报, 2012,(11):39.
[5] 周晓进. 高校创业孵化园与创业精神教育研究探索[J]. 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2011(2):58-59.
【作者简介】
杜娟(1985—),女,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西南民族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高等教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
许军华(1980—),男,湖南衡阳人,博士学历,单位:西南交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