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会艳
"【摘 要】为了适应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需求加大的新形势,需要结合创业岗位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为此,进行了适合于暖通专业的“创业岗位”及其需求调查,进而为建立服务于创新创业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升创业课程改革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 研究背景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基于“创业岗位”需求调查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1],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业教育。本文为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为培养具有生存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复合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把握市场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适合于暖通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岗位”需求调查是非常必要的,也为实施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提供了实践依据。
2 确定暖通专业创业岗位
根据高职暖通专业岗位群基本框架,采用网络新闻采集法进行“创业岗位”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时段是2015年5月至6月,以“暖通专业”、“创业”为关键词共收集到12200条信息,对互联网近3年来的网页进行浏览,汇总形成适用于大学生创业的具体岗位情况,将其整理如表1。
这里面A代表的是设备营销与服务岗位群,B代表的是设备安装施工岗位群,C代表的是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岗位群。统计结果为A类共包括10个具体岗位,B类共包括10个具体岗位,C类仅有1个创业岗位。然后根据社会关注程度和网上评论暖通人才的创业经验,总结这些创业人走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大学专业学习——毕业实习打工——参加暖通工程商务活动——注册公司开展某担项业务。
从互联网得来的数据数量过大、典型不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挑选出更适合于我们高职高专的学生层次的创业岗位,以利于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改革方案。采用专家打分方法筛选出最具典型意义的创业岗位,最终制定出促进学生创业的课程改革方案。通过选择合适的企业实践专家,组建本专业的校企合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专业指导会议和专家访谈会,针对网络新闻采集法确定的创业岗位分类进行重要性比选,通过专家打分提取本专业的典型创业岗位。所以,得出了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创业岗位主要有两大类即为设备营销与售后服务和设备安装与施工。
3 建立面向创业岗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载体与依据。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列入教学计划,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实现融合,提高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及获得的技能关联度,进行专业性创业活动,从而提高创业教育水平。
3.1 调整学科体系课程,模块化创业性专业课程
虽然按照原有课程体系,每门课程对相关知识都有所教授,但并没有按照具体项目和创业的要求来组织,从而学生不容易将有关知识和实际项目相结合。因此,需要打破原来学科体系的课程设置,将与典型创业岗位紧密相联的课程分解并进行模块化。筛选、甄别出与适于创业岗位紧密相关的专业核心技能模块,对该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外延,使教学能够满足创业的完整知识需求,并弱化与创业无关的知识教授,从而使教学计划围绕创业项目来制定。典型的创业岗位是基于市场需求的直接和具体体现,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将原来的知识体系内容进行重组。例如,将原来的《供热工程》这门专业核心课程分成了四个模块:室内散热器采暖、室内地热采暖、室外热网工程、换热站与锅炉房。
以地热采暖为例,按照创业岗位导向来安排教学内容,除供热工程基本知识的教授外,还需补充概预算、施工技术、电工学、测量学等其他课程的内容,需要探索不同课程教师按照课程模块进行交叉任课的模式,并探讨相应的配套课程管理制度。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方向选择4个模块中的2-3个模块来学习,这样,即保证了不超出学时数,又能强化所选模块的学习效果。
3.2 调整与分配典型创业岗位对应的专业课程的学时与学分
学校应设置与典型创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并设定相应创业学时和学分。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相关创业岗位课程学习,并参加与之相关的科研、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取得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或实践经历,经学校认定后确认的学分。笔者所在学院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取得6学分及以上方能毕业。我院积极开展一些小型专业竞赛,例如,空调设备组装比赛、地热加热管的盘管连接比赛、CAD绘图比赛等等。比赛的成绩可作为相应课程的加分项,在国家级知识竞赛或院级以上的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相关成果的,经学院认定可以抵冲部分选修课学分。通过这些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参与愿望。通过这类的实践技能大赛活动,即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激发了其他同学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也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的更广阔的舞台,为将来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3.3 围绕创业岗位,开展参与式教学
在学校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顶岗实习等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围绕创业岗位,调整参与式教学的内容和主要环节,使之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时代要求相适应。保证教学内容紧扣创业岗位,形成较为完整知识体系,掌握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例如,我院各专业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来学习课程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让学生得到许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通过真实的工作,更能体会专业知识的价值更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兴趣爱好,不仅促进了对企业职场环境的熟悉,也能更好的把握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3.4 模拟创业活动是创业教学的延伸
通过小企业申请计划书,创业方案竞赛,参与小企业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的活动,对创业课程进行模拟演练。我院校内实训场可提供设备、材料供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使用,如管道加工机具、风管加工设备、热熔机具等,实训中心二层的建筑设备生产与工程技术服务实训场,基本可以实现“工地建在学校,工程师走上讲台,学生走出教室”的创业教育教学目标。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在毕业前一年里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融入企业真实的市场竞争,经历失败、成功的实践尝试,培养学生敢于创业的勇气和胆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5〕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
[2]应金萍,应晓红,等.高职学生工作对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3(13):78-81.
[责任编辑:王楠]
【摘 要】美学是人类艺术的重要标志成就之一。英语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维度,赏析篇章的艺术美、修辞的形式美、精神的崇高美,从而实现从知识型课堂向多元化人文型课堂的转变。
【关键词】美学;英语教学;艺术化;审美维度;功能
对于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来说,任何课文都可以作为审美文本且具有审美意义。美感的形成区别于功利意识、道德意识、科学意识,其根本就在于:它是在个人的超功利、非实用的直觉形式中,表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功利的、实用的内容;它以情感为纽带,将感性的与理性的、个人的与社会的多种成分统一在完整的心理过程之中。[1]读者通过理解文本,能够捕捉美感认识,获得审美认知,使其心灵得以升华,转化为自身的情感、气质、态度、价值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掘篇章的审美维度是实现文本赏析的重要手段,洞明文章审美意义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所指。
1 篇章的艺术美
文本的艺术性包括描写形象逼真、观点是非分明、语言精炼灵动、故事情节精致隽永、论述深入浅出透射哲理。把教材中“形象化、情节化、情感化的艺术1因素进行适量、有机、按序、定度”[2]地处理,是教学中探索文本艺术性的具体要求。
例证一:《大学英语》第二册第1单元,以“Ways of Learning”①为题展开中西方教育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对比,就“手把手教”还是“创造第一”的问题例证了中西方教育传统的差异性,并作出总结:One way of summarizing the American position is to state that we value originality and independence more than the Chinese do. The contrast between our two cultures can also be seen in terms of the fears we both harbor.[3]-8不难看出,作者对中美文化的褒贬分析归结到一词fears,那么教育工作者持何态度呢?技能,仰或创造力,如何取舍?
文本进一步剖析fears,折射中西方教育对待“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态度不一,同时辩证地说明“中国重技能轻创造,美国重创造轻技能”的现象不是孰是孰非的问题,而是探求“创造性”和“实用技能”如何获得平衡(balance)。文章对比形象、论述深刻,结构富有强烈比照的艺术性。姑且不论其叙事是否可靠,但“中国式学习风格”(Chinese-style learning)和“美国‘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现象”(the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phenomenon[3])是否耐人寻味呢?看来,文章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分析透彻、说理通畅,更体现在对问题的人文批判,即艺术的人文性。
除艺术人文性外,篇章的艺术美还在于审美意象的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康德在著名的《美的分析》中论辨艺术意象的思维规律时,认为“审美意象是理念观点的感性形象”。[4]感性形象是个别的、生动的、具体的,而理念观点是普遍的、典型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例证一中的理念冲突就是个别,寻求平衡就是一般,个别具有特殊性、一般具有普适性。艺术美,是理念和感性的统一,是语言和思想的交集,是个别和普遍的共存,是分歧和消解的融合。
2 修辞的形式美
美的内容是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形式,美的内容也就失去了从感情上打动人、感染人的力量。[1]英语语言的文本感性形式主要体现在修辞上。依照美学原理,形式美的尺度包括节律、比例、均衡、对称等活动规律,体现生命体的自由和谐的活动特质。教材的形式美体现在文本的用词和修辞风格上,赏析其生动性、准确性和感染性是汲取美学认识的宝贵经验。
曲折的情节娓娓道来,布局舒缓而带有悬念,意外的惊喜作为结局,多种修辞手法交替使用,美感油然而生。这样的文例在教材中俯拾皆是。如例证二:《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4单元,“A Test of True Love”讲述的是战争时期一位美国军官和一位支援前线的女作家的第一次约会的经历。标题《真爱的考验》本身引人入胜,test(测试)如何进行呢?作者并未说道论经,而在首段就描绘了约翰·布朗福德凝望着时间,因为六分钟后将与相恋13个月而未曾谋面的梅内尔女士相见,气氛紧张而令人兴奋,男主喜悦而焦灼。情景设置富有戏剧性。
悬念留到全文的最后一幕,主人公得到真相并有了美丽的邂逅。爱情何尝不是一次选择,是偶然还是必然?整个故事充满蒙太奇效果,镜头的拼接和叠加错落有致,围绕主题有序展开。其形式美在各种修辞和语言的共营中得以完美体现。
3 精神的崇高美
依据美学原理,美是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四大范畴的完整体系,构成美的认识大厦和思维体系。崇高是痛感向快感的转化,其本质特征是善战胜恶、真理战胜谬误、美战胜丑。黑格尔揭示,崇高是绝对理念大于感性形式,是无限理念的显现,形象被表现的内容消灭掉,内容的表现同时也是对表现的否定。也就是说,崇高作为审美范畴,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矛盾、运动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对立、冲突和抗争的形态。同时,它是人类与客体对象斗争所表现出来的艰苦性、坚韧性、顽强性的本质力量的呈现。[4]在教材中,崇高的精神美在诸多课文中能得以提炼,依此为教学样本。
如例证三:《21世纪大学英语》第一册第3单元,“Stevie Wonder: Sunshine in the Shadow”(《斯蒂夫·旺达:阴影中的阳光》)是一篇微缩版的个人真实传记,Stevie Wonder(1950-)是黑人音乐家,先天失明,生命中厄运不断,他却能一次又一次战胜困难,执著信念成就辉煌人生。与其说这是一篇英语课文,不如说是一则绝佳的振奋人心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