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作文是让很多学生头疼的事情,他们害怕作文,抵触写作文,也很难写好作文。对于相当一批学生来说,写作文不是思想的表达,而是凑足字数的苦差事。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这个道理。学生头脑里空空如也,怎么能写出满意的作品?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语文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分类整理材料,为写作做好准备。
【关键词】写作;准备;观察;思考;分类整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作文教学一直是很费力气的活儿,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令人难过的是,收效往往甚微。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教者往往在技术层面上下功夫,比如讲解如何写开头,如何写结尾,结构应该是怎样,语言应该是怎样。而作为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活动,写作首先需要写作者的头脑在场,灵魂在场。唯其如此,才能写出有气血的文章。换言之,如果学生没有做好写作的准备,没有写作的欲望,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好文章的。这时,需要语文教师想办法引领学生做好写作的准备。
一、引领学生放眼观察,让写作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
写作最直接的来源就是生活,脱离生活的写作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要引领学生放眼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让学生体会到写作是与生活紧关联的,是有意义的。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以此来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达尔文也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他们进行精细观察道德能力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苏霍姆林斯基则把学生需要观察视为如同植物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
观察是可以时时进行、处处进行的活动,比较容易展开。问题在于学生一开始不知道观察什么,怎么观察,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观察的对象、目的、方法。比如停水了不同学生的反映,商场中面对营业员推销不同人的态度等等。久之,学生形成了观察的习惯,心就变得细腻起来,情感也丰富起来了,写作的素材就积累起来了。
二、引领学生用脑思考,让写作体现出思辨色彩
“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已经说了几千年,可是到现在我们的学生仍然不能很好地践行它。学生们习惯了听老师的,听教材的。带着这种心态,写出的作文也多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没有思辨色彩。当然很难出新意,有深度了。
造成这种状况的一大部分原因,在于老师没有引导到位。吴非先生说: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谁能想象一个志在立言以立人的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我很想知道,有多少人能接受“语文教师应当是思想者”这样的思想?教师是工作者,教师是劳动者,教师是指导者——这些,人们能接受,偏偏一说到“思想者”,作为教师本身,或是受宠若惊,或是惶恐不安,岂非咄咄怪事?
教师要引领学生思考,自己首先要有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教师要起到应有的表率作用,从对教材的处理,到对生活的态度,都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处于思考的状态。简单来说,学完一篇文章,介绍一个人物,就要让学生思考可不可以用到写作上,可以怎么用?再者,生活琐事、名人名言、热点事件等等,都应该引入课堂,纳入学生思考的范畴。如你怎样看待清明时节用烧纸的方式祭拜先人?你如何评价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成为一个问题折射出什么?中国梦与你个人怎样对接?
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写作文时,学生就会形成习惯,拿到题目会采用内视角,想想这个问题我是怎么想的,而不是搜肠刮肚地想别人是怎样想的,最后说一些人尽皆知的正确的废话。
三、引领学生分类整理,让写作具有丰富的材料
如果说生活是我们获得知识的直接经验,那么书本等信息载体则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间接经验。这二者犹如人的两条腿,失去其一,人必然跛足而行。所以,除了观察生活,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来获取写作的素材。有的学生一直困惑:我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素材,为什么一到写作文时就全忘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看的素材过于散乱,没有条理,没有归类。或许有人会说:我看的作文素材就是分类整理的,每个话题对应的素材整理得很好。可是,我还是用不上,为什么?原因很简单,那是别人的,你没有把它转化成自己的。
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素材库,并且这个素材库只能是他自己去建立,没有任何人可以去替代,只有带着浓郁的个人色彩的材料才能让自己印象深刻,才容易成为作文中的一部分。比如我在教学中会给定一些话题,让学生去搜寻材料,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材料分类整理好,以后遇到随时合适的随时加以补充。同时,在阅读时关注自己最感兴趣的材料,看看可以归入什么话题,如果没有分类就自己新建一个。
当然这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毅力去坚持。学生一开始往往兴趣盎然,几周后就倦怠了。教师要适时督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让这项活动延续下去。比如评比法,交流法。我的学生比较喜欢“碰运气摘宝法”。把所有人的本子打乱顺序随机发到每个人手里,翻阅他人的素材库,把很吸引自己而自己又恰巧没有的素材整理到自己的本上,是为摘到宝了。摘抄者要予以标记,到一个阶段统计谁摘到的宝多,谁被摘抄的多,评出优秀素材库。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只有让学生有想表达的内容,有可表达的内容,他们才能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总之,作文教学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师生一起做足准备,观察、思考、分类整理,为写作准备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2] 吴非.不跪着教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徐超,女,1983年生,任职于辽宁省盘锦市辽东湾实验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中教一级职称。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