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学习:改变“学习”的面貌

2016-07-10 11:37金一民周振芳
人民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全息融通导学

金一民 周振芳

当下,教学研究的重点已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而在一线学校、教师和课堂常态中,对“学习”的理解、实践和研究,还更多停留在经验层面。

基于我校“发展性课堂”(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结构化教学”(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研究,我们提出了“全息学习”概念,力图改变当下“学习”的面貌。

“全息学习”以促进“全人发展”为目标,以环境、资源和技术为平台,在学校教育诸多方面尝试整体变革。

教与学局限的现实突围

针对学习理念陈旧、学习方式单一、学习质量低下等现实问题,“全息学习”吸收学习科学、教育理论、新媒体技术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力求在三个方面实现对课堂和学习的突破。

首先是在学习原理上突破,“全息学习”理念吸收了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

当下的课堂教学,经验性内容过多,通常用成人视角估计和安排学生学习。事实上,学习是科学。

在“人是如何学习的”这个问题上,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脑科学进行了长期广泛、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近20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学习是基于“理解—联结—激活—提取”的内化过程。

因此,“全息学习”强调基于理解的知识学习、体验学习、道德学习的 “整体性学习”;强调基于学科基本概念、核心知识的“大观点组织”,重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经验联结,促进知识迁移和生长;强调基于情境、抽象、推理的“条件化生成”,清楚“从哪里来”“在何处发生”“用在何处,;强调基于学生认知结构中知识清晰性、稳定性的“选择性提取”,重视与问题相关知识子集的顺畅提取。

其次,在学习理念上,“全息学习”汲取了教育理论研究成果。

它基于“学本理念”,立足于“变化”和“变革”。我们知道,要改变原有课堂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只有结构变了,才会有根本性变化。苏州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不教之教”的主张。“不教”的本质是什么?是“学”,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不教”导向的是什么?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同时,我们运用新媒体技术,在学习技术上寻求突破。

“全息学习”借助大数据、云平台和便捷化终端,力图为学生提供无处不在的信息资源,努力克服 “班级授课制”一对多以及同步教学的局限,支持学生一对一个性化学习,随时随地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同时,“全息学习”努力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信息的多向互动,学习成果的即时反馈和学习过程的及时改进。

指向“全人发展”

“全息”是一个跨界概念。

它取自影像学“三维立体”的全息图像,寓意教育要关注儿童的完整性;取自信息学“信急无处不在”的全息形态,寓意教育要实现学习的泛在性;取自物理学“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的全息理论,寓意教育要建构整体性,即由某个知识的教学看到整个学科,某个学科教学看到儿童和儿童的未来。

因此,“全息学习”以“全人发展”为目标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结构。

“全人发展”是目标,是教育的指向。“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人不在”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理念。“学程融通、学法融通、学教融通”则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课程资源、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是实现时时、处处、人人学习理念的条件支撑。

在具体目标上,“全息学习”要实现的是学生知识学习与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学习、道德學习同步发展。

它聚焦“全人格”。“全息学习”研究儿童完整人格的建构,重视人格各要素的平衡、和谐、健全发展。

同时它意味着“全智能”。基于知识又超越知识,重视学生内在隐性素养的获得,重在引导学生体会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关注学科的核心知识和知识结构,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当下又超越当下,面向学生未来的发展。

它指向“全身心”。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入向好的方面发展,促进入身与心的和谐发展。

“全息学习”要实现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这意味着“学习无时不在”,信息技术平台可以让学习随时得到支持。学习随时随刻都能发生。 “学习无处不在”,学习不仅仅在课堂,学校、家庭、社区、社会都能成为学习的场所。“学习无人不在”,在“全息学习”环境中,每个人都有学习的可能,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家长、社区人员、校外专家都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帮助者、引导者。

融通,变革学习方式

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学习方式的变革很重要。我们积极构建“学为中心、问题导向”的“全息学习”模式。

第一个环节是学程融通。学程融通要回答的是“学习是否一定发生在课内”。学习不一定发生在“课内”,也在于“课前”和“课后”。

学程要融通,首先要重视“先学”。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探究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先学的方式可以视学科和内容而定,如 “导学单”“微视频”,包括课前的搜集资料、调查研究等。其次是组织 “后学”。引导学生检测问题、升华问题,将学习成果应用到课外和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个环节是学法融通。学法融通回答的是“学,一定需要教;教一定导致学吗”?学,不一定需要教;教,也不一定导致学。“全息学习”理念下,学习不是单一的听讲,而是整体性、多样态学习。

我们开展了“合学”。当学生经过“先学”“自学”后,“合学”成为学生学习需要和主要方式。在小组中学生讨论问题,解决低阶问题,提出疑难问题,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更发展了能力,提升了素养。

教师要组织“讲学”。“讲学”是把学到的内容讲给同伴听,学习科学研究发现,根据“两周之后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来看,学习效果最好的方式是“讲给别人听”,平均留存率达到90%。“合学”之后,引导全班展示问题、碰撞交流,提炼学习成果,解决高阶问题。

第三个环节是实现学教融通。它要回答的是“教,如何促进学”?

教师的“教”通过转化为学生的“学”来体现。一是“诊学”,即诊断学生的学习。“学情前测”“问题导学”是基于学习基础的“课前诊学”,诊断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预期;课堂观察、提问对话是基于学习过程的“课中诊学”,发现学生学习即时的困惑和问题;作业布置、组织测试是基于学习评价的“课后诊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后续学习。

二是“导学”。在“诊学”基础上进行备课设计、问题导学是一种“课前导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引导、对话交流是一种“课中导学”;组织作业评讲、实践活动是一种“课后导学”。

重构学习环境

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重点在于环境支撑。为了真正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我们努力重构校园、家庭、社区三位尸体的学习环境。

“全息学习”需要对教室空间改造。我们升级了普通教室,撤掉讲台,教师融入学生学习之中;课桌自由组合,电脑随时应用,实验工具完备,工具书齐全。改造专用教室,建立各学科资源教室,配备学科学习所需要的器材、图书、音像、网络等,支持学科学习;建设学习广场,提升数字环境,教室配置多屏,支持学生交互式学习。优化空间格局,设置集中学习区、小组讨论区和个别指导区,支持学生多元化学习。丰富教学资源,设置学科资源区、网上资源区和即时资源区,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

校园内让学习资源流动起来。开放图书馆,建立校级、年级、班级和主题图书室、图书角,让阅读无处不在;开放活动室,支持拓展性活动课程实施,建设满足各学生社团活动的活动室;开放校园网,实现WiFi校园全覆盖,开展随时随地的学习。

为了建设泛在性学习社区,我们邀请家长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建设学习型家庭,开展家庭图书室、家庭实验室的星级创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建设学习型社区,建立社区学习中心、社区活动中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要突破学习时空的局限,技术支撑也要跟上。我们与技术公司合作开发了“全息学习云平台”。该平台基于Windows、Android、iOS操作系统,在PC、iPad和手机终端的便捷化应用,实现了“无时不在”的学习。

在这个云平台上可以呈现动态化内容。教师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在平台上发布学习任务,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资源支持时,可以到学习资源区中下载“资源包”寻求帮助。“资源包”有相关学习内容的背景资料、微视频等资源。在应用的过程中,相关资源会不断充实。

互动式学习也可以顺利展开。学生在接收学习任务后开展自主学习,可以通过平台实时上传学习成果。当学习有困难时,通过平台即时寻求帮助,与师生开展在线交流互动,获得随时随地的支持,有效克服了翻转课堂、慕课中教师不在场的弊端。

在传统学习中,过程性评价难以实现,在“云平台”上可以有效实施。

学生学习反馈可以以文字、语音和视频的方式得到即时评价,同时教师可以提出改进建议,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所有的学习资料将以“电子成长档案袋”的形式按年级、学科分类保存在后台,随时可以调阅和拷贝,实现教与学的改进。小学毕业时,学生可以下载所有六年的学习资料,成为小学阶段的学习记录。

“全息学习”云平台为教与学提供支持,具体可以分解为:

“全息學习”的实践探索,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校本创新,对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优化、学习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学生全人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

猜你喜欢
全息融通导学
联通融通变通,打造精准高效的复习课堂
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多元融通”特征及启示
全息“魔镜”在身边
什么是绥芬河
一汽奔腾T77
手机看三维全息影像有望成现实
我是小导游
全息,何以为全息
风险警示:香溢融通、物产中拓、申达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