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木辉
近年来,尤其是最近几个月,校园弒師案的消息见诸各个媒体,如某校一位15岁的学生因宿管老师不准其外出上网而杀害了这位老师;某高三学生在班主任约谈其家长时,当着母亲的面用刀捅死了这位班主任……尽管全国中小学生人数为一亿六千多万,弒師的学生只能算是沧海一粟,但这几个孩子下手之狠,行动之随意,内心之冷漠,还是让我们震惊。
在这些弒師案中,被害的老师基本上都没有教育、教学上的不当,师生间没有发生激烈的冲突,学生好像随随便便就杀害了老师。如湖南邵东发生的一起弒師案,三个不满14岁的学生想弄点钱上网、买吃的,就把发现他们偷东西的老师杀了。而那个被高三学生杀害的班主任也是全校公认的性格温和的老师,凶手事后也说:“他除了有点啰唆,其他还不错。”
这些孩子杀人后的冷漠也让人十分震惊,他们对杀人都没有丝毫的悔意。那个高三孩子事后说:“看到他倒下时痛苦的眼神,我就不自觉地想笑。”面对在场企图制止自己行凶的母亲,他居然还说:“你不要按住我的手,我要玩手机”,“要不是刀被抢了,我就把你捅死”!
这些孩子哪儿来的这股狠劲儿和冷漠?
家庭教育缺失是最根本的原因。前文提到的三起弒師案中的5个当事人,4个都是典型的留守少年,另一个算得上是“半个”留守少年(父亲在外打工,而母亲也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这样残缺不全的家庭,往往都缺少温暖和关爱,缺少教育和监管。孩子的早期是一张白纸,父母给他什么,将来他也就给世界什么。父母耐心地对他,他将来也会耐心地对他人;父母给他温暖,他将来也会回报社会温暖。一个被爱呵护着的孩子将来无论如何都不会凶狠到哪里去,更不会去杀人。
同时,家庭教育也会有另一种倾向,过度溺爱会造就一批自我中心的孩子;过分包办则会让孩子做事不计后果。杀害班主任的高三学生,早期正常的成长需要得不到家长的关注与满足,而稍稍长大后,父母又没有及时向他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只是一味尽己所能地满足他的各种需要:生活拮据,每月还给他五百多元的生活费;喜欢看网络小说,就给他买了数部手机。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一句话:要听老师的话。事后,这个学生坦承:“我的世界就我一个人。”家长在给予孩子关爱的同时,也一定要让他们明辨是非,要让他们知道他人的存在。家庭教育还应该给孩子一种行为与后果对应的教育,这从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开始,你做了什么样的行为,就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后果。这其实就是一种责任教育,有过这种教育的孩子长大后做事都会三思而行。
教育大环境恶劣也是一个直接原因。这5个孩子,有4个迷恋网络游戏,1个迷恋网络玄幻小说。这些还没有接触到真实社会的孩子,首先就被这些奇幻的东西洗了脑。网络游戏或小说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和世界观的负面影响巨大,这些作品中的“我”这个角色“生活”在荒诞、刺激的世界中,每日都在打打杀杀,而这些作品都会把一些局部的细节和效果做得很逼真,让没有鉴别能力的孩子误以为这就是一种生活,完全沉迷于小说、游戏中的虚拟情节和虚拟世界中,分不清现实和虚幻。当他们举刀杀人时,感覺自己就是在游戏、小说中。同时,这些作品还会强化孩子们心中唯我独尊的念头:妨碍我的人就得死!因为这些作品都过分夸大对抗与冲突,作品中的“他人”都是为了“我”最终的挥刀砍杀而设置的。
再有,部分家长、老师都会向孩子有意无意地灌输一种唯“分”是举的观念。一元评价体系使很多孩子的向善之心和同情心降低,正如我们很多成年人如果头脑中只有金钱、地位、名誉等一元目标时,往往也会表现得急功近利,甚至丧失很多做人的原则。弑师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在一元的评价体系下,不少早期教育不完善的孩子,思想品质都会有所下降,而人生观、价值观也都会发生偏差。
弑师是极端事件,是所有这些负面影响全部叠加才有可能产生的。但这些问题都确实存在于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对每个孩子都有影响,必须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