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颖
(青岛滨海学院 山东青岛 266555)
浅谈良性互动在高等教育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张新颖
(青岛滨海学院 山东青岛 266555)
摘要: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德育教育,德育教育的效果在于方法方式,良性互动是对于应用型本科类学校学生进行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赏识与激励教育是良性互动教育管理模式的基础;良性互动在实施的过程中是有原则可依,在具体班级管理工作中有方法可循的;良性互动是在抓住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下,提高学生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良性互动管理模式 德育教育 班级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高等学校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德育工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如何开展德育教育是问题的关键。传统的管理思维不能适应当下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必须寻求更为合理的方法方式。
当代大学生自尊、自主意识十分突出。他们寻求解决方法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教师必须充分把握他们的心理需求,适应时代的变化,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处理问题。良性互动管理模式,是指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以学生心理需求为出发点,用积极的态度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以达到学生愿意接受意见并尝试改进的一种互动过程。高等教育中班级管理的对象为刚成年不久的青年,他们在心理上尚未成熟,在性格上却基本形成。有时候叛逆心理表现的比较突出,喜欢称赞带来的荣誉感,却不能承受失败带来的挫败感,在面对问题和挫折的时候又显得不堪一击,甚至走向极端。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赏识来战胜自己的恐惧与自卑,让心灵有一种安全感。因此,良性互动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尤为重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作为教师,也许你不经意地对学生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简单的一个爱抚,随意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记,也会让你因此而走进学生的心灵,因为这就是心灵对话的魅力。
赏识与激励教育就是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与学生产生良性互动的基础。大学的班级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班级概念不是很强烈,辅导员和学生不是每天都能见面,学生的自主时间较多,加上他们有较强的自我表达和自我主见意识,所以对于班级管理工作不能硬来,传统意义上的辅导员压倒一切的沟通方式也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我们要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学会沟通,用良性互动的方式对待班级管理工作。
在大学的班级中,虽然有品学兼优的学生,但也有许多学生比较调皮,成绩不理想,问题不断。如果辅导员老师整天把自己埋在处理问题学生身上会疲惫不堪,并且学生本身的逆反心理很强,往往他们不会配合你的工作,有时候处理方法不得当还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反感,对于班级整体氛围的维护起不到良好的作用。因此,赏识教育变得尤为重要。“赞扬学生极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高明”,因此辅导员老师要把注意力尽量集中到赏识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上,并加以引导、赞扬、褒奖,激励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沟通、平等,运用赏识教育去正确看待学生、善待学生,不是一步到位的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良性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处在主动的位置,耐心的不断尝试发出赏识或激励的信号,刚开始,学生不一定能理解教师的用意,但是只要坚持沟通的方法方式是良性的,同时也要把你的用意用适当的方式表达给学生听,让他们能慢慢沿着你的指导进行良好的互动,假以时日,通过几次班级事务处理表达出你的思想,慢慢学生就愿意与你互动,并能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如何让良性互动在执行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效果呢?我认为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平等性
良性互动中处于主动位置的老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目的上是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方法方式上是间接的、含蓄的。教师要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将自己放到和学生平等或者说朋友的位置与学生沟通,要多从学生角度考虑,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这样的方法方式才是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学生才有可能接受,以此为前提,教师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成长。
2.2差异性
良性互动要面向全体同学又要因人而异。尤其在面对相对较差的同学的时候,更要有极大的耐心和信心,要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和鼓励,要做好长期互动的准备。
2.3策略性
良性互动不是将教师放到卑微的位置,甚至为了工作而刻意讨好学生。它只是沟通的方式转变,而不是纵容学生、讨好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选择退一步的方式达到能和学生深入沟通的目的,并能让他们愿意配合工作的一种策略。
2.4原则性
良性互动只是处理班级事务的一种辅助方法方式,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能让这种方式成为学生投机取巧的“把柄”,没有底线和原则的班级管理模式,是不会滋生良性互动土壤的。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要把握一个原则:不要用教师的权威去压倒一切;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平等对话;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是让学生愿意协助你完成相关工作;不奢求学生佩服或害怕教师但是要学会尊重。
3.1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创造让学生学会自我赏识的土壤和环境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学会自我赏识,但往往忽略了给他们创造自我成长的土壤。我们应该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我们应该做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和“催化剂”。
(1)班级中出现集中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班会的形式组织大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班会的氛围是开放的、包容的、有原则性的。班会是讨论和解决班级问题的主要阵地,也是教师和全体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最好机会,教师在班会开始的时候不要是批判式的、冰冷的,而应该是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的。如果每次的班会都能像讲故事似的开始,慢慢深入到学生内心,让他们敞开心扉愿意把问题的关键暴露出来,教师才有机会对症下药,“治病要寻根”,这是良性互动的开始。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个别同学出现个别问题,屡教不改的时候,我们需要单独引导,这时候不适合在班会中点名批评或当着大家的面进行个别辅导。大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好面子。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的时候是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恰当与否。教师在处理个别棘手问题的时候更要充分考虑对方的心理状态,要为了学生而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在沟通的时候既要有原则,又要适当运用良好互动的模式,让他们愿意听,才有可能改正。
3.2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学会赏识别人
其实,良性互动的模式就是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赏识他人的典型实例。很多教育大师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行为教育,教师希望学生以何种姿态面对问题,那么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要充分体现出来。口头的说教教育,讲道理教育,这些方式都不适应当今的大学生,只有言传身教才会触动到他们。
3.3避开问题讲道理,以退为进
当学生屡次出现相同问题的时候,有时是明知道却故意为之的情况。这时,我们如果直接针对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同时,学生往往表现出不耐烦甚至抵触的情绪。学生成长是有个体差异性的,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认识深刻程度是不一样的,出现问题的大学生不一定不懂道理,往往是心理上的抵触,不愿意配合。这时候,教师也要学“聪明”,避开问题不是不解决问题,而是抓住学生心理,站在他们立场上帮他分析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让他们明白,教师是在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命令他,更不是粗鲁的、抱怨式的“教师式牢骚”。
总之,在大力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已必不可少,必须积极探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育学生要赏识、要鼓励,巧妙的运用良性互动于班级管理工作中,使学生取得更大的成功,让生命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蓝莉.赏识与激励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2:28+30
[2]潘永兴.激励教育的理论诠释与实践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张文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4]房诚恺.基于班级建设的高职学生管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5]陈衍发.高校学生班级管理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2013
[6]杨鹏.浅谈赏识教育对班级管理的重要性[J].现代企业教育,2013,12:215
[7]王恒映.论中学德育中赏识教育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7
Importance of Positive Interaction in University Class Management
ZHANG Xin-Ying
(Qingdao Binhai University Qingdao 266555 China)
Abstract:Moral education is the key of the class management, in which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is the basis and the premises. Re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management model. There are some principles and ways to follow in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model in the class management. Positive interaction is the guarante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Key words:interaction management model moral education university class management
文献标识码:中国分类号:G641A
文章编号:1673-1816(2016)01-0089-03
收稿日期:2015-11-14
作者简介:张新颖(1986-),女,汉,河北沧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机械工程、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