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阜宁县公兴中心小学 李德兵
小学数学教师提问策略管窥
江苏省阜宁县公兴中心小学李德兵
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激发学习动机、提示教学重点、启发学生思维等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诸多不合理的问题,从精心设计、方法多样、把握时机、及时展示等角度阐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提问;策略
《学记》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教师要注重引导、激励、启发,不能以自己的结论替代学生的思考。然而,应试催生急功近利式的教育,教师重结论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发现过程,学生感受不到知识的来龙去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树立“生本理念”,不断挖掘学生的学力,通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设置问题不科学
教师设置问题目的不明确,不分析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割裂了数学问题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提出的问题不能贴近学生的知识生长点,或由于过难使学生“卡壳”,出现“问而无答”的局面,或过难起不到思维的目的。
2.提出问题数量过多
教师为了“渲染”气氛,提出的问题数量过多,往往会挤占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应接不暇”,出现“量多质低”的现象。教师的提问对象主要集中在优等生,片面地认为他们回答得较为“顺畅”,往往忽视了中等生、学困生的思维发展。
3.分析问题模块化
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问题程式化、模块化,重结论获得忽视过程体验,学生难以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仍以“讲”为主要授课方式,学生提问次数少。
4.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教师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使学困生丧失自信;教师主要以结论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分析过程与进步情况。
1.精心设计,提高提问的科学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重视提问的过程、问题的数量,忽视了问题的设计过程,以致提出诸多低效的问题。教师要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
(1)研读课标设计问题。教师要分析教学重点、难点,要在学生的“盲点”设计问题,保证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例如,在“平年与闰年”教学中,“能被100整除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是平年”是一个知识的盲点,部分学生以为“只要能被4整除的年份就是闰年”,教者适时提出问题:“观察1900、2000、2100年的月历,看看2月有多少天,并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教师要在“模糊点”设计问题,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极为相似而又容易混淆,教师务必要通过提问予以澄清,帮助学生提高辨析能力,如将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约数进行比较,能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在思维“发散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问题,让问题得到灵活解决。例如,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知识时,教者提出发散问题()÷8=4……(),让学生思考余数有几种可能,最大填几。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问。教师的提问要循序渐进,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维的顺序设计梯度问题,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例如,在“认识千米”教学中,教者让学生猜测1千米有多长,估计,学校跑道是200米,跑几圈是1千米;目测,操场的100米跑道有多长;体验,体会沿跑道走1千米需多长时间。教者遵循“低起点”“小步子”的策略,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能感悟1千米的真实长度。
2.方法多样,保证提问的可接受性
(1)将问题加以分解,实行逐个突破。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出发,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子问题”,让学生逐个解决问题。例如,在“和与积的奇偶性”教学中,教者让学生选任意两个不是0的自然数,求出它们的和,看它们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在此基础上,教者有意识地让学生选取奇数与奇数、奇数与偶数、偶数与奇数、偶数与偶数的和,学生在探索中就会有所发现:一奇一偶相加的和为奇数,两奇、两偶相加的和是偶数。
(2)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结构是螺旋上升的,教师要通过相似的思维方式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内容时,教者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并依此尝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让学生将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成熟知的图形,并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3)以“产婆式”促进反思。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问题理解片面之处,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归谬反思,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认识三角形”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观察、搭三角形,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三角形。有学生这样回答:“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教者适时引导,并写一个“三”字,反问:“三条线段就是三角形吗?”学生尝试纠错:“三条线段连起来的图形。”教者画出“之”字形,追问:“三条线段连起来了,是吗?”学生接着纠错:“三条线段都是头接着尾围成的图形。”教者通过不断追问,帮助学生反思纠偏,逐步形成清晰的表象。
3.把握时机,保证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的提问,要把握合理的时机,要问在学生存有好奇心、引发认知冲突、理解有疑惑时,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者先设疑:“大家猜猜看,古人是如何画圆的?”再引导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画圆,再让大家认识圆规,提出问题:“请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并想一想,用圆规画圆分哪几步?画时注意什么?”
4.及时展示,保证提问的评价性
教师要发挥评价的促进、激励合作的作用,明确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或采用及时鼓励性的评价,或采用延时判断式评价。教师要进行分层评价,评价标准因人而异,要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从评价中学习、学会反思。
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的效能,要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启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学会交流、学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