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016-03-28 16:54王晓蕾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王晓蕾

(南通职业大学 江苏南通 226007)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王晓蕾

(南通职业大学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市场中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问题。从就业能力概念、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入手,分析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并提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就业能力;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0引言

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高,据麦可思调查数据统计,高职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比2013届(90.9%)略有上升,比2012届(90.4%)上升1.1个百分点。但就工作福利、工作稳定性、专业对口率等方面来讲,高职院校毕业生与本科院校毕业生相比差距较大。从薪资水平来看,2011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本科为6 155元,高职高专为4 812元。2014届本科毕业生月收入3 773元,高职学生月收入为3 200元。就工作稳定性来看,本科院校2014届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3%,高职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2%。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偏弱,就业质量偏低,这也给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空间,改善学生就业质量。

1就业能力概念

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英国,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对此概念进行了修订,认为就业能力是一个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重新选择、获取新岗位的动态过程。就业能力不仅包括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而我国郑晓明教授在《“就业能力”论》一文中也明确描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2现代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1]。而从企业角度来讲,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岗位要求,能为企业带来效应的同时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毕业生是企业急需的人才。现代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通用技能和基本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通用技能包括专业英语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文字处理技能、语言表达技能,基本职业素养包括协调沟通、自主学习、心理抗压能力、竞争意识、时间观念、吃苦耐劳。

3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发了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但很多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都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不能将企业的用人标准与学校培养人才模式相互结合,导致毕业生在学校所学知识和各方面能力不能符合企业要求,严重影响了毕业生就业质量甚至造成少部分学生不能顺利就业[2]。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特色在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很多传统的高职院校却沿袭了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中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与实践课本末倒置。使得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理论方面竞争不过本科学生,动手方面又竞争不过中职学生,最终陷入两难境界。同时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与企业真正的设备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培养的毕业生不能真正做到毕业就上岗。

高职院校所营造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本质上的区别,尽管学校也组建不同性质的社团,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但还是没有“真枪实弹”的工作环境,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职场氛围,很难培养职业情操、职业素养、职业理念和对社会的认知。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真正得到提升。

4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办学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将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有机结合。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的思想基础和出发点是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利于学生就业成才为导向,将企业用人要求作为衡量学校人才培养的标准,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第一时间掌握和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学校可以通过企业的反馈与需要,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在生产、服务、管理技能方面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缩短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过程,实现企业用人与毕业生就业无缝对接。企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校企合作适应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有利于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5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的高职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

1)国家应该进一步制订更加完善的政策,真正用法律保障措施来支持校企合作。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2015年8月,教育部遴选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其中试点企业8家,试点高职院校100家,表明政府从国家层面采取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从学校层面来讲,应抓住政策机遇,采取积极措施,让企业在确立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发挥相应作用,将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减小,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工作做好。

2)采取灵活多变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在培养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要依据本校开设的专业、学生等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所在地区行业、企业对人才所具备能力要求,主动联系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积极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给学生提供学习——就业的服务平台,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由于各学院、各专业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上存在诸多差异,要求所有专业和班级采取统一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也不太现实,因而学校要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意向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发更有实效、更能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目前国家正大力推广的现代学徒制项目也属于校企合作的一种模式。同时也可以借鉴美国盛行的生涯路径项目、注册学徒项目、职业证书项目、职业类协士学位证书项目等[3]。

3)校企合作创建面向就业的专业课程。合作创建面向就业的专业课程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主体的参与,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参与方式开展合作。从学校主体一方来讲,可以与某一企业就某一培训项目签订协议,开展相关课程的培训,也可以与某类企业、某行业协会、某类社会技术培训机构合作。企业与学校在共同对社会人才能力需求分析基础上,合作设计既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又契合社会市场需求的理论实践课程或培训项目,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培训。在这个过程当中,企业可以直接将市场需要的就业能力要求渗透到课程与培训教学中,还可以进一步为学生提供到企业观摩、开展实训的机会。同时,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捐赠生产设备来满足双方共同开发的特定课程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可以成为学院实践性教学老师“下厂实习”的基地。基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模式的创建,有效协调了学生就业与学业的关系,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习内容与就业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同时由于学生在学完这些合作课程后,可以获得相应职业技能证书或行业许可证书,取得进入某个行业或企业的认可,具备了应聘相关岗位的就业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同时提高薪资待遇并提升工作稳定性[3]。

4)强化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锻炼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强化实践,着重培养学生即学即用的能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以完全利用市场这一中间调节机制,共同促进学校与企业双方就实践教学开展合作。如采取“走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路线:“走进来”是要积极引进行业内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学校,将项目实训和生产线建在校园内,成立“校中厂”,实现学生“足不出户”在校内就可以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学校聘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有经验的员工进课堂担任实践操作课程的教师,将实际生产操作嵌入到学生的实践课程中,以行业、企业需求为教学标准,不断夯实学生的技能基础。“走出去”是高职学生在校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掌握了基础专业知识后,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可以将平时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掌握企业一线最新技术,这种实践既有利于学生巩固自身理论知识,又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与企业员工一起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同劳动、同生活,切身体验严格的劳动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学生也全面了解企业运作流程,感受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提升就业能力,使毕业生能迅速融入企业,快速转变由“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

总之,以职业素质教育培养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探索。

参考文献:

[1]贾丹.高等职业院校就业质量与就业力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21):98-99.

[2]查良松.试论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高校教育,2014(2):120-122.

[3]荣艳红,傅修远.美国社区学院与企业合作创建面向就业课程的理念和实践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44-47.

收稿日期:2016-04-06

作者简介:王晓蕾(1975-),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 71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434(2016)03-0079-03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Ability Based on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WANGXiaolei

(Nantong Vocational College, Nantong 226007, 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higher requirements t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raduates' employment ability in employment market. The important issu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and improve their employment quality. From perspectives of employment ability's concept and structure model of employment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som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employ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oints out that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 and combin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are important ways to 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om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college-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re also proposed.

Key words:employment ability;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校企合作高职院校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